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篆刻一道,以字法、章法、刀法為要,三法互為補充,彼此呼應,才得成功。觀古至今,無一能逾此囿外,即使上溯先秦時期,皆循此矩中無二。一件成功的作品,能使觀者賞心悅目,必是字法得體,章法佈局合理,刀法嫻熟之產物。

字法,表述的是印章內容所採用的文字形態和法則,或甲骨,或金文,或小篆,或楷隸,故在字法選取安排上,要精喑其結字之律,汲取其形態之奧為我所用。吾丘衍《三十五舉》雲:印之精命在於文。《篆刻十三略》亦云:結構不精,則筆畫散溫,或密實,或疏朗,字體各別,務使血脈貫通,氣象園轉。隨著時代的更迭,字法亦遵循著文字的演變而不同。發展到今天,我們佔有著古人歷經千年積澱而留下的豐富文字寶庫,供我們在進行不同藝術風格的創作時盡情攫取。

章法,闡述的是篆刻的平面構成形式,不同的章法佈局,所產生的結果大相徑庭,無論是先秦古璽,秦漢兩晉,古人均或有意或無意地在製造著合理與美觀。自宋元文人介入之後,更是將小小的印章內涵進一步放大,成為了籍以表達心聲的情趣與手段。並總結出諸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等眾多論印學說。《說篆》許容雲:挪讓之法,有意無意,自然而然,自然血脈相通,舒展自如。袁三俊(號抱甕):章法須次第相尋,脈絡相貫,如營室廬者,堂戶庭除,自有位置,大約於俯仰向背間,望之一氣貫注,便覺顧盼生姿,宛轉流通也。

刀法,完成的是內容和思想的手段,它是將一件作品最終完成的具體實施過程,反映著工匠或作者在進行創作過程中的理性與快意。程遠(字彥明)在《印旨》文中談到:刀有鋒,善用鋒者,裁頓合法,馳騁合度。朱簡(字修能):吾所謂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徐上達(字伯達):論刀法有三,其上,遊神之庭,次之,借形傳神,最下徒象形而已。

綜上所述,一件好的作品,字法、章法、刀法三要,缺一不可,而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之上,依理性思維,將其延展發揮,更大限度地表現不同的風格面貌,使其更加千姿百態的呈現,才是其發展之路。

餘事篆刻有年,謹承師訓,不囿一門,廣涉印田,無論先秦古璽,秦漢魏晉,隋唐宋元,皆嘗汲眾家法則,奈何學識不逮,聰悟不足,僅得皮毛耳。庚子之春,因疫情之故,蝸居寓中,時光充盈,得以細捋思緒,遂思各類賽事之命題篆刻,眾人一詞,各具百態,並有當年孫師家潭先生“君子以自強不息”一題多刻之作,亦嘗試為之,故以“一石在手,千變萬化”為題,將一文多變,欲取不同字法、章法、刀法共創一辭,呈不同之果。既總結己之所學所悟,又得以遣發困居心境,亦不為快事一件,示於當面,博同好一笑。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1)取法周秦古璽,去鑄意而添鑿趣,字法取金文,章法隨形安置,線條粗細有變,結字方圓並用,挪讓穿插,力求自然。欲表達學璽之心得。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2)改圓為方,變白為朱,欲顯古陶印之態,參今人之刀法,衝切結合,掌控疾緩,雖巧拙共用,仍覺有弊,不勝盡如人意。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3)字法取魏晉鑿印風,文布兩縱,相互穿插,字形應佈局隨意,以衝刀為主,以取鑿刻之意,尚覺可觀一、二,夜郎耳。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4)形採明清文人情調,追雋永秀妍之態,文法金文,參福廠之線,章法求互相揖讓,自然平和,似有文靜之貌。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5)參新莽印規,間或取牧甫字法,方正為主,於平穩中求空靈,刀法衝切互用,行走有變,以現氣象,略感遵矩有餘,率意不足。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6)與圖5相對應,變白為朱,字法牧甫,結字方正,作殘留白,空靈舒朗,意追封泥形線之趣,玩味而已。




逸齋隨筆 | 一石在手 千變萬化

(圖7)仿漢磚為之,文取鏡、磚文式,字法以方為主,間加弧筆,章法均勻,線質平滑流暢,作殘追源,印文正刊,手拓成印,力求再現古磚之貌。

一石在手,千變萬化,取諸家百態,學古法先賢之道,利己之用,方可豐其羽毛,遠達另境。餘雖性鈍,悟理不聰,仍不墜窮研之志,箇中苦樂酸甜,痛並快樂著。


2020年4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