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茶葉粗分三個時節:春茶、夏茶、秋茶,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談不上誰最好,都好。但有一點可確定,好喝的不一定是明前茶,而是你想不到的,我們從頭說。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譬如春茶,又被細分明前茶和雨前茶。這是趕著季節,還主要限定在綠茶,綠茶才有這講究,當然也是才有的事。過去沒這一說,因為清明前,茶樹萌芽極少,採這個芽尖,一是不值當,興師動眾搞起來,就那麼一點點。再就是會影響春茶,產量和質量都不利,有點殺雞取卵的意思。

可是有需求就有生產,能賺錢誰不幹?只要價錢高,我就跟你做。於是,這些年明前茶成了正經的春茶產品,有了批量生產,價格也很貴,有的貴到離譜。當然再貴也有人買,有錢人多,就是不敢恭維有多少文化。道理明擺著,明前茶再怎麼新鮮,實質內涵不如雨前茶,兩泡就淡了。

真正的春茶是雨前茶,也叫頭茶,歷來就這規矩。雨前茶長夠了質量,味道足,茶質高,好喝耐泡。還因為這些年被明前茶鬧的,價格有很大下降,比過去便宜了。所以,雨前茶性價比高,實質上比明前茶要好。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再往後就是夏茶。夏茶的特點是芽尖少,葉子多還大,產量高,製作相對粗獷。所以,這季節的茶葉,最便宜,最耐喝,喝著最過癮。也因為這些特性,夏茶歷來是普通百姓的飲品,大碗茶。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一年最後一季是秋茶。老話說,頭茶苦,二茶澀,三茶好喝捨不得摘。秋茶綜合了春茶、夏茶的優點,味道足,耐泡好喝。當然也具備它們的缺點,外形不那麼規整,顯得有些粗糙。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茶葉的本質在喝,不論哪個季節的茶葉,買得起,喝著順口,就是好茶葉。不是說上萬的茶葉就是好,幾十的茶葉就是賴。譬如茶農,絕不喝明前茶,大多時間喝夏茶,奢侈的喝秋茶。

在當今的茶文化裡,茶葉有了社會屬性,不同價格的茶葉代表著持有人的身份。我有個做茶的朋友,前幾天茶山下來給我看他炒的茶,明前茶。為了突出是最好的芽尖,專門強調說,我送領導的就是這款。可見菸酒茶的社會屬性,反過來又對茶葉起著導引,喝好茶顯身份。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其實拋開這些所謂面子,茶葉的實質是好喝,不是好看。我倒認為最好的茶葉不是明前茶,是炒茶的副產品:茶末。在茶場炒茶間可以看到,茶青經過一步步加工,炒好了,最後一道是烘乾,烘茶過程中,有篩茶,細茶末漏掉,留下整狀茶葉。就是這個漏掉的茶末,茶場從來不當產品賣,都隨手送人,或者多少收點錢。

我始終認為這才是好東西,道理很簡單,炒茶過程中,葉片不會碎,芽尖最容易焦碎。所以,看是茶葉末,其實都是芽尖,而且是真正的芽尖。泡的時候,按明前茶的方法,味道不比明前茶差,甚至比它還要好。

一年三季茶,好喝的不一定明前茶,而是想不到的


可是很多人不瞭解這個,說那都是灰土,因而不屑一顧。其實是對茶葉製作不瞭解。採茶是人工,茶青是嫩芽尖,茶山無灰塵,炒茶沒塵土。茶葉從生長到採摘再到炒好,全程沒機會沾惹塵土,所以茶末很乾淨。只是看著灰塵模樣,其實不是灰塵,是頂尖嫩芽和絨毛。所以,泡的技術要比芽尖還得輕巧,這個就不多說了,老茶客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