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先生:今日學者豈能自甘暴棄、撥無聖賢

馬一浮先生:今日學者豈能自甘暴棄、撥無聖賢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化宗師。十六歲應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二十歲赴美日歐留學。回國後“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抗戰爆發後,先生憂憤於民族危亡,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1939年,在四川烏尤寺創建復性書院,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人才。抗戰勝利後,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圖書館。建國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人人自性本來具足,但為習氣纏縛,遂至汩沒,不得透露。所以從上聖賢,只是教人識取自性,從習氣中解放出來。習氣廓落,自性元無欠少,除得一分習氣,便顯得一分自信。上根之人,一聞千悟,撥著便轉,觸著便行,直下承當,何等駿快,豈待多言?但上根難遇,中根最多,故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佛氏亦有三乘頓漸,教啟多門,令其得入,皆是曲為今時廣垂方便,所謂“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也。……今日學子若自甘暴棄,撥無聖賢,則亦已矣。如其猶知有自性,猶知有聖賢為己之學,則亟須用力體究,下得一分功夫,自有一分效驗。


——馬一浮先生《涵養致知與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