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宋仁宗寶元元年,西夏國主李元昊自稱“大夏皇帝”,挑起了新一波的宋夏戰爭。

旋即幾次關鍵戰役的大敗,深深地重創了宋朝軍隊及其統治秩序,並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具體而言,接二連三的軍事挫敗,對當時宋廷所造成的影響有兩方面。

一方面,軍事上的失敗迫使宋廷必須大量抽調內地的軍隊,去填補陝西前線的戰力空缺,進而前線以外的地區,呈現了“軍事真空”的狀態。

另一方面,為了彌補各地戰力不足的情況,宋廷開始在各地強募平民為兵,使得軍隊的數量迅速增加,而隨之膨脹的軍費,也對朝廷的財政造成巨大的壓力。

其實,在“澶淵之盟”前,宋廷為了對抗外敵而擴大軍事動員,不乏其例。不過,那些動員大多是以暫時性的徵兵為主,那些士兵仍需務農,並非以兵為業,故朝廷無須花費大筆資材來擔養他們的生計,不會給財政帶來過重的負擔。

然而,當面對軍事威脅時,“火燒眉毛”的宋仁宗卻未師法前朝,反倒是大幅擴張正規禁軍的規模,組建起了一支“宣毅軍”,來補充戰力。

而讓宋仁宗做出這番改弦易轍的,是當時在文臣之間甚囂塵上的“土兵論”。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土兵論”並非毫無缺陷

“土兵論”就是以土人(即生長於當地之人),作為該地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來取代“更戍法”下必須常年到他鄉執行任務的禁、廂軍。

事實上,“土兵論”並非始見於宋仁宗時代,早在宋真宗時就有人提出過。鹹平年間,一位尚未入仕的文人陳貫,就曾上書提議。

陳貫認為,禁軍常年待在京師休養,不如邊境居民那般熟悉敵情、地勢;而且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當地居民態度積極,不會像禁軍一樣既消極又驕惰。

陳貫的意見,雖然在當時沒有被宋真宗接受,但在“澶淵之盟”後,其意見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施行。

宋真宗對於邊境的防禦部署,逐漸由地方的廂軍或鄉兵,來取代所費不貲的中央禁軍,並且允許這些地方守軍的兵籍可以“父子相代”,或者由當地居民替代,而不必再經過中央的揀選。

不過即便如此,宋真宗並未有意讓“土兵”取代全部的禁軍。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宋真宗劇照

宋真宗承認“土兵”的確有其優點——“皆勁勇,且知山川道路”。但他並不認為其能完全取代禁軍,因而對“土兵”的員額進行了限制。

事實上,“土兵”絕非陳貫所形容的那般毫無缺陷。

“土兵”雖然能掌握邊境的軍情及地利,但是他們的武藝卻有待質疑。如大中祥符年間,一位在河東任職的武臣就指出:當地“土兵”雖擅長騎馬,但疏於戰技。因此,他建議朝廷指派京師禁軍的有能之人,前去擔任當地“土兵”的隊長,藉以提升其素質。

宋仁宗雖然擱置了“土兵論”,但似乎有所動搖

宋仁宗即位後,類似陳貫主張的意見,仍時有所聞。

宋夏戰爭爆發之後,主持西北軍事的夏竦,更是大力鼓吹“土兵”的好處。他上書請求“募土人為兵,號神虎保捷,州各一二千人,以代東兵。”

對此,他的理由如下:

“今募土兵,一則勁悍……二則識山川道路……三則代東兵歸衛京師……四則歲省芻糧鉅萬……”

在夏竦的分析中,他對“土兵”之利的看法,大致跟當年陳貫的主張類似。除此之外,他還提醒宋仁宗:招募“土兵”,另有兩點額外的好處。

其一,當年陝西收成不好,剛好可以用“募當地居民為兵”的方式來實施救濟。

其二,軍隊規模大幅增加,可以對西夏產生威嚇的作用。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夏竦劇照

不過,雖然夏竦如此振振有詞,但反對的聲浪,也隨之而起。如龍圖閣直學士楊偕質疑“土人可以積極戰鬥”的說法,他認為增募“土兵”只是“徒費國用”而已,因為“土兵”招募之後“雖三二歲未得其用”,絕非夏竦所言——“量加訓練而能取勝”。

在楊偕的強力反對下,夏竦的提議暫時遭到擱置,不過隨後又有不少文臣支持夏竦的看法。

例如陳執中認為陝西邊陲之地“須廣土兵,減騎卒”;王拱辰出使契丹回來後,也說:“契丹不畏官軍而畏土丁……”而這些意見,似乎被朝廷接納了。

宋仁宗派出了幾位大官,去河北揀選當地鄉兵;同時,又下令徵選各地牢犯、強盜為軍,將廂軍中不滿40歲者添入禁軍,以此填補戰力。

然而,這一次的擴軍行動,卻引出一場意料之外的風波。

歐陽修好友尹洙鄭重上書,重提“土兵論”

風波起自於東京八作司之一的御輦院。原本,御輦院的士卒雖被歸為廂軍,但他們僅專司宮內製輦、抬輦一事,跟其他八作司一樣,都只是單純的役卒而已,並沒有軍事上的能力。

可是,朝廷的命令下來後,許多都輦官都被選入禁軍。這些人跟他們的家屬極度不願意就此踏入戎途,因此結夥千餘人一同在路上攔截中書、樞密兩府大臣,向他們訴冤。

由於事出突然,擔任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的老臣張士遜,受到驚嚇、不慎墜馬。宋仁宗下令將此事交由樞密院議處。

最後,樞密院決定將帶頭抗議的兩名軍卒處斬,其餘跟隨者流放充軍,並仍然將都輦官們選入禁軍。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歐陽修劇照

或許是因為這場風波的關係,歐陽修的好友、在陝西擔任經略司判官的尹洙,再次鄭重地上疏,請兩府大臣討論增募“土兵”一事。

只是,這一次尹洙的提議,卻又受到三司使鄭戩等人的反對。他們告訴宋仁宗:若在西邊增募“土兵”,則必須為他們建造新的營舍,所費不貲;況且“土兵”不用刺面,因此與一般禁軍有異,恐怕會造成不合,容易引起衝突。

所以到了最後,宋仁宗還是接受了反對派的意見,再度將招募“土兵”的提議擱置下來。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

到了慶曆元年,形勢急轉直下。宋朝大軍在好水川一戰被西夏徹底擊潰,宋仁宗幾乎失去他在陝西一半的軍事力量,而陷入恐慌。

也因此,就在宋仁宗得知“好水川之戰”慘敗的結果後沒幾天,他便下令在各地大規模募兵。

這批新募的禁軍,被稱為“宣毅軍”。根據《宋史》的記載,宋仁宗在短短几個月間便增加了近十萬以上的禁軍士兵。

可想而知,此次募兵不但會給民間帶來不安,還會為宋朝政府帶來相當龐大的財政壓力。

在各地大肆招募的“宣毅軍”,並沒有起到保衛地方的功用。相反地,有一隻戍守在光化的“宣毅軍”竟然發動了一場兵變。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宣毅軍”戍守之地,竟成無主之地

宋仁宗前期的宰相韓億之子韓綱,帶領了300名“宣毅”士兵戍守光化。由於韓綱平時個性急躁苛刻,士卒平常就對他有所怨言。

例如當地居民提供了酒食招待守軍,但韓綱卻扣下一半,拿去市場賣掉,換成兵器;而軍隊伙食又時常難以下嚥,故士卒之間瀰漫著一股不滿的情緒。

恰巧,有幾件事情激發了士卒的怒氣。

當時有朝廷派來的監押使,帶著部隊經過光化,當地富民想要捐獻軍錢加以資助,卻被韓綱擋了下來,因為韓綱認為“本軍之士尚無錢給之,何有於監押?”

而這件事傳到軍中,卻被說成是韓綱拒絕了民間捐錢給他們,因此士卒們格外憤怒。

同時,軍中一位小校被韓綱指派畫城內軍圖,但一直不能完成,故韓綱在一怒之下,恐嚇要斬小校,並且每天都派劊子手站在辦公廳前。

這個激進的行為,激發了軍士的不安情緒。

剛好有一天,一位當地的捐官拜訪韓綱,韓綱客氣地說:“無須拜見之禮”。這句話被正在廳外用餐的軍士聽見,以為是捐官要捐錢,但又被韓綱拒絕。

於是,有位名叫邵興的小校,便鼓動軍士絕食,並將蒸餅丟入韓綱庭中作為抗議。這舉動當然使韓綱勃然大怒,他下令將丟餅的人下獄。

隔日,獄司要追問丟餅的共犯,帶頭絕食的邵興十分恐懼,便糾眾奪兵器庫,發動兵變,於是城中大亂。

亂中,韓綱成為兵變者追殺的目標,但他僥倖逃脫,而其他官吏也皆逃跑,光化頓時成為無主之地。

邵興等人便循蜀道向興元府方向逃亡。由於事出突然,附近守臣皆未防備,邵興見狀開始揭榜招募附近州軍的役兵、牢犯,想要藉此壯大聲勢。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韓琦劇照

此時,正在陝西宣撫的韓琦立刻作出應對。他先是派人將附近地區的役兵和牢犯加以揀選,或令他們回到駐地,或將他們移往他州,或押送至陝府填補當地廂兵的缺額。

因此,在韓琦這番調動之下,邵興無法招募到更多的跟隨者,只能繼續往西方逃竄。

邵興等人雖然一度擊敗興元府所派出的州軍,但他們不敢攻打有禁軍虎翼駐守的洋州,只好從山區繞道,因而最後被官軍追上、擊潰,前後歷時約近一個月。

邵興等人之所以會發起兵變,除了是韓綱個人失於跟下屬溝通的結果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新募之兵認為他們的待遇不公。

從“韓綱苛減軍食,並且努力籌措軍資”的行動,可以推論當時宋廷並未給予這些“宣毅軍”足夠的資金,來維持日常的運作。

宋廷的總體反應令人失望,只有兩個人發言“一針見血”

遺憾的是,在朝中的大臣們雖然在事後進行了檢討,但他們仍然認為主帥的失職以及士兵的驕縱,才是問題關鍵,因此決定嚴懲韓綱以及叛兵。

例如歐陽修便認為此事因韓綱酷虐兵士,又有棄城之罪,故情無可恕,要求宋仁宗不能就此姑息,應將其處以大刑。

只有同樣擔任諫官的包拯,注意到這起兵變,與早先大規模的募兵政策有所關聯。

包拯曰:“臣竊見近年天下添置宣毅指揮,以為郡縣之備,誠不可闕也……今來所在屯聚,乃大為州郡之害,驕悍狂悖,結成群黨……”

換句話說,在包拯看來,“宣毅軍”的設置並未起到“增加地方守備”的效果,反而成為“州郡之害”,是地方秩序中一顆不穩定的“定時炸彈”。

因此,包拯建議宋仁宗將各地“宣毅軍”重新編遣,並將之移駐他地,以免他們暗地自成一黨。

“火燒眉毛”的宋仁宗,組建了“宣毅軍”,卻埋下無法掌握的變數

《清平樂》韓琦劇照

韓琦則認為“宣毅軍”應當加以裁併。他明確地指出,過去“無論州縣大小都駐兵防守”的策略,是錯誤的,因為本來就有縣衛、巡檢可用,無須多屯“土兵”。是以,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將已招募的“宣毅軍”加以裁併,這樣至少可以減緩財政方面的壓力,不會落入國用不足的困境。

結語

包拯與韓琦的觀點,頗令人深省。兩位名臣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類似“宣毅軍”這樣的“土兵”,很容易憑藉他們在當地的人際網絡形成一股勢力。

正因如此,兩位名臣的解決辦法,都是將“土兵”裁減、重編、調離他處。

然而,若如此,宋仁宗當初著眼於“土兵”熟知地形、願意愛鄉護土的優勢才建軍的“如意算盤”,便完全落空了。

這亦表示,宋仁宗在各地增擴“宣毅軍”的行為,並未實質提升朝廷的軍事力量,相反地還拖垮了原有的軍中秩序。

而且,這種負面的影響,並不僅止於內地的州郡,甚至還波及到北方的邊防要地,埋下了一筆難以掌握的變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