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可能提到匡衡這個名字你會感到陌生,可是對於“鑿壁偷光”

這個典故一定清晰地印在你的腦海之中,它畢竟走進了教材之中成為我們小時候的記憶。而匡衡就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勤學而無燭, 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書映光而讀之。”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這是歷史上對於匡衡鑿壁故事的記載,我們對他的記憶可能就停留在這裡了,而這只是匡衡那波瀾人生的一塊註腳,他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兒時的教材告訴我們是有限的。當我們重新瞭解他的人生,除了他勵志的兒時故事,又會對他大起大落的經歷有何感悟呢?

一、作為底層人物的奮鬥值得人們去欣賞

匡衡的少年故事和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勵志故事一樣,從小家境貧寒,沒能和那些世家大族一樣,從小享受優越的學習環境。這個少年又是一個熱愛知識的人,不甘就因為命運而放棄對於讀書的堅持,即使條件不足也希望能夠盡力去為自己創造條件。

在年少時,匡衡去為一個大戶人家打工,可是他並不要工錢,只是希望能夠在那裡藉藉書。這個少年對於知識的渴望震撼到了別人,所以他就這樣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可以獲取知識的環境。當時匡衡家裡因貧窮沒有足夠的燈油,於是他鑿開了牆壁去去借隔壁的光,這就是鑿壁偷光的典故了。

而正是這樣擁有這樣的奮鬥過往,

匡衡最終突破了底層的束縛,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他的前半生是充滿勵志色彩的人生,當然我們要更全面的評價他,當然不能夠少了對他仕途生涯的瞭解。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1.匡衡是一個專業性極強且嚴謹的人

年少時的匡衡,因為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所以累積了很多知識,特別是經學方面的學說。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他逐漸拉開了和同齡人的差距。擁有了這些知識之後,匡衡也會思考,我獲得了這些東西,能夠對這個國家付出什麼樣的貢獻呢?

此時的他開始思考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在那個時代,一個讀書人要實現自我的價值最好的途徑便是走向仕途之路。“學而優則仕”是一種儒家學說下影響讀書人形成的社會共識,匡衡也在儒家學說的薰陶下漸漸培養了這種經世濟民的理想。

他意識到了人生應該如何前進後,更加激發了他在學術上的熱情,對經學知識的攝入更是從不間斷。後來的匡衡對於經學的造詣更是極高的,因為他從小就培養了一股強烈的鑽研精神,在專業性上他是有話語權的。

2.被伯樂賞識,匡衡能夠把握機會順應時代風向

有了豐厚的知識儲備,匡衡就差一個機遇來推他走向政治舞臺了。西漢時期,在董仲舒的學說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在這個時代成為主流,也是維護這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所以這種背景下,匡衡的儒學修養和能力才能夠被別人所發掘。

在孝廉制下,他甚至超越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因為在漢代時期,選官制度更重視經學的能力,於是匡衡能夠開始在這片領域中體現他從小就培養的能力。因為匡衡的經學能力卓越,他的晉升速度也是突飛猛進,而且他被漢元帝所賞識,被提拔為光祿大夫。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後來成為了百官之首擔任宰相,踏上了他人生的頂峰。這樣的匡衡他的仕途之路是平坦的,而後來他被貶是因為他在更大的政治漩渦中無法掙脫開來獨善起身,這當然有他意志不堅定的因素,可是如果更加深入他的心路變化,可能我們會對他的改變有一個透徹理解的過程。

二、人情世故使得匡衡無法貫徹對自我的誠實

擔任宰相,登上人生頂峰的匡衡不意味著他從此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時光。事實上,匡衡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消耗在官場上的時間是成倍增加的。在這片佈滿漩渦的政治舞臺中,匡衡再也無法隨意將自身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因為會隨時面臨各種挑戰,包括別人的歪曲和構陷。

特別是成為百官之首的他很容易成為輿論的中心,他除了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還要協調好自己同其他官員的關係,在夾縫中前面,是匡衡擔任百官之首的姿態。這種姿態自然壓抑著他的本性,可是他又無從解脫,久而久之,匡衡便開始麻木了。

這種麻木一旦被他自我合理化,那麼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為自己開脫了,而這也是他人生軌跡轉變的開端。

1. 視而不見漸漸成為他在這個官場中的常態

在這政治舞臺中,匡衡越來越小心翼翼,不讓自己成為焦點。而在那個時代,想成為焦點的是充滿野心或者是充滿強烈政治抱負的人。但是這背後需要擁有有一股力量的支撐,當時的官宦石顯就是一個焦點人物,他仗得元帝的信任,在這片政治領域中激起了各種漩渦。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胡作非為是當時百官對他的評價,而我們這位百官之首自然也是看在眼中,可是他卻聽之任之,視而不見。匡衡已經無法貫徹自我的誠實,一切的輿論壓力使得他開始不作為,有一種多一事並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

這種態度漸漸成為了他在這個政治舞臺上的常態,而到了後來,他甚至曲意逢迎石顯,大體上放棄了對原則的堅守,這些轉變將成為他被貶為平民的伏筆。

2.過於自我合理化是他走向墮落的原因

自我的合理化讓這位曾經充滿鬥志的少年成為了一個世故的人,他再也不能誠實對面對當時那個心高氣傲的自己。可是這種改變就能夠使得他在這條仕途之路上一直平穩地走下去嗎?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他終究會為這些行為付出代價。

賞識他的元帝駕崩了,漢成帝即位,這意味著他不能夠再遵循以往的模式,因為每個皇帝的好惡不同,必須要把握他們的喜好來做出相應的行為模式。

匡衡首先做出一番舉動,便是帶領百官彈劾當初曲意逢迎的宦官石顯。

可是他前後這些行為都被當時的司隸校尉看在眼裡。司隸校尉下向成帝稟報,可是成帝念在先帝對匡衡的賞識,沒有將他進行懲罰,可是對他不滿已經積在成帝的心中。匡衡的宰相生涯中充滿了太多自我合理化的行為,就像一輛停不下來的車,滑向了深淵。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三、“盜地”罪名讓匡衡從宰相被貶為平民,可是這構成對他人生的否定嗎

當時導致匡衡跌落政治生涯的,便是他的“盜地”罪名了。當時他受封,封地應該為31萬畝,可是當時土地的丈量沒有那麼準確,給他多圈了4萬畝地。自然匡衡已經承受不這些官德考驗了,他將錯就錯,將這些多圈的地歸為己有,享受著多出來的俸祿。

當時他背後已經有很多雙眼睛在盯著他了,司隸校尉便是其中一個人,他將盜地貪腐的事情彙報給了成帝,這時成帝再也無法念及先帝的情分,罷免了匡衡的宰相職位,將他貶為平民。匡衡的仕途之路在此時終結了,他又回到了當時未踏上仕途之路的起點。

雖然並不意外,可是不免讓人感到唏噓。匡衡有沒有試圖說服自己擺脫誘惑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的命運且讓我們明白深淵的陷入是多麼難以解脫。

1.匡衡經歷瞭如此的大起大落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厚實

雖然我們說人生起起落落,世事無常是一種人生的規律,可是這位宰相經歷的人生確實也是足夠的跌宕。他為何會有這樣的一番人生經歷呢?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番事蹟,可是我們永遠也無法看到真正的歷史真相,我們只能夠試圖去逼近歷史的真相。

從不同的維度去看,可能歷史的面貌便會展開我們不為熟知的一面。從他的出身來看,他從小飽嘗貧苦的滋味,當他終於跨越自己的階層時,便很難再去忍受那些過往,正因如此,他恐懼這些事情會重蹈覆轍,於是他適應了官場上的種種規則而變得圓滑為的是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地位.

可是當為這些事情矇蔽之後也就很難脫身了,最終導致他又回到了起點,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其中也夾雜了很多諷刺。想要避免的恐懼最終又降臨在他的身上。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為何依然躲不過誘惑?失去的都是人生

2.仕途之路終結的他又留下了什麼

除了匡衡這段讓人唏噓的仕途之路,他終究還是留下了一些東西讓他的人生不至於蒼白。匡衡的學識畢竟是真的,他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地位的,他同樣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

這位突破自己階層的宰相雖被貶職,可是他的後世也因他的努力不用再過匡衡以前的生活,他對家族的教育也是從不懈怠的,後來匡氏家族也出現了許多的博士,這其中同樣有匡衡的精神作用。他充滿跌宕的人生還是留下了有價值的部分。

四、結語

從宰相被貶為平民,匡衡在官場操守的缺失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們不能當從這一點就斷定他的人生是失敗的,歷史使我們能更加寬容的看待生活。

即使匡衡最終感受了生活的落差,可還是將自己的價值傳給了他的後世,也許我們感概匡衡人生的起落,可是起落背後我們至少能夠看到一個曾經同命運做過抗衡的人。

參考文獻

《觀博海. 匡衡從偷光到盜地》

《漢元帝與經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