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得越多越好?“引用名言”就代表知識淵博?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句子來證明讀書的好處,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進步的,讀書使人改命。

讀書的好處自不必說,可是,讀書的壞處與書讀得越多是否越好,這個問題卻少有人討論和思考。人們都只知道讀書的絕對好處,但是“書”都是好的嗎?每個人都適合讀很多書嗎?

書讀得越多越好?“引用名言”就代表知識淵博?

一、讀書的目的是帶來思考,不是隻讀不思,一味追求“讀”書

叔本華說:讀書的最好時機是,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滯之時才去讀書。

因為只有在思想無法思考或者停滯思考的時候,所攝取到的源泉才是真正用心的,只有自由和認真思考的時候,精神上所需要的養份才是真正有所需求, 才能吸收得更好。

有不少的人在讀書的時候喜歡走捷徑,讀別人的總結和讀後感,讀別人的拆解,讀三分鐘看完一本書之類的速成文,他們卻捨不得花時間去看原著,因為他們的讀書目的只為了豐富自己的“談資”,在社交場合上可以很傲驕的說出自己看了多少書的數目,這個數字足以吸引人就夠了,以證實自己的學識淵博,至於自己看進去多少,消化多少,有多少為己所用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每本書說出一點證明看過就好。

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動的精華。——叔本華

讀一本優秀的作品遠勝於讀無數本毫無營養的書籍。在讀完之後的深度思考才是讀書的關鍵,不在乎速度,只在乎自己是否真的消化成自己的東西。

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我們是在重複別人的思考活動,是別人在替代我們思考,讀完之後的深思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追求數量的讀書,就好比吃得太多,卻根本沒有消化是一樣的道理。

習慣性追求讀書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和深度,就好比經常開車的人早已不習慣走路了一樣,因此速度早已取代了質量。

當人們的精神停止思考,習慣性的只攝取不消化,那麼就會變成淺薄的模仿者,而失去了自我的思想意識。眼睛脫離現實之後,便會產生臆想,做出不切實際的一些行為。

書讀得越多越好?“引用名言”就代表知識淵博?

二、經常喜歡“引用名言”是否能證明自己的學識淵博,文學造詣的深度?

叔本華有一句關於引用名言的話:

有些人每每愛引用權威者的詞句,來爭論某種事件,以取代自己貧乏的理解和見識。筆戰中引出他們的東西,像取得莫大的靠山似的,莫名其妙地雀躍歡呼。想來大概是受到塞涅卡所說“與其批判,不如信任”這句話的影響。論戰之際必須有防身和攻擊的武器,這類人既無思考力,又乏批判力,所以只好引用權威之言,“這也是出於對權威者的尊敬”,以為找到最好的護身符,振振有詞、據之而辯,發出勝利的呼聲。

可是,是否這樣說就證明了引用名言則代表了自己知識的淺薄,或者思想的空洞呢?

其實,關於引用名言是否是在增強背書,是否是在提高自己文章的可信度而言,的確有一些幫助,藉助權威的力量來支撐薄弱的理論基礎,畢竟人微言輕是不足為信的,也毫無可靠信任度。

我們習慣性的在讀書的時候記筆記,記名言,這就好像是別人行走過的足跡,我們再踏在腳印上面重複的走上一程,沒有任何創新和開拓的精神。

但是,如果把這些筆記加以整理,再深思之後形成自己的東西,那就等於是自己重新開僻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當我們在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深思出了很多自己的獨特見解,然後突然有一天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發現,原來我以為的“獨特見解”其實早就被別人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個時候我們一般都會感覺到很沮喪,很失落。

其實,這往往更加證明了自己思考的正確性,與名人觀點的不謀而合。

畢竟這是你自己深思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咀嚼別人吃剩下的食物,這完全可以稱為“驚喜”。

書讀得越多越好?“引用名言”就代表知識淵博?

三、流行文化與持久文化的選擇

我們一般稱暢銷書為流行文化,那些經典的名人典籍為持久文化

這兩者之間如何選擇?前者給了我們豐富的時訊談資,後者為我們提供堅實的思想根基。

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矛盾,只能證明選擇讀書的人的心理矛盾罷了。

但是,讀書不能濫讀,泛讀與深讀,關鍵在於書的種類與自己所需要的文化養份在哪一層。

有的書本身價值導向的錯誤只會領你去到錯誤的方向,當自己的知識體系不足以支撐完整的價值觀時,就會盲目的跟隨,而失去了自己的見解與思考的能力。

流行文化正日趨成人們的主導文化,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人們一切都在追求著快,似乎很難慢下來,好像一旦慢下來了就會慘遭淘汰,於是馬不停蹄的向前走,快諮訊,快餐,快文化,快步走,快速 發展等等都在提示著我們一切從快。

然而,卻遺忘了我們發展的根本在於文化的沉澱

任何發展若沒有堅實的根基作為基石,所有的“快”都將成為崩塌的負累。

所以,人們在吸取流行文化的時候,一定要以持久文化作為基礎與發展的根本。

書讀得越多越好?“引用名言”就代表知識淵博?

結語

讀書無用論,現在越來越被無數的事實所否定。讀書本身沒有壞處,只是選擇讀書與怎麼讀的問題。

歸根結底,讀書的目的皆在於“思考”。不能思考的讀書只能是不斷的咀嚼別人的殘渣。

讀書不在多,貴在精,精在對自身有用,貴在生命的昇華與沉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