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講述自己——讀麥家《非虛構的我》

距離讀這本書,已經過去很久了。今天,外婆圖書館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麥家的《非虛構的我》。

寫自傳,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尤其是在這麼年輕的時候。說實話,我沒有讀過他的作品,只是因為這本書在網上書店賣的很火,我決定去看一下。看完了,我依然沒有了解他的情懷。或者換句話說,他把住的描述自己的話語權力並沒有完全的描述自己。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呀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喧囂,因為每個人都想說話,每個人都想佔據主導位置。不禁想到張愛玲和胡蘭成之間的故事。張愛玲把住對於愛情的話語權,發表《小團圓》。但是,搶先表達的那個人,或者那本書,卻可能是虛構的。因為作家有權利寫什麼,不寫什麼。人的一生不難麼簡單,一段曲折,可能會被描述為雲淡風輕,一場轟轟烈烈,如今看來,是一場鬧劇。可能有人說,沒有人比作家更瞭解自己的了。自傳是瞭解一個作家最好的途徑。我覺得未必。

每個人都想講述自己——讀麥家《非虛構的我》

一本書如果是紀實性的,那裡面必定帶有歷史的成分。比如這本書。作者取名為《非虛構的我》,作者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願望是願望,事實存在是事實存在。現在談一下我讀下來的感受。書的前幾章,我比較喜歡,但是後面談到博爾赫斯,我已有一絲反感。這並不像我讀《愛你就像愛生命》這樣,簡單的話裡讀出真摯的感情,而是一種作者的自我陶醉,企圖用狂熱和無休止的重複來影響他人的嫌疑。再讀到地震所見所聞,不像是一個作家,作家的理智和情感雖然有時候不和諧甚至脫節,但是書的前半部和後半部總讓我有種矛盾和脫節的感覺,這種感覺疊加在一起,就衝突了書名——非虛構。

每個人都想講述自己——讀麥家《非虛構的我》

之於歷史,我一直相信張巖泉院長說的話,歷史只能無限靠近,不能真正得到。歷史不是簡單可以敘述的,不是像項鍊的連珠串,而是像更復雜的三維魚網,我們現在所描述的,只能是單獨的歷史事件,就像漁網上的結,但是這個結有好多絲線,這是原因和它帶來的影響。所以,我不信教科書上說的東西,我質疑它們,任何一個編纂歷史書的人,都是代表著一種話語權,不可能脫離自身環境,社會階級,等等的影響。這已沾染了虛構的氣息。因此,寫自傳如同編纂自己的歷史書一樣,也是值得質疑的。對歷史和自身描述最有話語權的,永遠只有時間。

不過,不可否認這本書也有積極的意義。有些篇章還是比較具有現實意義和勵志意義的,比如他呼籲讀書,接近和感受文學。世界這麼大,聽聽別人講故事,帶著質疑的眼光,只要不傻乎乎的完全相信和被感染進去無法自拔,還是挺有意思的。

每個人都想講述自己——讀麥家《非虛構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