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宿劉溫書齋(張喬)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調高。

涼風移蟋蟀,落葉在離騷。

回筆挑燈燼,懸圖見海濤。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蜀漢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的政權,至少在前期是這樣的,後期雖然逐漸迴歸現實,但仍然有姜維、張嶷這樣的主戰派,仍然堅持北伐曹魏、克復中原的理想。從蜀漢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諸葛亮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魏延、吳懿與郭淮的"陽溪之戰"的性質比較模糊,或為對曹真伐蜀的防守反擊);在蔣琬、費禕時期,蜀漢對曹魏的北伐仍然在進行,但並沒有太大的動作。費禕去世以後,姜維對曹魏頻繁進行北伐,但也因為"段谷之戰"的大敗而受到反戰派的制約。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還是對曹魏發動了一次北伐,不過關於這次北伐,史料中的記載相當少,可以說僅僅是一筆帶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馬岱北伐的背景

馬岱北伐曹魏的時間,正是諸葛亮去世後的第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曹魏青龍三年(即公元235年)。諸葛亮去世這件事對蜀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首先是士氣的低落,諸葛亮名義上是蜀漢丞相,實際上是蜀漢的掌舵人。蜀漢在漢中的用於北伐的軍隊,也與諸葛亮本人形成了緊密的聯繫。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比如《條亮五事》中所記載的諸葛亮在大敵當前(四伐面對司馬懿和張郃)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士兵輪休制度,結果導致蜀漢士兵人人感恩,士氣大振,一舉擊敗斬殺張郃,擊敗司馬懿。《魏略》中記載,諸葛亮臨死之前,告誡魏延等人不要再繼續北伐,也對蜀漢軍隊的前景非常擔憂。《條亮五事》與《魏略》所記載的內容都有一定爭議,但是道理是一樣的,諸葛亮病逝,對蜀漢軍隊的戰鬥力難免造成負面影響。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另外隨著諸葛亮去世,蜀漢人心浮動,還引發一次內部的兵變。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綏軍將軍楊儀相爭。其實他們兩個人之前矛盾就很深,諸葛亮去世導致這種矛盾失去壓制。楊儀殺死魏延,但又因為權力沒有得到滿足(楊儀本意自己能夠繼承諸葛亮的位置,但是繼任者是留府長史蔣琬,楊儀反而成為一個"無所統領"的閒職),口出不遜被費禕告發,被罷免流放,最後自殺。蔣琬雖然有劉禪的支持,有諸葛亮的遺命,但他本身也威望不足,雖然史料記載,蔣琬憑藉從容不迫的態度稍微穩定住人心,但從回來東曹掾楊戲和督農楊敏對蔣琬的不滿來看,他還是無法做到徹底服眾。這個時候顯然不是蜀漢進行北伐的好時機。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曹魏方面諸葛亮病死後,魏明帝曹叡似乎鬆了一口氣,西方蜀漢的軍事威脅被大大削弱,曹叡的個人享樂的意趣也隨之上升。修繕洛陽宮室,建築昭陽殿、太極殿、總章觀,耗費了很多民力,耽誤了農時。這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曹魏國力、人力、物力的耗費,但是不至於造成什麼巨大的動亂。馬岱北伐的時候,應該不會是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馬岱北伐的結果

關於這次北伐,史料的記載實在是過於匱乏。雙方作戰的地點、具體的時間、交戰的過程都沒有明確記載,寥寥的記載是出自《晉書·宣帝紀》,《三國志·明帝紀》和《三國志·後主傳》中更是沒有一丁點關於這件事的記載。這可能是因為馬岱的這次北伐無論是規模上,還是對歷史影響力,都是比較微弱的。整體上來看,當時蜀漢的新的掌舵者是尚書令(或者是大將軍,因為實在不知道馬岱北伐的時間)蔣琬;而曹魏方面負責西線戰事的還是蜀漢的老對手,都督雍、涼軍事、官拜太尉的司馬懿。不過在這次戰役中,蔣琬和司馬懿都沒有出現在戰場上。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三國志》中對這次戰役無記載,《晉書》中也沒有蔣琬率軍北伐的記載,從常理上來說,諸葛亮死後蔣琬的首要任務是坐鎮後方安定人心,而不是勝算極低的北伐軍事活動,所以他沒有參與這次戰役;《晉書·宣帝紀》中明確記載,司馬懿"遣"牛金擊敗馬岱,似乎也沒有親力親為。這也在側面印證了馬岱的這次北伐,規模和威脅應該不會很大。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馬岱失敗,牛金獲得勝利,按《晉書》記載是"斬千餘級。"不過這個記載是否符合真實的歷史,小編個人是存疑的。第一《晉書·宣帝紀》中的記載是有誇張的地方的,比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斬俘萬計"的記載,應當就是誇大了戰果(當然相應的也可以懷疑《漢晉春秋》中"甲首三千"的記載,但無論如何,"斬俘萬計"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第二這次戰役在《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如果達到斬首上千級的話,加上俘獲的蜀漢士兵,這應該是一次較大的勝利。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朱然進攻柤中"斬獲千餘";或者全琮、徐盛在曹丕三路伐吳時"殺獲數百"等記載,牛金如果從馬岱頭上消滅至少上千蜀漢士兵的話,應該在《明帝紀》中有所記載。不過這只是小編個人的質疑,也有可能是陳壽確實惜墨如金,沒有記載而已。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馬岱北伐的動機

上文也提到了,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人心惶惶,不具備北伐曹魏的條件。馬岱在諸葛亮死後不久就進行北伐,他的動機讓人很難理解。另外馬岱進攻曹魏,司馬懿僅派牛金應對,沒有太過重視,證明這次北伐規模不大,並非諸葛亮、姜維時期的一些大規模的北伐,是以吞併隴右為目的的。那麼馬岱這次北伐的動機是什麼呢?由於沒有史料支持,所以只能夠進行猜測。這些猜測難免可能不符合歷史,僅供讀者參考。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第一是馬岱的本意並非是曹魏,可能是武都郡的氐族首領。《晉書·宣帝紀》中記載馬岱被牛金擊敗之後,緊接著記載武都郡氐族首領苻雙、強端等人率領六千多人口北上歸附曹魏。是否是蜀漢覺察到苻雙、強端的動作,派馬岱率軍鎮壓,馬岱追擊到曹魏境內,反而被牛金擊退呢?小編認為是有這個可能的。

第二是馬岱希望通過一次戰爭的勝利來爭取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在魏延與楊儀相爭的時候,馬岱接受楊儀的命令斬殺魏延,但是楊儀本人卻在與蔣琬、費禕等人的爭鬥中失敗。有人根據當時蜀漢內部的環境推測,馬岱可能是希望借一次北伐的勝利來奪取地位,但是卻被牛金擊敗,隨後就銷聲匿跡。小編認為有這個可能性,從馬岱的北伐的規模和決心來看,可能性比較低。

蜀漢的一次容易被忽略的北伐:馬岱與牛金之間的戰役

第三是宣揚蜀漢國威。在關羽戰死的時候,曹魏很多人認為劉備不會出兵伐吳,但是戰略家劉曄有不同的意見,他堅持認為劉備會伐吳,其中一個理由是"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在頹喪的時候也需要一場戰爭來宣揚國威,穩定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馬岱率軍進攻曹魏,但是並不深入,也不進攻祁山堡等軍事重鎮。司馬懿派遣牛金驅逐馬岱,馬岱與牛金一觸即退,傷亡不多。所以《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至於哪種可能是正確的,或者還有其他的可能,還是需要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