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很早以前有個故事:有位大學教授來請教禪師,什麼是禪,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繼續往杯子裡注水。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用紙巾拭水,並對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禪師停下來,微笑著對他說:“你就像這杯子,頭腦裡裝滿了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什麼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作為父母,放下我們的所知所悟,放下我們的期許,才會獲得真正的進步與提升,才有可能幫助到我們的孩子。這對於父母來講很重要!很多父母卻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總是好為人師,不論與人交往,還是處理事務,都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意志。這樣貌似無私助人,實際效果卻是:剝奪了他人學習的機會,阻礙了他人前進的步伐。

你有多少期許就會有多少失望。我們對孩子的“計劃“教育只會讓孩子缺乏開拓的勇氣和創新的靈感,只會讓孩子在面對新的問題、新的困難時表現得膽怯、不知所措,甚至做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裡有一個著名的案例:高考之前,眾人眼中善解人意、成績優異的徐力卻把自己的母親殺死了。為了讓成績優異的兒子能夠考上自己期許已久的清華大學,母親會隨時放下工作去學校看兒子。如果她看到兒子在打籃球,就會衝到操場上對跟兒子一起打籃球的同學說:“你們不許跟他打籃球,他是要考清華的,你們干擾他,讓他分心,是什麼動機啊?我警告你們,以後不許跟他打籃球!”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只要徐力在家,電視是不會開的,電話也從來不會讓徐力接,一旦媽媽接到徐力同學的電話,就是不問來由地訓斥對方:“你找徐力幹什麼?你作業做完了嗎?你知不知道你打電話過來會影響徐力學習……”

媽媽的做法讓徐力在冋學面前很沒面子,他曾多次聽到同學說:“不能跟他玩,他媽媽會找我們麻煩。”在同學們異樣的眼光中,徐力越來越孤獨,越來越不愛說話。

這天中午,媽媽做好午飯後,在自己的房間裡邊看電視邊等徐力回家吃飯。聽到開門聲,她知道徐力回來了,正準備關電視,徐力走了進來對她說:“媽,我回來吃飯了。”

看到徐力進到了自己的房間,媽媽立刻怒火中燒,對徐力開始了劈頭蓋臉地指責:“吃飯就吃飯,衝進我房間幹什麼?是不是想偷看電視?你看看,就你這樣怎麼考清華啊?我看你是沒希望了,我這輩子也指望不上你了!你要是有出息了,全世界的人就都有出息了……”

當面對媽媽的數落,徐力根本插不上話,媽媽的每一句話都刺激著徐力的神經,他被徹底地激怒了。原本壓抑在心中的來自於高考的壓力、學校和老師的期待,以及他已無法忍受的同學的鄙視與疏遠,都在媽媽的訓斥中演變成一股強大的怒火,徐力如一頭咆哮的獅子般爆發了。他衝出家門,拿起鄰居放在家門口的榔頭,不由分說地衝進家中,砸死了媽媽。之後又慌亂地用一個澡盆把媽媽放在了床底下,驚慌失措地跑到附近的一個小旅館中。魂不守舍的他一遍遍問著自己:“我殺害了媽媽?是真的,還是在做夢?”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愛有時也會是一種傷害。有的人嘴上說愛孩子,但是做的事情卻是在害孩子,消耗孩子的能量。徐力的媽媽就是這樣,她對徐力過多的期許不僅害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也徹底毀了徐力原本充滿希望的人生。

慘痛的教訓時刻提醒著我們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我們要做的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判斷選擇,而是放下期許,把經歷的選擇題留給孩子,讓孩子在經歷中實證所知,自行判斷對錯、甄別真偽,也只有如此,孩子才會真正學到面對世界的技巧,才會看到自身的不足並加以修正。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其實原本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當被我們賦予特殊的含義,當我們的期許增大,而當事情失敗的時候,我們也就會承受巨大的失望。比如,孩子考試考了100分,我們就會想下次也考100分,再下次也考100分,這樣孩子將來肯定會考上好大學,會取得好的成就。孩子如果是一個氣球,期許就是一個充氣筒,我們不斷向氣球中充氣,孩子也在承受著不斷變大的壓力伴隨著期許的不斷變大,我們漸漸變得不理智。不理智的行為肯定會帶來令人無比失望的結果,最終,在氣球爆破的那一刻,我們才發現是我們不正確的愛害了孩子。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我們孩子的成長本應是一個順應自然規律的過程。然而,父母的期許卻帶給孩子過大的心理壓力,使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孩子問題的根源在父母,孩子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讓父母看到需要,提升和改變父母自身的地方。

所以說,真正的愛孩子是一種修行,是父母願意為了孩子的幸福而修正自己、改變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期許,多些思考,能夠從孩子的表現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最大程度地修正自我,就能夠真正提升我們和孩子的能量。這才是父母應該完成的親子教育學習。

放下期許,修正自身

你的關注,轉載和評論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有關我的家庭教育小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