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田頵之乱是个典型,它通过残酷的事实敲打了杨行密,也告诉了我们之后南吴王朝主弱臣强的第一个诱因集团内部山头林立。消灭不了内部的山头势力,杨家则永远无法在强藩悍将中树立威信。当然,山头问题不会随着田的死去而宣告终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统治者的权谋手腕去消磨,但很快,杨行密发现了第二个问题。

这第二个问题则是有关集团内部缺乏向心力的问题,假如一个集团有一定的向心力、凝聚力,即使内部山头林立也还是可以延续一段时间,当年周天子东迁后权威一落千丈,但好歹各路诸侯还是认可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共主的所以东周得以延续五百年,这点因素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南吴王朝因为缺乏内部向心力,成为主弱臣强的第二个诱因。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这边说的缺乏向心力不是针对杨行密的,毕竟杨行密个人魅力是极高的,有他在,即使如田頵、安仁义等包藏祸心之徒,也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归附。可是杨行密手底下的将领仅仅表现在对杨行密的向心力上,一旦涉及杨行密的接班人,这就不好说了。

唐天祐二年(905),这一年注定是江淮的国殇之年,去年年末,江淮集团连失两员大将,李神福、台濛先后病逝,当然,死去的田頵也可以算是一员战将,只可惜走错了路。杨行密委任刘存前去鄂州代替李神福,又派长子杨接替台驻守宣州。今年年初,安仁义又城破身死,眼见军中宿将陆续凋零,杨行密内心一片悲戚。这个时候,北边的朱温、南边的钱镠又来搞事,朱温亲率五万大军自宿州(今安徽宿州)南下,借援助田頵之名南下侵略江淮,结果被杨行密再次打回了淮北。而南方钱镠的问题远要复杂得多,当初田頵作乱的时候,钱镠没有插一脚并非是其道德高尚,而是钱镠也深陷战争泥沼了。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因为当初自己逼杀上司董昌,导致钱镠在浙东一系刺史心目中口碑很差,徐绾造反结束后,整个浙东地区就掀起了一场“反钱”的伸张正义行动。温州刺史张惠、睦州刺史陈询率先打响了“武装反抗钱镠的第一枪”。而钱镠对此则不以为然,还恬不知耻地于天祐元年(904)四月,上表唐廷,要求朝廷册封自己为吴越王。

此时唐朝皇帝是刘晔,但目前国家的大权被朱温所把持,对于朱温的狗腿子钱镠先生,这位傀儡皇帝还是做了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决定断然拒绝!但钱镠不怕,仗着自己和朱温关系好,直接撇开了皇帝去谄媚朱温,朱温一高兴便给钱镠搞来了“吴王”这个头衔。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这么一来就尴尬了,一时间南方出现了两个“吴王”,一个是“杨吴王”(杨行密两年前被封吴王),一个是“钱吴王。对于钱镠前脚和自己联姻,后脚来与自己争夺吴王之位,杨行密心里很恼火。话说回来,是个人都该生气,何况是杨行密这样的一方霸主,明明千里吴地杨行密占据了四分之三,而钱镠所占据的吴地仅有苏湖两州,而他堂而皇之地自称吴王,分明是觊觎杨行密手中新的疆土。这一点,早在几百年前的东晋十六国,石勒就看得比较分明,在他得知刘曜改国号为“赵”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刘曜称赵王,而赵地却为我所占据,这分明是要兼并我的意思。”但明知钱镠在背后搞事,可杨行密还是暂时不能动他,因为眼下的田頵、安仁义比他更麻烦。

继温州、睦州相继反正后,衢州的刺史陈璋也对钱镠的无耻行为表示了武装抗议,他自封衢、婺两州刺史,挥兵进攻东阳、阳等地,同时遣使称臣杨行密。陈璋请求归附的时候,田頵已经被击杀了,而安仁义虽然苦苦支撑,但也离死不远了。所以,为了出一口钱擅自称“吴王”的恶气,杨行密准备出手了。天祐二年(905)正月,杨行密派遣西南招讨使陶雅出兵解救被两浙军围困的睦州陈询。起先,陶雅还是发挥得不错,重创钱镠磨下顾全武、钱镒、王球的联军,还在当年四月与陈询、陈璋会师,联合行动攻克东阳。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处州刺史卢约平日里也对钱很不服气,眼见江淮集团的王师杀到,立刻反正响应陶雅,并派弟弟卢佶攻打温州,驱逐掉首鼠两端的张惠,成功地占据温州。这样一来,浙东五州联合起兵,声势浩大,令钱有些头疼了。但由于五州联军之间各怀鬼胎,打仗配合度不高,时间一长就开始各自为政了,钱镠得以开始组织起有效反击。

淮北、浙东、湘南、江西,这四面错综复杂的战局牵动着杨行密那颗早已不年轻的心,随着陶雅陷入僵局,这位昔日不可一世的江淮霸主竟然病倒了。天祐二年(905)十月,纵横江淮数十年的杨行密竟然浮现出生命即将终结的迹象。作为钱镠的同龄人(两人都出生于852年,同一年出生的还有朱温),杨行密真的很羡慕钱镠,因为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而自己却身处四战之地,需要面对来自淮北朱温、湘南马殷、江西钟传和浙东钱镠的四方压力。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麾下诸将的离世和战事的纷繁复杂已经耗尽了他的心力,当然,“人生自古谁无死”,尤其是从乱世的刀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更无惧于死亡。可是,杨行密却不甘心啊,其不甘心来自对后继者的担忧。与十国之中钱镠、王审知、马殷等动辄二三十个儿子相比,杨行密的儿子少得可怜,仅仅只有六个。而这仅有的六个更是让他无法挑选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因为无论他们哪一个都无法担起江淮霸主的重任。

按照道理,长子杨渥当立,所以病中杨行密便让判官周隐速召在宣州做观察使的杨渥回扬州(吴国称扬州为东都广陵),但是这个时候,周隐却来了句让杨行密倒吸一口凉气的话。周隐规劝杨行密说:

“少主(杨渥)耽于享乐,好酒及色,非命世之主。至于主公其余诸子倒是不错,但年龄尚小,不若请庐州刺史刘威过来主政,刘威跟随主公鞍前马后三十年了,忠心可鉴,日后主公诸少子成年,再让刘威择其贤明者让位。”

这句话让杨行密听了很胆寒啊,虽然自己也瞧不上那个不争气的大儿子,但也从没想过把江山交到外姓人手里啊。刘备临死前虽然告诫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刘大耳曲意敲打诸葛亮罢了,况且这句话是刘备自己说的。可是这边周隐却把自己的台词抢先说了,越俎代庖到了这种地步。而且我们注意周隐的措辞,他的意思是由刘威先接管江淮集团,而后再让位于杨行密幼子,这和辅佐幼主有着本质区别。至于何时让、让与谁,周隐可是一句话没提到。

自李神福和台濛相继病逝后,刘威在江淮集团中的地位是仅次于杨行密的存在,但仅次于并不等于刘威说一不二。之前我也说到了,江淮集团内部山头林立,几乎是几路人马谁都不服谁,此刻刘威掌管军务,那在浙东鏖战的陶雅、在湘南驻守的刘存,他们又岂能服气?所以周隐这个提议看似出于公心,但于杨行密和麾下诸将来看,都算不得半点出于公心。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从周隐那碰了一鼻子灰,杨行密转而想起了自己的幕僚严可求。严可求与杨行密手下这干武将都不同,他长于谋略,且是北方同州(今陕西大荔)南迁的侨民。大荔这个地方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两个传奇的谋士,一个是前赵国刘曜麾下的游子远,还有一个便是这边的严可求,两人都是嘴皮子动动就能弭平一场干戈的辩才。当初杨行密得知朱延寿要反,本意是准备带兵去打的,多亏了严可求的建议,杨行密采取智取,诓骗朱延寿来扬州,避免了一场刀兵。

弥留之际,杨行密又想起了严可求了,只不过,这次严可求不是单独一人来见杨行密,还顺带了一个实权派徐温,也就是我们主人公徐知诰的养父。此时的徐温虽然不是征战一方的藩将,却是掌管一半皇城牙军的统帅,严可求的意思是,有徐温的支持等同于有了江淮集团内部军方的支持,只要军事大佬点点头,这事情也就基本能成了。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精明的杨行密也一下子看懂了严可求内心的想法啥也不说了,拉着徐温和严可求的手眼泪吧嗒吧嗒地就说起自己有意让杨渥接班,但周隐却暗中阻挠的情况。一向忠于杨行密的徐温当下表态:“主公不可行此事,一旦刘威人主东都(扬州),这江淮乃至日后的吴国怕是要改了姓了。江东之地乃是主公九死一生拼搏而来,万不可交由外人,臣自当以死奉主公诸子。”

虽然从以往的战绩来看(注意只是以往),徐温并不能跻身江淮集团一流战将,但其对于杨行密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也不会把他提进牙军统帅序列了。有了徐温这句话,杨行密也终于放心了,杨渥坐这江淮之主的位置至此算是稳当了。徐温怕周隐还会从中作梗,于是抢先一步让严可求去拿了虎符召宣州的杨渥火速入京受命。

缺乏向心力是杨行密集团的弊端,杨行密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弊端?

杨行密拖着最后一口气见到了自己的长子杨渥,老泪纵横之下说了句最后遗言:

“命休矣!此生富贵,不足憾也,唯诸儿愚鲁,不晓大计,望公等善辅之。”(要死咯,这辈子荣华富贵也没什么可惜的了。唯独几个儿子愚味无知,无法了解我的大业,希望各位公卿能好好辅佐他们。)杨行密这番话一说出口,张颢和徐温二人一下子便跻身进入了顾命大臣的序列。嘱托完后事,杨行密便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四岁。杨渥嗣立,尊杨行密为武忠王。

这一年是唐天祐二年(905),两年后北方的唐王朝正式成为历史,可惜,杨行密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他为麾下这群战将及几个儿子打下了一大片基业,却因为走的不是时候,让自己这个政权险些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过客政权,“出师未捷身先死”,大抵说的是这类人吧。好在徐温没有辜负杨行密的厚望,将江淮集团正式升级为南吴王朝,走完了杨行密未能走完的道路,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