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大结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3种陷阱,你中了哪招?

《小欢喜》中三个家庭,在历经“劫难”之后,都收获了各自的欢喜结局:童文洁和方圆用友情价买下了宋倩的房子,和好朋友成了邻居,静等二胎出生;乔卫东和宋倩破镜重圆,两个人重温甜蜜的爱情,和好如初;刘静病愈之后陪伴季胜利履职新地,继续夫唱夫随的美好画卷。

三个家庭的孩子们经历了鸡飞狗跳的高中生活,终于在多姿多彩的大学里开启了新的求学之旅和人生体验。

虽然电视剧以美好大结局而宣告剧终,但是暴露出的3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种:婴儿式大包大揽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家庭结构趋向于核心化、小型化,主要由爸爸妈妈和孩子构成,外围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模式的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但也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比较严苛的挑战。

剧中,方圆和董文洁夫妇同时遭遇了中年危机:方圆因为公司重组,本来十拿九稳的高管职位被顶替,而且被“失业”,董文洁由于遭受职场骚扰迫于无奈而辞职。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艰难的处境,他们俩为了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还是毅然决然地搬进了月租过万的学区房。

《小欢喜》大结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3种陷阱,你中了哪招?

方圆遭遇中年危机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发展,不断地牺牲自我。为了孩子不走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掏心掏肺地付出。但是孩子却往往有自己的主意,不想遵循家长选定的康庄大道,选择“我的青春我做主”!

很多家长因此不能接受孩子突然觉醒的自我,感觉受到了背叛,因此加剧亲子矛盾。

蔡康永就曾在《奇葩说》里谈到父母角色时这样说道:“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但他们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欢喜》大结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3种陷阱,你中了哪招?

蔡康永在《奇葩说》发言

一方面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宋阿姨就曾经倾诉:我家孩子是个初中学生,可是自理能力很差,什么都不会做,连自己的书皮都要我帮他包。网上也有新闻惊爆人们的眼球:大学生不会剥鸡蛋、不会洗衣服,大学新生不会挂蚊帐……

另一方面是孩子吐槽家长干涉太多。中国近99%的家庭中,“界限”这个词永远缺席!家长们仿佛把孩子当成了提线木偶,操纵着孩子的人生,似乎生了孩子就收获了能自主活动的私人财产,张嘴就是“我是你爸(妈),你敢不听我的?!”

第二种:丧偶式独木难支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传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爸爸长期缺位于家庭教育,女性承担过多的照护责任,“丧偶式育儿”反映了社会对于男性极少参与教育孩子的反思和批判。

虽然不排除确实存在大量的单亲家庭,但是结构完整的家庭中也同样由于爸爸失语引发了极大的家庭矛盾。

《小欢喜》中,由于乔卫东和宋倩感情失和而离婚。宋倩由于作为单亲妈妈和自身要强的性格,不仅对女儿施加了过多压力,而且无法适当舒缓母女关系而矛盾重重。

宋倩不仅干涉女儿乔英子的大学志愿,而且限制她和爸爸的过多接触。为了让她考上名校,逼她喝滋补汤,还给她房间安装隔音装置和透明玻璃,以方便全方位监督控制。

由于母女二人长期角力,终于爆发冲突:英子大声哭喊:“我恨你!”宋倩却哭诉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全部:“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听了妈妈的话,女儿乔英子同样非常痛苦。

《小欢喜》大结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3种陷阱,你中了哪招?

《小欢喜》中宋倩哭诉

前段时间,“北大弑母案”最终敲下了法槌。案卷中北大的高材生由于无法忍受和母亲长期共生的现实而把屠刀砍向了妈妈,虽然口口声声地辩解是为了让妈妈得到解脱,未尝没有让自己也得到解脱的想法。

由于爸爸的角色缺位,“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得不到舒缓,就会陷入极大的危机中。轻则引发家庭矛盾,重则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

第三种:孤儿式不闻不问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再优秀的小树也会长成一棵歪脖树!

因为季胜利和刘静经常在外地工作,于是季杨杨被安排在舅舅家生活,成为了“留守儿童”,面对突然回来的父母,孩子极度排斥,甚至说舅舅才是自己的家长。从小缺乏亲情温暖的季杨杨,性格叛逆、行事乖张,热爱赛车,对学习却不屑一顾。习惯了雷厉风行的季胜利面对儿子,还是工作的那一套说一不二,更是让季杨杨无所适从。

《小欢喜》大结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3种陷阱,你中了哪招?

《小欢喜》中季杨杨内心独白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猫分成若干组,其中一组的眼睑缝合,过一段时间再打开。结果发现,出生以后第四、五天就缝眼睑的小猫成了盲猫,其他天缝合的出现盲猫的几率小很多。经过研究发现,出生以后第四、五天是小猫视力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将遗憾终身。

孩子也是,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生长过程的某一个关键时刻,或者对其不闻不问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教育缺憾。

尾声

《小欢喜》通过3对父母的3种教育方式揭露了中国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父母总认为自己最了解孩子,总希望替孩子选爱好,选兴趣班,选朋友,选大学,选工作,选男女朋友,甚至选一种顺畅的人生!

可事实上,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最好的爱也不是控制,是给予孩子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同样,教育也不仅仅是给钱,给吃,给穿,而是家长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如何为人处世。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家长探索“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过程都不容易,充满了曲折和心酸,但是看到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家长们同样倍感欣慰。正如《小欢喜》所宣传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场小欢喜和一场场小别离组成的,少了哪个都不会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