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刘震云说,莫言获奖后很多人问我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然而却引来了很多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回答都相当“极端”。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拐点,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学事业的丰收,也代表作家莫言的文学事业迎来高峰。在读者欢呼之时,一些同行作家也纷纷给予了肯定,不过也有作家并没有实心实意地表示祝贺,反而说了一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

刘震云评价莫言

有时候老牌作家兼具剧作家的刘震云也很无奈,由于被不少人追问,刘震云或是出于忍无可忍,就回答了一个啼笑皆非的话。刘震云说,莫言获奖却很多人问我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

搞文学的都比较豪迈,同时也都很傲气,老牌作家刘震云也不例外,他并没有记恨,也并没有像外界所言的文人相轻。似乎是像做戏剧做久了,能笑着说绝不横眉登目。还颇有趣闻的打了个“低俗”的比方。

不过老刘刚嘻嘻哈哈的说完,又跟着说了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话,不知道是捧莫言,还是不捧莫言。而且这次还捎带上了老阎,连科。

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不过老刘怎么说吧,都是一些含糊的意思,不表明对莫言的非议。但接下来国画大师陈丹青则直言不讳,话也说得真“狠”了。

陈丹青评价莫言

陈丹青说自己没读过莫言的作品,莫言获奖与其作品关系不大。而且说莫言获奖是西方人识时务了。

我没读过莫言的东西,对他不感兴趣,对他的祝贺是礼貌性的。莫言得奖和他的作品关系不大,是诺贝尔委员会识时务了。

此话一出,很多人愕然,没读过莫言的作品,就可以怎么评价其人其作品?还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与莫言的作品没有多大关系,言外之意是西方人硬给莫言发了个奖,并不是作品写得好。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陈丹青因为八十年代年初的《西藏组画》而闻名于世,不仅让当代画坛黯然失色,还一度超越法国乡村油画,冲击着整个欧洲画坛。这些年陈丹青还被誉为当代鲁迅,进入文坛,常写些文章书籍,完全成为了铁齿铜牙的文艺批评家,对一些所谓不良现象表达见解,适时抨击一二。

此次评论莫言获奖,则有点下手“狠”了,很多网友认为陈丹青“欠”莫言一个道歉,确实,陈丹青这个评论太直白了,语言不免有点过激。不过反过来想想也是,不愧是专搞文艺批评的,说话从来大大咧咧,永远都是一副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仙风道骨”。

不过对于过激评论,莫言的老朋友余华这个评论也被认为是“过激”,简直是“狠”到家了。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余华对莫言的评价

莫言被人“贬”贬得一塌糊涂之时,而余华反过来了。他是夸赞莫言,其力度也有点“狠”,余华认为莫言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几乎任何一部都可以获得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从这些话来看,不知道余华该有多么“恨”茅奖啊。

曾经余华和莫言是文学院的校友,二人甚至同住一室,关系非同一般。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于是余华早早就出名了,因为《十八岁出远门》余华被家喻户晓、《活着》使其走向海外文坛。不过这时的莫言还是不温不火,加之《酒国》、《丰乳肥臀》无处发表,莫言正处于人生低谷阶段,而余华此刻并没有忘记莫言。

早在九十年代,二人同窗时,余华扛着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手稿到处找出版社,从北到南,没有出版社接纳,余华替莫言说话,总会有地方发表。后来经过几年的周折,莫言的小说终于被解禁了,得以与读者见面。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后来莫言一路飙升地位,文坛之上已为他拓开了大道,2011年因小说《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莫言,名声很快传扬到欧洲,次年便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余华激动地说:

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这话咋听起来很痛快,过瘾,然而很快被人认为是过激之言,确实是太“狠”了。有网友调笑说,真不愧是写过《活着》的作家,余华的笔如利刃,嘴也如手术刀,专爱批驳一些别人不敢批判的事情。言语之间把茅奖说成“一地鸡毛”,把莫言捧成高山流水。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3人说的话太极端,一个比一个“狠”

对于刘震云、陈丹青、余华对莫言的“极端”评价,你怎么看?觉得他们说得对吗?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