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築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現一批唐代墓葬,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並且沿用至今,享譽中外。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47釐米,長47釐米。馬首略低,偏向一側,戴轡頭,額前飾杏葉狀物。短鬃,前有攀胸,後有綠色鞅鞦,配有馬鐙。鞍韉色彩豐富,鮮豔奪目。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釐米。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釐米,長88釐米。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2釐米,長79釐米。馬四足直立,頭戴籠套,馬鬃短齊,頸後部有一長綹,扎尾上翹。頭、胸前、臀部後革帶上懸掛飾物,飾物外為圓形綠葉,內有一似青蛙的動物。四蹄下底板印刻鴛鴦圖案。馬全身白色,鞍韉及飾物施綠、褐色釉。

與漢朝相同,唐朝在奪取政權後因要抗擊北部各少數民族的侵擾,特別注意對馬的馴養。此外,唐朝還訓練了一批舞馬,專供人們休閒娛樂。所以唐朝藝術品中表現馬的題材比比皆是。這件唐三彩馬昂首挺立,英氣勃發,大有奔騰萬里之勢。其英武之姿正是盛唐昂揚向上之精神的具體體現。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騎馬狩獵俑》

《三彩騎馬狩獵俑》高43釐米。三彩馬以褐色為主基調,足直立,微微前傾。騎馬者尖鼻深目,顴骨突出,兩鬢長髯,唇留八字須。其頭罩黑色幞頭,身著綠色翻領窄袖袍,足登烏皮靴,雙手作持韁之態,雙目凝視前方,似在尋找獵物,馬鞍背後蹲坐一犬。唐朝統治者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性喜狩獵,並以善獵為榮。狩獵不僅是其生活習俗的客觀反映,也從一個側面映襯出唐人自強、自信之心態。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騎馬狩獵俑》

《三彩騎馬狩獵俑》唐,高42釐米,狩獵者身穿窄袖衣,雙手抱犬,足著靴,踏著馬鐙端坐於馬鞍上。馬昂首直立。李唐王朝具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騎馬狩獵為其本民族習俗,唐太宗曾說:“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 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鹹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在皇室貴戚的帶動下,唐朝狩獵盛行,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7釐米,長82釐米。此為雙峰駝,兩峰之間的馱囊上搭掛絲綢、水壺等物。馱囊上所飾臉譜圖案,過去通常稱作虎面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四雲:“突厥事祆神,無寺廟,刻氈為形,盛於皮袋,行動之處,以脂蘇塗之。”姜伯勤先生認為“盛於皮袋”當與馱囊上的圖案有關,故此圖案不應稱作虎面紋而應當稱為火祆神。由長安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交通紐帶,具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既是往來商客的坐騎,又是商品物資的運載工具。三彩駱駝引頸張口,四肢作行走狀,生動地再現了絲綢之路上駝隊不畏艱險、長途跋涉的真實景況。此駱駝形體高大,神情刻畫準確,釉色明亮,堪稱唐代大型動物雕塑的佳品。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釐米,長69釐米。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聯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6釐米,寬61釐米。駱駝雙峰,峰一左傾,一右傾。通體以褐色釉為主,間施綠、白、黃諸色,深淺變化不同。駱駝昂首,兩峰之間搭掛馱囊,上飾獸頭,囊袋兩側掛有絲束、水壺、扁平壺、水囊等物。從造型與裝飾手法分析,可能為盛唐開元、天寶年間洛陽地區的作品。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燭臺》

《三彩燭臺》高29.8釐米,口徑7釐米,足徑12釐米。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燭臺的使用早見於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緻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緻,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臺座》

《三彩臺座》唐,高7.5釐米,面橫14釐米,面縱11釐米,足橫14釐米,足縱11釐米。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畫寶相花圖案。器座的面與底之間由8個向外突起的寶瓶相承,上、下各有一週圓形鏤空。通體在深綠、褐黃、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狀圓點作輔助裝飾。釉汁厚潤,有向下流淌的痕跡。此件三彩鏤空臺座雖然是一件明器,但製作相當精美,不僅釉面異常華麗,而且採用鏤空及珍珠地裝飾,使器物裝飾性更強,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藝術傑作。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蓋罐》

《三彩蓋罐》通高23.5釐米,口徑12.8釐米,足徑12.8釐米。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於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杯盤》

《三彩杯盤》唐,承盤:高3.1釐米,口徑21.8釐米,足距14.2釐米。杯:高3.3釐米,口徑6.5釐米,足徑3.3釐米。杯盤由承盤、六個小杯和一個小罐組成。承盤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盤內置小杯環繞中心小罐。盤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黃、白、綠等色釉,釉色鮮亮亮麗,盤內無釉。此套杯盤應為飲具,是用來隨葬的明器,是唐代現實生活細節的一個再現。

這種樣式的飲具在唐代頗為流行,承盤上的小杯五至七個數目不等。它的出現反映出唐代製陶工藝的水平。由於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較為豐富,主要有粘結法(捏塑法)、輪製法和模製法等。一些方形或長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結而成,如陶枕之類。圓器常採用輪製法。人物塑像則採用模製法。此套杯盤即以輪製法製成。輪製法在原始社會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現,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後期曾普遍採用。其作法是將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借其快速轉動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輪製陶器的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器表和內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紋(使用築模法則沒有螺旋紋)。

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的唐三彩欣賞

《三彩刻花三足盤》

《三彩刻花三足盤》高6釐米,口徑27.7釐米,足距17釐米。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於採用了素燒工藝,胎體緻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