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來了,客官,請上座!點擊"關注",細聽我言。本頭條號分享江湖技能及跨界知識。隨記乾貨,值得擁有!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這些思維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你可能跟它們共存了幾十年,熟悉到自己都意識不到思維上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有時候,所謂惰性不過是因為,你根本懶得去看看自己有多差。但日積月累之下,這些思維陷阱對你的潛移默化的傷害大到無可想象。

希望這5點珍貴的歸納,可以打開你的思維大門

1.思考惰性:不斷強化偏見認知

曾經有一個IT專家說過:

“你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發往全世界,但卻需要好幾年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我發現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想法越是固執,偏見越深,他對這個問題就越是容易養成思考惰性,因為他已經對這種思考方式和想法產生路徑依賴了。

而且他會因為反覆使用這種思維模式,不斷強化自己的偏見認知,越走越深。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例如前一段時間,有平臺發佈了介紹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發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文章,好多“無腦噴”就在下面狂噴:“為什麼國家培養了你,你要去跪舔外國人?”

而對於這項革命性的物理學發現,一個關注都沒有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認為張首晟的成果極具革命性,很可能獲得諾獎。“無腦噴”就在下面評論楊振寧迎娶翁帆的舊事,也順帶扒出楊振寧當年學成沒有回國的往事一頓狂噴。

這些用戶對待類似問題都會使用同一種帶偏見的思考方式,給出非常雷同的答案,而且會不斷強化這種偏見。

越是層次低的人就越容易跳進思維的舒適區裡,開腦洞、頭腦風暴這種事情對他們來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他們寧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開啟無腦噴模式,也不願意嘗試去創造任何與眾不同的東西


2.依附心態:他們成了自己問題的圍觀者

好多人正在喪失“主動性”,成了自己問題的圍觀者,如果沒有人來教自己該怎麼做,那他們就會日復一日地與自己的問題共存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表面上,他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問題焦慮,

但並不會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存在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問題

他們對一件事的知識來源於意見領袖,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來自於意見領袖,甚至他們要決定愛不愛自己的男/女朋友也要先看看那些情感博主怎麼說。

舉個例子,越來越多的人在說自己是佛系青年,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至於是不是要改變、怎麼改變這樣的問題,就不是他們要思考的了。好多人只會等待某些意見領袖叫他們怎麼想,教他們怎麼做。

這就很像社會心理學上講的“圍觀效應”:圍觀一件事的人越多,你就會越覺得該由別人出手去解決這個問題,越認為在場的每個人都對這件事有責任。

你寧可等待別人來給出解決的辦法,看看這個怎麼說,看看那個怎麼說,可就是自己不願意去思考,去嘗試,因為你就是自己的圍觀者,在等待那個見義勇為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那就寧可在原地躺著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3. 刺蝟心態:凡事先挑毛病

這是噴子的典型心態,見到一件事情不是先想有哪些好的東西值得借鑑學習,而是本能地要反對,要挑毛病,還美其名曰“獨立思考”

1943年,時任蔣介石高級幕僚的徐復觀,有意拜近代三大儒學大師之一的熊十力為師。

徐復觀向熊十力請教自己該讀什麼書,熊十力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徐復觀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說你應該再讀。

不久,徐復觀再來見熊十力,報告自己讀完了《讀通鑑論》,然後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意見。

熊十力破口大罵: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 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徐復觀後來回憶道,這真的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自己多年來恰恰就是因為這種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看到任何人的觀點、思想,都習慣性地先挑毛病,以致於長進不大。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現在有太多人,看到什麼東西、言論就本能性地變成一隻刺蝟,非要扎扎人才肯罷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渾身難受,想盡辦法也要挑一點毛病出來。

這樣的人看到的永遠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讀多少書,認識多少人,見過多少世面也很難有大的長進。

4.乾貨心態:還沒搞清楚問題就問怎麼辦

總有一些讀者會留言說,

這些事兒我還用你說?我就想知道該怎麼辦!

可是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麼?經常是根本不知道。

他們總是在還沒搞清楚問題之前,就迫切地想要乾貨,想要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總以為有一種方法是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類似的問題。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2002年一位做傳播的知名教授去給當時因為非典而焦頭爛額的衛生部講課,講應該如何做健康傳播。

這位學者上來就匆匆掠過“為什麼”和“是什麼”的階段,很快開始講到“怎麼辦”的階段,各種傳播策略、媒介策略說得天花亂墜。

當時衛生部的一位領導很快制止了這位教授:

我認為我們還是要先把問題搞清楚,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現在的局面,我們是不是有人云亦云的地方,亦或是有什麼誤解的地方?弄清楚了再談辦法也不遲。

在我做職場的這一段時間裡,也有好多類似的情況:有讀者總是一上來三兩句話就說說自己的情況,然後兩手一攤,問我該怎麼辦呢?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這些人都是在期盼一種能夠萬試萬靈的方法,但是對自己存在或是面臨的問題一無所知或是認識不清。

問題根結在哪裡都不知道,你的辦法能對症麼?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建議聽了一大堆,但是對自己絲毫沒什麼幫助,生活一切照舊。


5. 負面認知框架:升職加薪了更要跳槽

心理學認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一個人會通過自己的認知方式來解讀這個信息,然後給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一個人的認知方式叫做認知框架,而這種認知方式影響信息評價的現象叫做框架效應

例如有一項心理學實驗,研究者問被試者,如果你的老闆給你加薪1000元,你會離職麼?

回答“會離職”的人竟然接近50%。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原來有一半左右的人本來沒指望升職加薪,所以他們對加薪1000元是持積極評價的;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自己早就應該加薪了,而且應該加薪遠超1000元,這個評價就迅速變成了負面的。

聽起來很簡單,但這種認知框架的影響,幾乎左右著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而我發現越是層次低的人,就越容易持有負面的認知框架,對他們所得到的信息,很容易從負面進行解讀。

我一個曾經考研二戰的朋友講的一個真實故事,他第二次考研被安排的教室、座位竟然跟第一次考研的一模一樣,他認為自己一雪前恥的機會到了,這是老天在暗示他一定會考上,由此信心百倍。

而他一個二戰的研友知道了以後,卻覺得這很不吉利,第一次在這裡折戟沉沙,這一次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他還聯想到自己二戰考研的悲慘經歷,大失信心。

最終我這個朋友如願考上了研究生,而這位研友真的沒考上,被調劑到一所很不如願的學校。

層次低的人,都有這5種思維特徵

這些思維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你可能跟它們共存了幾十年,熟悉到你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在思維上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但是日積月累之下,這些思維陷阱對你的潛移默化的傷害大到無可想象。

甚至可以說你現在面臨的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源於這些思維缺陷。

所以我一直說,階級固化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思維固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