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青玉雞心佩】

  青玉雞心佩,戰國,長6.8釐米,寬4.3釐米。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螭鳳雲紋璧】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寬14.2釐米,璧徑11.5釐米。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製。璧兩面各飾勾雲紋6周,勾雲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並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於一般作品,沒有采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採用了勾雲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緻。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緻。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獸面紋劍格】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釐米,寬5.5釐米,厚1.7釐米。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稜鋒利,光亮度強。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釐米,高6.2釐米,厚0.3釐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並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穀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捲雲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   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製造精緻,除表面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面的雲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雲紋珌】

  玉雲紋珌,戰國,高6.3釐米,寬5.95釐米,厚2.25釐米。清宮舊藏。   玉料為青白色,表面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面凸起,表面飾陰線勾雲紋,勾雲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   此作品底面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後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珌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於宮內可能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谷紋璏】

  玉谷紋璏,戰國,長6.5釐米,寬2.3釐米,高1.4釐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製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穀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於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註為“璏”。吳大澂《古玉圖考》把這類玉件稱為“璲”,但古文獻中把“璲”釋為與劍飾有別的佩玉,吳大澂是將劍鞘視為劍衣,將玉飾視為服飾的延伸。從考古發現看,它是飾於劍鞘側面的玉件。目前所見這類玉飾主要為長短兩種,其花紋、形制多有變化。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雲紋劍首】

  玉雲紋劍首,戰國,外徑5.3釐米,厚0.7釐米。清宮舊藏。   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面花紋較複雜,環孔有一週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週陰線勾雲紋。另一面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雲紋。   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面飾花紋的作品並不多見。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釐米。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製,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穀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緻,穀粒圓旋高聳,其精緻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後上衝貼於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於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於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並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釐米,厚0.3釐米。清宮舊藏。   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並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鏤雕虎形劍璏】

  玉鏤雕虎形劍璏,戰國末至西漢初,長6釐米,寬2.6釐米,高2.8釐米。   劍璏(音衛)黃玉質,虎首前部有褐糖色,身側有黃色沁斑。器表拋光精細,有很強的玻璃光澤。   此件為改制器,上端為一匍匐前行之虎,下部原有紋飾,部分磨去,並開出矩形孔,變為劍璏。虎面猙獰,張口,瞪眼,呈伺機撲殺獵物之態,足尾勁健有力。絞絲尾,已斷殘。劍璏矩孔的四角處各飾一隻獸面,僅眼部突出,眼下均有淺圓槽痕跡,可能是加工過程中遺留之痕。   此器經改制後造型十分獨特,器身雖留下較多的加工痕跡,但因虎的形態顯得生動活潑,精細的拋光使器物潤滑光亮。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釐米,高7釐米,厚0.3釐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製,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戰國古玉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釐米,高6釐米,厚0.3釐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於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穀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系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製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