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47厘米,长47厘米。马首略低,偏向一侧,戴辔头,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前有攀胸,后有绿色鞅鞦,配有马镫。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厘米。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厘米,长88厘米。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2厘米,长79厘米。马四足直立,头戴笼套,马鬃短齐,颈后部有一长绺,扎尾上翘。头、胸前、臀部后革带上悬挂饰物,饰物外为圆形绿叶,内有一似青蛙的动物。四蹄下底板印刻鸳鸯图案。马全身白色,鞍鞯及饰物施绿、褐色釉。

与汉朝相同,唐朝在夺取政权后因要抗击北部各少数民族的侵扰,特别注意对马的驯养。此外,唐朝还训练了一批舞马,专供人们休闲娱乐。所以唐朝艺术品中表现马的题材比比皆是。这件唐三彩马昂首挺立,英气勃发,大有奔腾万里之势。其英武之姿正是盛唐昂扬向上之精神的具体体现。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骑马狩猎俑》

《三彩骑马狩猎俑》高43厘米。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狩猎不仅是其生活习俗的客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唐人自强、自信之心态。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骑马狩猎俑》

《三彩骑马狩猎俑》唐,高42厘米,狩猎者身穿窄袖衣,双手抱犬,足着靴,踏着马镫端坐于马鞍上。马昂首直立。李唐王朝具有西北少数民族血统,骑马狩猎为其本民族习俗,唐太宗曾说:“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 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在皇室贵戚的带动下,唐朝狩猎盛行,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唐,高87厘米,长82厘米。此为双峰驼,两峰之间的驮囊上搭挂丝绸、水壶等物。驮囊上所饰脸谱图案,过去通常称作虎面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云:“突厥事祆神,无寺庙,刻氈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姜伯勤先生认为“盛于皮袋”当与驮囊上的图案有关,故此图案不应称作虎面纹而应当称为火祆神。由长安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交通纽带,具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既是往来商客的坐骑,又是商品物资的运载工具。三彩骆驼引颈张口,四肢作行走状,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上驼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此骆驼形体高大,神情刻画准确,釉色明亮,堪称唐代大型动物雕塑的佳品。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唐,高80厘米,长69厘米。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联珠纹,再内为菱形纹。身及四足素胎。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骆驼分单、双峰两种。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制作中。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骆驼》

《三彩骆驼》唐,高86厘米,宽61厘米。骆驼双峰,峰一左倾,一右倾。通体以褐色釉为主,间施绿、白、黄诸色,深浅变化不同。骆驼昂首,两峰之间搭挂驮囊,上饰兽头,囊袋两侧挂有丝束、水壶、扁平壶、水囊等物。从造型与装饰手法分析,可能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洛阳地区的作品。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烛台》

《三彩烛台》高29.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台座》

《三彩台座》唐,高7.5厘米,面横14厘米,面纵11厘米,足横14厘米,足纵11厘米。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画宝相花图案。器座的面与底之间由8个向外突起的宝瓶相承,上、下各有一周圆形镂空。通体在深绿、褐黄、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状圆点作辅助装饰。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此件三彩镂空台座虽然是一件明器,但制作相当精美,不仅釉面异常华丽,而且采用镂空及珍珠地装饰,使器物装饰性更强,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艺术杰作。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盖罐》

《三彩盖罐》通高23.5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2.8厘米。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杯盘》

《三彩杯盘》唐,承盘:高3.1厘米,口径21.8厘米,足距14.2厘米。杯:高3.3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3.3厘米。杯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承盘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罐。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釉色鲜亮亮丽,盘内无釉。此套杯盘应为饮具,是用来随葬的明器,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

这种样式的饮具在唐代颇为流行,承盘上的小杯五至七个数目不等。它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水平。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一些方形或长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结而成,如陶枕之类。圆器常采用轮制法。人物塑像则采用模制法。此套杯盘即以轮制法制成。轮制法在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后期曾普遍采用。其作法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其快速转动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轮制陶器的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表和内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纹(使用筑模法则没有螺旋纹)。

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的唐三彩欣赏

《三彩刻花三足盘》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厘米,口径27.7厘米,足距17厘米。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关注工笔小强,后续更新更多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