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字志舟,原名登雲,彝族,彝名納吉烏薩。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炎山鄉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這條標語雖然有點兒誇張,但也反映了他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3年清明,龍雲在隨從的陪同下回到老家昭通,向路人揮手致意。在軍大衣的襯托下,他的身體更顯瘦小。↑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龍雲和鄉里的老人聊天。周圍站著很多圍觀的群眾。

1914年,龍雲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學堂第四期步兵科。任雲南都督唐繼堯侍從副官。1922年被唐委為第五軍軍長。1927年發動政變,逼唐下臺,獨掌雲南軍政大權,至1945年,共主政雲南18年之久。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龍雲到山上祭拜先祖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3年清明節龍雲回鄉祭祖的留影↑↙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8年加入民革,歷任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常委。龍雲主政雲南期間,他努力革新,支持-,堅持抗日,使雲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步,被譽為“民主堡壘”。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龍雲與蔣介石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9年8月13日,龍雲、黃紹竑、賀耀組等44人在港發表《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聲明脫離國民政府,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8月17日,龍雲又致書表弟盧漢及雲南參議會,勸其舉義反正,參加解放運動。蔣介石大怒,開除了龍雲的國民黨籍並於1949年9月14日下令通緝龍雲。毛人鳳收買龍雲的親信秘書蔣文寶暗殺龍雲,但被龍繩武夫婦識破,未遂(本派葉翔之暗殺,但中途接到任務,改殺楊傑,否則龍雲凶多吉少)。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會議在北平召開,龍雲被列為特邀代表,由於特務追殺,未能與會。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1年龍雲(中黑衣者),陳納德(右三)在昆明機場迎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

1950年1月3日,龍雲偕夫人顧映秋及隨員十多人離開香港,當日到達廣州,受到葉劍英等人熱烈歡迎。12日離廣州北上,14日到武漢,受到熱烈歡迎。18日上午到達北京,居住於東單北總布衚衕,朱德當日前來探望。6月28日,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龍雲將軍與賀龍(右三)等中共將軍在一起

1953年1月14日,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3月任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朱德與龍雲南京交談

1962年6月27日,龍雲因急性心機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八歲。28日,中共中央宣佈摘掉龍雲“ 反革命分子”的帽子,組成了以陳毅副總理為主任委員的“龍雲治喪委員會”,周恩來、彭真前往弔唁。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7月2日,周總理親來弔唁。3日首都各界公祭龍雲,陳毅主持公祭儀式,劉文輝致悼辭,悼詞中說:“龍雲的一生,為國為民,光明磊落”。作為前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實屬罕見。公祭後,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50年代,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龍雲↑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毛澤東和龍雲、伏羅希洛夫在一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龍雲與家人的合影留念

龍雲主政雲南期間,保持了雲南相對穩定的局勢,在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整頓和改革,對東南亞各國採取開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雲南實力增強,被稱為“雲南王 ”。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2、馬福祥(1876年2月4日-1932年8月19日),字雲亭,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綏遠都統,安徽省主席,青島特別市市長。北洋將軍府祥武將軍。中華民國時期西北馬家軍領袖,近代史上回族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與馬福祿、馬福壽合成西北三馬。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28年7月6日,國民黨要人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陵寢安置處舉行孫中山的祭祀典禮,以北伐完成告中山先生在天之靈。前排右至左為張作寶、陳調元、蔣介石、吳稚暉、閻錫山、馬福祥、馬斯達、白崇禧。

其父馬千齡跟隨馬佔鰲參加清末河州回民反清起義,後來投降左宗棠,參與鎮壓回民起義。辛亥革命後,馬福祥與子侄輩長期主政寧夏,是“寧馬”回族軍閥的奠基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甘肅爆發“河湟事變”,武進士馬福祿帶領三弟馬福壽、四弟馬福祥,組織鄉勇幫助清軍鎮壓回族起義。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29年11月11日,馬福祥抵達青島正式就職青島市第一任市長

清廷為實施“以回制回”的策略,批准馬家三兄弟組織一支回民地方武裝,命名為“安寧軍”,從此馬福祥兄弟三人開始躋身軍旅宦途。1900年,在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馬福祿、馬福祥兄弟是甘肅提督董福祥隊伍中敢打硬仗的一支生力軍。血戰中,馬福祿在正陽門飲彈陣亡,馬家一門同時犧牲的兄弟子侄親族數十人。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馬福祥又主動擔負起護衛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王公大臣向西逃跑的特殊任務。從此,馬福祥受到西太后的賞識,並有機會結交到一批重臣,為以後的升遷創造了條件。“兩宮”返回北京時,馬福祥以“在京有戰功,沿途宿衛,亦著勞謹”,賞記名提督、實授靖遠協副將。沒幾年就上升到總兵大員的高位。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辛亥革命積極通電贊成共和,擁護孫中山國民革命,後跟隨馮玉祥和蔣介石,先後任綏遠都統,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青島特別市市長,安徽省主席,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32年,病逝於天津,葬於北平三里河回民公墓。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3、盧永祥(1867~1933)原名盧振河,字子嘉山東濟陽人,北洋皖系軍閥。幼時讀過三年私塾,1890年出外投軍。1895年在山海關武備堂學習,畢業後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與段祺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後來一同成了皖系軍閥的骨幹。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歷任清軍第三鎮(師)協統(旅長)、袁世凱的十師師長、徐世昌任命的浙江軍務督辦等職。1924年江浙戰爭慘敗後隱居天津。1924年12月,奉軍張宗昌部舉兵進攻江蘇齊燮元。段祺瑞借奉軍勢力派盧永祥南下,恢復皖系地盤。盧永祥遂任蘇皖宣撫使。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25年1月10日,盧到達南京後組織宣撫軍,自兼江蘇軍務督辦。

1925年8月盧永祥因受奉系軍閥排擠辭職,隱居天津。1933年年病死於天津,時年67歲。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盧永祥在外40餘年,極少回老家,但鄉土觀念頗重。曾出資為濟陽縣修建黃河迎水壩、學校、民刑看守所,並督修和出資印刷了[民國]《濟陽縣誌》等。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4、張作相(1881~1949),原名福臣,字輔臣、輔忱,奉天義縣(今遼寧省凌海市班吉塔鄉雜木林子村)人,祖籍直隸深縣太古莊花盆村(現屬河北省深州市前磨頭鎮)。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國軍陸軍上將。國民政府國策顧問、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駐吉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及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吉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主委。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張作霖與原配夫人趙敬宣

光緒二十一年(1895)6月,參加張作霖的黑山“保險隊”土匪武裝,與張作霖結為“拜把兄弟”。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張作相與張作霖在一起

光緒三十三年(1907),因討伐馬賊有功,升任管帶(營長)。次年,又升任騎兵第三營統帶(團長)。後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創辦的奉天講武堂第1期學習。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17年8月,改任奉軍二十七師五十四旅旅長。與孫烈臣鎮壓宗社黨清朝復辟起義,阻止馮德麟、湯玉麟反張作霖陰謀。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偽滿時期張作相(前排右一)和吉林省省長熙洽(前排中立者)等人的合影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後,力推張學良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為奉軍“輔帥”。9月,重任東三省保安副總司令。12月31日,與張學良等通電宣佈東北“易幟”,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任內建設吉海鐵路,創辦吉林大學,修建自來水廠等民生設施。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左二起張學良、張作相、蔣介石的合影

1936年,國民黨南京政府授予陸軍上將軍銜。1948年4月,被蔣介石委任為東北行轅主任;8月,任東北剿匪總部副總司令;9月,在錦州被解放軍俘虜,禮送天津閒居。蔣介石曾邀其擔任-國策顧問,力辭不就。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老年時期隱居天津的張作相

1949年5月7日,在天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68歲。安葬在北京東北義園。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5、陳光遠(1873年10月18日-1939年8月16日),字秀峰,直隸武清(今屬天津)人。北洋將領、將軍府鑑威將軍。直係軍閥馮國璋的嫡系,在天津租界的北洋寓公中,是首屈一指的百萬富翁。他19歲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歷任武衛右軍隊官、北洋常備軍軍政司總務處總辦、步隊統領、北洋第四鎮第八協統領。1918年馮國璋代理總統後,他被任命為江西督軍,與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合稱長江三督,是直係軍閥的重要骨幹。1922年被免職,來天津作寓公。在天津,他通過親家龔心湛在北洋企業中大量投資,購買了啟新洋灰公司、開灤礦務公司、華新紗廠、耀華玻璃廠等企業的股票,約計100萬元左右。1939年8月,陳光遠病故於天津博羅斯道寓所(今和平區煙臺道62號)。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6、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四川廣安縣龍臺鎮寺(現廣安市廣安區龍臺鎮紅日村)人,祖籍湖南衡陽草堂寺,川軍著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貴州省主席。楊森與“水晶猴子”鄧錫侯、“巴壁虎”劉湘、“多寶道人”劉文輝,“王靈官”王陵基並稱川軍五行。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四川三大軍閥自左至右分別是鄧錫侯、楊森、劉文輝

楊森頗具傳奇色彩,歷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既有早年討袁護國,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製造“平江慘案”和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楊森在國民黨軍閥中,以妻妾成群、兒女眾多而出名,他公開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間蒙上千古之謎。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楊森的妻妾們

1949年,楊森由成都離川赴臺,後病逝於臺北,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他一生追求洋氣和新潮,同時還是民間秘密組織袍哥會的一名舵主。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7、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1960年10月30日),字子寅,回族,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信仰伊斯蘭教,從先世屬於臨夏老教畢家場門宦。父名馬福祿,字壽三,曾率回民軍隊馬步七營旗,編為“簡練軍”,駐防山海關等地。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馬鴻賓(前左一)與開國上將楊得志(右一)

1904年任叔父馬福祥侍從,1908年升任西寧礦務馬隊隊官,1910年隨昭武軍到寧夏,任騎兵營營長。1912年任寧夏新軍管帶,後任甘肅新軍司令(轄騎兵5個營)。1916年2月17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1920年4月1日晉升為陸軍中將銜。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9年,楊得志(左二)到五畝宅看望領馬鴻賓(左三)

1921年馬鴻賓隨之升任寧夏鎮守使,仍兼管內蒙三旗軍事,其兵力主要為馬福祥留下的軍隊。1927年春,馮玉祥命馬鴻賓為甘邊剿匪司令。1931年,蔣介石任命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隨後又正式任命為主席。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49年9月22日,馬鴻賓的代表與解放軍在中寧舉行和平解放寧夏的簽字儀式。

馬鴻賓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的軍閥,但在全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中,馬鴻賓認清時勢,率領所屬的國民黨軍隊和平起義,脫離國民黨的控制,在內戰過程中,避免了中華兒女的流血犧牲。從馬鴻賓簡歷可以看出,馬鴻賓對古典文學涉獵頗豐,一直以儒將自居,因此能以仁愛之名贏得天下對他的尊敬。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54年馬鴻賓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馬鴻賓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1960年病逝於蘭州。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8、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屬廣西)人。出生於一個沒落地主家庭。粵系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在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陳去臺灣,任中央評議委員、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等職。1954年11月3日晨,陳因到臺北“風化區”探測辦學校址,突患腦血管栓塞症,卒於村舍。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9、湯薌銘(1883年-1975年),湖北浠水人,字鑄新,湯聘莘次子,清光緒九年生於南涼鄉牛黃壋,幼年時因家遭兵燹,父親湯聘莘靠舉債渡日,幸曾祖父湯英信重振家業,湯薌銘才有條件完成學業。清光緒29年(1903年)湯薌銘畢業於武昌文普通學堂;同年參加湖北鄉試中舉人,湯薌銘立誓以武力振興中華,於是放棄入京會試,考入福建船政學堂。曾在袁世凱麾下效力。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湯薌銘晚年隱於北京西城石衚衕頭條家中,改名湯住心,每日吃齋唸佛,翻譯佛學著作和撰寫回憶錄,潛心研究佛學。湯薌銘精通多國外語和梵文、藏文,曾擬定《漢、藏、梵、法、德大佛學詞典》編譯計劃,1975年湯薌銘病逝,享年92歲。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湯薌銘因病而逝,他擬定的詞典編譯計劃未能完成,只留給社會一部回憶錄《辛亥海軍起義的前前後後》及譯著《菩提戒二十頌》、《三十唯識繹論》、《大威德金剛一尊略軌》、《咕嚕咕勒佛母成就法》、《遷轉心要》、《光蘊遷轉法》、《加持舌法》、《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等佛教譯經。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10、 周西成(1893—1929),名世傑,號世斌,貴州桐梓縣人。1911年參軍入伍。辛亥革命爆發,貴州易幟,革命軍政府成立,周西成成為都督楊藎誠的衛隊成員。1913年入貴州講武學校學習,後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1925年2月,北洋政府任命周西成為貴州軍務會辦。1926年1月又明令委任他為貴州省長。1926年8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周擔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期間,從外地買來貴州第一輛汽車,修起貴州第一條公路,建電氣局讓貴陽開始使用電燈,設立貴州大學培養地方人才,為貴州近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