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盆景的“枯木”艺术

关注启吉,我们一起为武汉加油!

盆景的“枯木”艺术


▲《俯首白云低》沈一夫作品

盆景的“枯木”艺术


“枯木”的艺术源远

盆景的“枯木”艺术


人们对枯木艺术的欣赏,并不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枯木艺术形象的存在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形成过程中古代文人墨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且多借助绘画、诗词等体现枯木的艺术性。

盆景的“枯木”艺术


▲ 真柏 耕园藏品

与枯艺盆景相似的枯木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木质器物,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木雕、根雕、枯艺三个阶段 ,这是古代人们对枯木实物最艺术化的运用。

在诗画艺术中,枯木意象最早出现在儒道经典著作中,经汉魏、隋唐的发展,枯木渐渐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学形象,庾信的《枯木赋》、卢照邻的《病梨树赋》中的枯木意象对后人影响尤为深远 。

盆景的“枯木”艺术


▲ 《白升龙》真柏 木村正彦作品

枯枝、枯干以柏类为主,由于松柏类树木材质较为耐腐,在艺术表现中主要表现枯枝、舍利干舞动美、线条的流畅感,因此两者均呈现为流线型形态,但两者的流线型表现在不同的空间:枯枝为平面流线型;舍利干的沟槽线条为多层次形态,沟中有槽或多条沟槽并行,为立体空间流线型。

盆景的“枯木”艺术


▲《画魂》 真柏 孙龙海作品

烂面和舍利干相比,烂面的观赏位置在于不规则的外形轮廓,对于内部凹陷部位不要求太多的细节处理,因此烂面可以看似一个不规则平面。所依附的枯桩为完全枯亡的树木,多具有一定特殊外形,可以为曲折的长形桩材,也可以为块状桩材,在形态方面主要为不规则线或面型;在空间表现中,活体桩材多隐藏于枯桩干内,以枯桩外表的古木化来遮掩其幼态,因此附枯桩的空间表现主要为竖向的平面空间。

盆景的“枯木”艺术


▲《狮子山下》真柏 吴明选藏品

盆景的“枯木”艺术


枯艺盆景的构图艺术

盆景的“枯木”艺术


枯艺盆景属于树木盆景中的一种,因此在总体构图时需要依据树木盆景构图原则进行创作。为了能够展现枯艺盆景独特的风格,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关系。

盆景的“枯木”艺术


▲ 王永康真柏作品

1、藏与露的关系

盆景的“枯木”艺术


藏与露关系的处理更多地运用在舍利干表现中,其比例关系需要在创作时根据盆景的构图及想要塑造的意境来确定。灰白色的舍利干、褐红色的水线及浓绿的枝叶,三者在颜色、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对比。神枝位于树冠顶部或其他部位,其体积较小,在丰满的树冠绿枝中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状态,透露出含蓄的艺术气息;而在干部表现一定面积的舍利干时,水线与舍利干迂回扭转,在呈现舞动美的同时表现出有藏有露的艺术效果。在创作时树干观赏面舍利部分应以“藏少露多”为指导原则,在少许遮掩中展示更多的盆景枯化美。

盆景的“枯木”艺术


▲ 真柏 鲍世骐藏品

盆景的“枯木”艺术


▲《拂动》真柏 马刚作品

2、枯与荣比例关系

盆景的“枯木”艺术


枯与荣的比例关系涉及盆景树木后期的生长养护及在展示时留给欣赏者的第一印象。在创作枯艺盆景时,并不是树木的枯化越多越好,枯亡部位在盆景展示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用来作为盆景的点缀,盆景更多展示欣欣向荣的一面,枯化达到一定程度会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严重者也会威胁到盆景植物活体以后的生存。总之,在创作时最好能够做到以少胜多,点缀即可。

盆景的“枯木”艺术


盆景的“枯木”艺术


▲ 台湾第十四届亚太盆景作品

3、动与静的关系

盆景的“枯木”艺术


动静关系重点是将枯亡部分进行人为艺术处理,使其表现出强烈动感。例如,将枝进行枯木化,使其具有扭转、宽窄、圆滑和扁平之分,和活体枝相比更具灵动感;或将圆滑的主干化为多个弯曲的线条来加强干的动感。舍利干盆景中的褐红色水线与白色舍利干相互缠绕扭转,烂面盆景中枯亡部位的卷边等,都能体现动与静的关系。

盆景的“枯木”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