江西曆史文化專欄|滄桑興毀湯公墓

湯顯祖遠祖在安徽貴池,本為殷姓。南唐時有殷文奎為吳國創業勳臣。長子殷悅生於安微貴池馬鞍山馬牙山,少為“神童”,是有名的才俊,隨父仕吳任中書舍人,南唐國開科取士,又以進士及第,擢升為翰林院學士。後因避諱從他起改為湯姓。唐僖宗(875-888年)時,湯悅的後裔湯季珍(即萬四公)居蘇州,以詞賦掇科,任撫州宣慰大夫,因督師追剿黃巢起義軍,在福建殉職,死後葬撫州北湯坊象山飛雁投湖形。唐亡後,他的五個兒子都遷來撫州,有的隱居臨川溫坊(即今溫泉鄉),而隱居在臨川雲嶺湯家寨(即雲山圳上湯家,今湯顯祖後裔族居之地)是萬四公之孫明六公湯復之子湯文景。湯文景十三代孫湯文德,明初遷入臨川文昌橋文昌裡開基。湯文德之子湯友信、孫湯伯清、曾孫湯峻明、玄孫湯廷用均是讀書人,為臨川文昌裡湯氏世代書香門第。湯顯祖為萬四公湯季珍第23世裔孫,系萬四公第四子明六公這一支的後裔。湯廷用是湯顯祖的曾祖父。

從臨川雲山圳上湯家村湯顯祖後裔珍藏的《文昌湯氏宗譜·祖基復還記》中知道湯顯祖的太祖湯伯清(亮文)是位以德報怨而處世,以耕讀避科舉而傳家的一位讀書人。他看到明初朱元璋殺絕功臣,讀書人都不願為官,曾“自矐其目以避舉”,死後“葬宅後靈芝園”即靈芝山,又叫湯家山。以後高祖湯子高,曾祖湯廷用,祖父湯懋昭,父親湯尚賢以及湯顯祖自己死後均葬於此。靈芝山實為湯家祖墳山。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1979年2月,族居臨川雲山高橋圳上湯家村的湯顯祖第十一世孫湯星魁,向作者(右)介紹其世系源流。老人膝前是湯顯祖第十四世孫湯志剛。

隆慶六年(1572年)除夕,一場大火把文昌裡故宅焚燬,造成湯顯祖一家“十載居無常”艱難處境。好在在香楠峰下(今實驗小學附近),其家塾旁還築有小室可容棲身。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春,湯顯祖從遂昌棄官歸家,為解決住房困難,“廢裡千金買宅虛”,在“小築”附近,買了金溪友人高應芳的廢宅,連成一片,擴建成新的居所,即“沙井新居”。中心建築就是玉茗堂。當年七月湯顯祖就移居到這一新的居所,橋東舊居僅留遺址和靈芝山墓地。

一、清代初,戰亂將墓蹂踐平

湯顯祖死後的二十八年,“甲申(1644年)鼎革”,明亡清興。1645年揭重熙(臨川人)與同鄉曾亨應、東鄉艾南英等招募鄉人,組織抗清隊伍,被清兵圍困三個月,近城許多民宅都被焚燬,幾十裡外遭清軍擄掠。城被攻破後,清軍在城裡駐防,湯家靈芝山地處城外,墓冢被“蹂踐且平”,城內沙井新居也被毀。1646年冬,叛帥王得仁命人在橋東湯家“故基垣墉造馬王廟”。康熙初年,因湯家故居臨江,官府選在這設漕運碼頭,並在湯家遺址上興建儲運倉庫,這樣,湯家“數百年產業,一變為異域”。湯顯祖的後裔為討回這一祖基,打了45年的官司。從辛卯(1651年)請議歸還,到己巳(1689年)定議同意,直到庚午(1690年)才“遷倉告竣,雖曠日持久,但終取得勝利。

二、光緒年,權知立碑彰名聲

由於湯家山的墓冢早在康熙初就遭“蹂踐平”,可以想象,湯顯祖的墓也不存在有墓碑了,也許僅是標誌性的墓堆。這時湯顯祖的後人已遷往臨川雲山、榆坊等鄉下,對墓也不能隨時守護。由於湯顯祖的文章品節光彩照人,他逝後一直受到後人的景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召棠來臨川任代理知縣。江祖籍江西鄱陽,後流寓安徽桐城。他為官清廉公正,有“青天”之稱。曾任上高、新建、南昌、廬陵、臨川、德化、鄱陽等縣知縣均有好名聲,上高建有“江公廟”,臨川命一條築堤為“江公堤”,表達對他的懷念。江召棠和湯顯祖一樣,都是不懼邪惡的錚錚鐵骨。他調離臨川到了南昌任知縣時,因堅拒法國天主教無理要求慘遭殺害。江對湯顯祖的文章品節深為傾慕,到臨川后,曾察看到湯墓僅有一堆墓土,連碑都沒有,頗有傷感。為了彰顯湯顯祖的文章品節,便捐貲購石請工匠,選在清明日為湯重立新碑,並親自撰寫了這樣的碑文: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江召棠為湯顯祖墓塋重立的墓碑

與石刻題聯

墓碑兩旁還豎了兩塊石柱,上刻有他的題聯:文章超海內,品節冠臨川。

江召棠為湯重立新碑,彰顯湯公文章品節,對湯墓能保存到解放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怡茂隆,私慾不意護墓冢

1942年6月3日日軍佔領了臨川。6月5日國民黨暫編第6、第89師突入臨川城內和日軍展開巷戰。6月5日晚,國軍與日軍在文昌橋激戰一夜,靈芝山緊連文昌橋到東頭,是控制文昌橋這一咽喉要道的有利地形。日本兵進入臨川就佔據了這裡,並剷平了靈芝山上的許多墓葬,挖了戰壕工事。但湯顯祖的墓卻逃過了此劫,因為這時湯墓緊挨著的建築是一家商號叫“怡茂隆”的黃煙店。店老闆為了曬菸葉用地,用竹籬笆把湯顯祖墓圈入自已家後園內,以圖長期佔用。而江召棠為湯立的墓碑石質細嫩,是作磨刀石的好石材,店老闆就地取材,用它來作磨礪切菸葉大刀的磨刀石。這樣湯墓就成了煙店院子裡的建築。日軍挖戰壕沒有摧毀掉這家煙店,湯墓也便得以倖存下來,只是保存下來的墓碑石右上角因被煙店長期作磨刀石用而磨成了一大缺痕。到解放後,湯墓的坐落地點為臨川文昌橋外太平街七號後門一號內。

四、五七年,舊墓修葺氣象新

湯顯祖生前與逝後,一直飲譽文壇。清初他的劇作就開始流傳海外。自1916年以後有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前蘇聯等國的漢學家把湯顯祖的《牡丹亭》翻譯成本國文字,傳播該作品。從1930年至上世紀50年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應邀到過日本、美國和前蘇聯等國演出了湯顯祖《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和《春香鬧學》等摺子戲,產生重大影響。湯顯祖的芳顆名蜚聲海外,湯顯祖的劇作光照世界戲劇舞臺。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1957年修葺一新的湯顯祖墓

建國後,隨著黨和政府對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視,宣傳湯顯祖,學習湯顯祖,繼承與弘揚其優秀的戲曲遺產的工作在文化界展開。1957年,按臨川人多以虛歲定逝者所享壽齡和湯自稱“六十八歲之兒”的說法,定他逝於1617年,國家文化部要在江西舉辦紀念湯顯祖逝世340週年的活動。為迎接這次紀念大會的召開,撫州市政府重修了湯顯祖墓,不僅將江召棠留下的墓碑洗刷一新,而且還將湯的墓地也擴大,四周栽有松樹,建有圍牆,並在墓地建造了六角形的牡丹亭。1957年11月12日省、市文藝界在南昌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湯顯祖逝世340週年大會。撫州專、市因湯墓的修葺工程尚未完成,紀念大會推遲到11月15日上午10時在撫州市採茶劇院舉行。參加紀念大會的有全專區各市縣文藝界代表600多人。會前,中共撫州地委第二書記李子良、地委宣傳部長谷虹、副部長靳汾、湯顯祖的後裔和與會代表前往文昌橋東靈芝山晉謁了修茸一新的湯顯祖墓。江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局和撫州地委、專署及撫州地區各市縣黨政部門以及文藝界和一些學校共139個單位向湯墓敬獻了花圈。在晉謁湯墓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江西攝影紀錄站攝製了紀錄片。另外還舉辦了湯顯祖文物資料展覽。當晚,市採茶劇團演出了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中的《鬧學》和《遊園驚夢》兩個摺子戲,市京劇團演出了湯顯祖的《紫釵記》。

五、六八年,毀墓營建冰棍廠

1966年夏,文革“破四舊”的劫難中,11年前修葺一新湯顯祖墓被紅衛兵挖平(但尚未深挖搗毀墓穴),墓碑被砸爛,六角形的牡丹亭被搗毀。臨川雲山圳上湯家村(湯顯祖後裔聚居地)在村頭修的湯公招魂墓也被造反派剷平。村上年齡最長輩分也最高的湯星魁及其子湯甲雲、湯亮雲保存多年的康熙五十二年與光緒三十二年重修的兩部《文昌湯氏宗譜》,造反派已三令五申勒令交出化為丙丁。湯星魁父子為躲過造反派的眼睛,在村曬穀場上焚燬“四舊”東西時,讓甲雲、亮雲各提一個譜箱,把康熙年重修的第一卷譜序丟進熊熊大火中以掩人耳目,其餘部分和另一部家譜完好無損保存下來。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湯顯祖後裔翻看珍藏的宗譜談家世

1968年經撫州市革委會抓促部的批准,在文昌橋東湯顯祖墓的墓基上建冰廠。1982年遷墓時特叫來當年建冰廠的施工員胡雪輝來到現場。胡帶負責遷墓的傅林輝等同志到了冰廠的一間房子裡,畫了大概位置,並說當年就在此將一塊刻了字的青石板挖成了兩截,上面刻字依稀可辨,有幾個地方出現有“湯公”和“顯祖”字樣。其時“文革”還在繼續,人們思想還在極“左”陰影中,本屬寶貴的文物,文化部門無人收藏,任其丟棄在地上,只有橋下黃煙店老太婆拾去了半截當磨刀石,還有半截被橋下另一位老太婆撿去墊床腳。出土的一些瓷碗和陶缽,大多被挖爛,沒有人要。還有挖到爛的棺材板一說。此說如是事實,那麼1968年建廠挖地基湯墓才慘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然而1980年我因寫作湯顯祖的傳記蒐集資料也曾作過些瞭解,參加建冰廠挖地基有一位姓胥的同志曾告訴過人說,當時挖出來許多瓷碗和銅鏡一面,並無挖到墓誌銘與腐爛棺材板之說。

六、八二年,廢棄原墓造新

三中全會,春風化雨,拔亂反正。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需要繼承,歷史上文化名人受到尊崇。作為國際級文化名人的湯顯祖受到國家文化行政部門的重視。1982年10月,國家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廳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湯顯祖的故里――江西撫州市召開紀念湯顯祖逝世366週年大會。為開好這次紀念會,撫州市政府負責修復湯顯祖墓的工作。經反覆的調查研究作出決定,將墓遷往城西人民公園內。其原因有四:

1.原墓面積小,地勢低窪,易被水淹種樹綠化較難,環境不美。

2.將市制冰廠遷走就要化(花)33萬餘元(修復湯墓費用不在其中),耗費很多。

3.考慮到市人民公園環境優美,湖光島色,景緻宜人,是湯墓最適合的地點。

4.如在公園修復湯顯祖墓,將便於旅撫貴賓和廣大遊客瞻仰憑弔。

新墓由撫州市城建局傅林輝同志仿宜黃縣明代譚綸墓設計。墓冢由墓碑、墓誌銘、墓欄和墓坪組成。全部採用石雕榫接裝配式構件組合。石料取自福建江陰何厝,石雕特請莆田祖傳石刻工匠。“湯顯祖之墓”碑文由鄉賢、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書寫。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撫州市城西人民公園內的湯顯祖新墓

遷墓工作1982年8月24日秘密進行,現場具體指揮人是傅林輝。由他劃定位置,請四個工人兩人一班輪流作業開挖,挖到25日凌晨2點35分只見黃土不見雜物始停。僅挖到一些古磚、瓷碗陶缽的碎片少許腐爛的木屑,還有一支銀質的髮簪。遷墓人員只有將一些墓土、瓷碗陶缽的碎片、腐爛的木屑及銀質的髮簪視作湯顯祖的骸骨裝入備好的大瓷壇中。8月25日晨,一輛車頭安裝了湯顯祖畫像小麵包車,載著地、市文物普查辦4人,市文教局3人,市圖書館和文化館館長各1人共一行9人,由圖書館陳旦初館長抱著靈壇坐在駕駛室,其他人員或放鞭炮或隨車拍攝經文昌橋經交到贛東大道緩緩而過,車經過街道兩旁群眾夾道相送,到公園門口,又是鞭炮相迎,直到將靈壇放入新墓挖好的墓穴。

七、九泉下,湯公何處寄英靈?

雖然新墓較舊墓氣派得多且風景優美,但湯學專家們多有微詞。首先強烈反對的是原江西省文化局局長石凌鶴。1981年11月,我在上海參加首屆戲劇節的觀摩學習,曾去探望住在漕溪北路800號的石老先生,聊天中順便扯到為紀念湯顯祖逝世366週年,撫州市準備將墓遷人民公園這一信息。石老聽了當即很不高興地說:“回去告訴你們市裡,300多年的墓,能挖出什麼東西?若挖不出東西遷過去豈不就假了嗎。如沒有錢,就簡單一點,在原地方立個標誌性的東西也是好的。”我好像還聽到石老還對省文藝界一些人士說過,“若要遷墓,下次到撫州開會,我仍到原墓去憑弔。”

湯學泰斗徐朔方先生,為參加湯顯祖逝世366週年來到撫州,會後我和他曾在人民公園湯顯祖墓旁牡丹亭中邂逅,他面對著湯墓對我說:“下次開這樣的會,我不再到臨川來!”果然,自這次後到他去世,真的沒有再來過撫州。湯學專家們這樣強烈反對不難理解,因為作為文物是已成過去不能再重新創造的東西,仿製得再精美逼真也只是贗品,毫無價值。現遷去的不是墓主的骸骨,而是一枚髮簪,幾捧黃土,這樣的墓,可以“克隆”出無數座,從文物價值上來看,委實是辦了一件毀真造假的傻事。本來不遷冰廠,僅在認定墓穴處立上新碑,原墓就恢復了,不會有人會提出“這裡是否就是湯顯祖的墓”這樣問題。

我們還應注意到,光緒二十九年江召棠為湯顯祖重立墓碑的碑文中,還將湯的三位夫人按名分列在湯顯祖名字的兩旁。這就是說,江召棠在為湯顯祖重立新的墓碑同時也為他的三位夫人重立了碑。這決不是江知縣心血來潮隨意可加上去的。那是因為靈芝山是湯家祖墳山,湯顯祖死後和他的三位夫人安葬在一塊,這無論從傳統喪葬習俗還是湯的生平理想意願來說,他的子孫將他和三位夫人葬在一起是毋庸置疑的。然而1982年遷的是湯顯祖個人的墓,立碑當然也只是立湯顯祖一個人的碑,三位夫人仍祖留在靈芝山,與湯顯祖分開。若湯顯祖地下有知,對這位“生生死死為情多”的“情的哲人”來說,諒是無法接受的。

縱觀湯墓興毀,留下令人心痛的思索:清初(1645年)戰亂遭受“蹂踐”,這種蹂踐到何種程度?從1645年到江召棠立碑的1903年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的258年,已受“蹂踐平”的湯墓是否一直有可辨認的標誌?江召棠立碑的位置是否準確無誤?1968年建冰廠挖地基挖出了青石板和腐爛棺材板,撫州民間說法並不完全一致,沒有當事者的確切證言。青石板是否就是湯的墓誌銘?作為國際級歷史文化名人的墓的開挖,本不可簡單從事,要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指引,應動用專業考古人員,而1982年湯墓的開挖僅叫14年前建冰棍廠時的一位施工員來指定位置,實為對文物考古工作的無知與不負責任。銀簪怎能認定就是湯的隨葬品?黃土何處不可挖到?不見死者屍骸的遷墓遷的是誰的墓?湯顯祖的後裔至今聚居在臨川雲山鄉高橋圳上湯家村(1979年我統計有十一世至十四世孫80餘丁),遷他祖宗的墓為何不見他們來參加?像湯顯祖這樣的墓的遷挖是他家族私事還是由行政主管部門包辦?不經墓主後人的遷墓是否有法可依?

筆者認為,《文昌湯氏宗譜》中《祖基復還記》所說的1645年戰亂湯的墓冢遭“蹂踐且平”,有可能就已被毀,如果這次僅是將墓的表面蹂踐平,那麼湯墓至今也許還在靈芝山被鎮在冰棒廠之下。

湯公啊,你的真墓譭棄了,新墓諒你也不會承認是屬你的。你和三位夫人忠魂飄忽在何處?九泉下你何處寄英靈?!

選稿:宋世鈔

校對:郝志堅

審訂:陳汶靈

江西曆史文化專欄|江西撫州湯顯祖家族墓出土墓誌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

唐墓誌所見恆州鄉里村地名初探

古曲沃地望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