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無量“孩兒體”背後:天趣盎然的狀態與學養功力的結合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文化遭遇前所未有之衝擊,中國傳統文化向何處去,成為國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同時,一批學人開始借鑑西方研究方法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其中,謝無量獨樹一幟。

謝無量作字不事雕琢,而點畫間洋溢一種沖和淡逸之氣,凡俗之人每以“孩兒體”呼之,其實其胸中有元氣,落筆自然成趣,此種境界正是今日書家孜孜以求而不能得者,故“孩兒體”之說,倒可視作莫大的褒揚。謝無量那種不受拘束,運筆行雲流水,天趣盎然的書寫狀態,完全是學養、功力的完美結合。

《神霄真逸——謝無量詩書文稿》近期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該書從詩箋、手札、書稿、書法作品四個方面來展現謝無量的學術成就與藝術水準,書中收集謝無量詩箋九十二件、手札一百餘通、《詩經註釋》書稿八十六頁、條幅及對聯作品三十餘件,涵蓋了謝無量的詩文創作、學術研究、書法藝術等多個方面。

謝無量學貫中西,文、史、哲以至西學皆有研究與著述。他一方面傳承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文化觀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思維,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感,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於古人,更不偏廢於西方,而是立於新時代之辨證立場,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謝無量學問淹博,勤於著述,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但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 而是站在時代的潮頭,上下求索。書法對於謝無量而言,僅是“餘事”, 其書法結體是聽其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謝無量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書壇上的重鎮。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謝無量舊影

一、生平交遊

謝無量,一八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閏五月初六)生於四川省樂至縣龍門鄉金馬溝(今三星橋金白馬寺村),譜名謝錫清;原名蒙,字大澄,號希範;後易名沉,字無量,別字仲清,別署嗇庵。祖籍四川省梓潼縣白雲鄉九根柏村謝家灣,故其著作多有署名“梓潼謝無量”者。父謝維喈,字鳳崗,系拔貢出身,由科舉而出仕,先後任四川樂至和安徽蕪湖、廬江、當塗、池州、天長等縣知縣,文學修養極高,亦頗有積蓄。後於蕪湖長江岸購置圩田若干頃,築宅寓居,名曰“憩園”。並於焦山修建別墅,藏書供讀。母張氏,生四子,謝無量行二。謝無量家教極嚴,加上他個人聰慧好學,才智過人,八歲便能作詩。謝無量不喜八股,偏好經史,從小就顯示出了無拘無束、追求真我的個性特點,這與他以後書法風格的形成不無關係。一八九八年對謝無量來講是極其重要的一年,他在這一年拜父親友人浙江學者湯壽潛為師,後又結識了湯的女婿、畢生至交馬一浮。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題屈原像》

一九〇三年七月,《蘇報》案發,章太炎、鄒容、章士釗被捕,謝無量積極撰文並設法營救。在章士釗出獄後,謝無量與之逃亡日本,在東京補習日文、英文、德文。之後兩年他與留美歸來的馬一浮研讀《資本論》、翻閱文瀾閣《四庫全書》。一九〇七年一月,受邵飄萍介紹,任北京《京報》主筆,撰寫社論,大膽揭露黑龍江巡撫段芝貴賄賂清廷工商部尚書載振的醜聞,一時輿論譁然。一九一四年九月,經朱少屏、楊乃榮、馬君武填介紹,謝無量正式加入“南社”。

對於謝無量來講,一九一七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他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孫中山曾函約謝無量至寓所見面,相談極歡洽,彷彿“在崎嶇的征途中他找到了燃犀之照”。一九二三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謝無量被聘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議,後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特務秘書(機要秘書),隨孫中山北上。孫中山逝世後,謝無量對時局頗失望,始潛心改志,寄情山水,借詩歌和書法來宣洩他的憤怒和無奈,並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教育、學術和藝術。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冬至日尹默見過並示近作》

一九三〇年,受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右任之邀,出任監察院監察委員。謝無量書法兼習碑版造像,或多或少是因為受到了于右任的影響。謝無量與作為同事的沈尹默也交往頗多,在他的信札中有數封信是將自己的詩作與沈探討。如《冬至日尹默見過並示近作》雲:“獨向寒溪倚釣蓑,東陽瘦沈忽來過。素交把臂情逾摯,細字簪花味較多。眼底幾須知魏晉,爐邊深與撥陰何。新篇稠疊非無意,一線微陽氣漸和。”一九三五年秋,華北吃緊,自北京經西安返川。與張大千相遇西安,書聯相贈:“曾登落雁,又到騎驢,一介子中藏大千世界;畫裡齊眉,雲端攜手,太華峰頭作重九歸來。”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聞弘一法師順化》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致馬一浮札》

談及謝無量的交遊,我們不得不提馬一浮。謝無量幼年拜父友、著名學者湯壽潛為師,而馬一浮又是湯師的女婿,這是謝、馬相交之始源。謝無量原名大澄,因為與馬一浮是摯友,生性詼諧的他就取與“浮”義相反、與“澄”音相似的“沉”字為名,即改名謝沉,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厚。謝無量從十幾歲至去世,這六十多年的時間裡二人翰墨情深、詩詞唱和。馬一浮評價謝無量“風度玄遠,有時近於玩世”,而他自己卻不夠言笑、嚴肅端莊。這種性格上的不同也反映在書法作品中,馬一浮臨摹古代碑帖功底深厚,以歐陽詢為宗,後又博採眾家之長,書法風格古拙清新,典雅莊嚴;而謝無量書法則行雲流水,縱逸飛動,更多一些隨性和天真。一九四〇年四月,謝無量為馬一浮《闢寇集》作序。序雲:“僕於湛翁,把臂服膺,始於童冠。忘形悅義,垂老彌篤。誠如盧生之於伯玉,四海之內,一人而已。”謝無量去世後,馬一浮輓聯雲:“在世許交深,哀樂情忘,久悟死生同晝夜;乘風何太速,語言道斷,空餘涕淚灑山丘。”蠲叟於書法頗自矜負,時人之作少有能入法眼者,獨賞嗇庵之字。馬一浮曾說:“謝無量先生不好臨摹而天才卓異,隨手揮灑,自然佳妙。”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致馬一浮札》

謝無量極富天才,聰穎過人,再加上刻苦自勵,筆耕不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其著述除大量詩歌、政論外,結集出版的著述共計有三十二種(含卒後成書四種)。謝無量的著述,集中出版於一九一四至一九三二年,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中國大文學史》《佛學大綱》《實用文章義法》《中國古田考制》《古代政治思想研究》《詩學指南》《詞學指南》《詩經研究》《楚辭新論》等。馮其庸總結說:“綜觀謝無量的一生,他一直是時代的先驅……所以,謝無量先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的一生,一直是站在時代的前沿,是歷史的先驅。”

二、書法蠡測

謝無量作字不事雕琢,而點畫間洋溢一種沖和淡逸之氣,凡俗之人每以“孩兒體”呼之,略有貶損之意,實乃不識謝書。胸中有元氣,落筆自然成趣,此種境界正是今日書家孜孜以求而不能得者,故“孩兒體”之說,倒可視作莫大的褒揚。《滄浪詩話》評價唐人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此形容謝無量的書法亦十分恰當。

謝無量早期的書法風格可以從他早年的一些信札中看出端倪,清新自然,具有濃濃的書卷氣,是典型的文人書法。謝無量題張毅崛藏《宋拓聖教序》雲:“右軍風格最清真,貌似如何領得神,浪比俗書趁姿媚,古今皮相幾多人。”這首詩用“清”和“真”二字概括王右軍的書法風格,足可見謝無量對大王書法的認可和欣賞。這兩個審美標準也是他在自己作品中所追求的,清淨高雅,天真自然。陳雪湄說:“無量書法源出二王,而能不囿於藩籬,自創新意,他走的正是魯公的路子。”可見謝無量在取法魏晉的同時也借鑑了顏真卿結體中宮寬博的特點。謝無量亦十分關注秦漢篆隸和南北朝碑刻,受《張黑女墓誌》《瘞鶴銘》等影響頗深。在諸多碑版拓片後常作題跋,如《題張猛龍碑》雲:“或大或小,或仰或欲,藏稜蓄勢,發為貌奇。雖存隸法,亦挾草倩,美媲中嶽,兼嗣蘭亭。神行乃妙,皮襲為下。舊拓可珍,敢告知者。”《題明拓鄭文公碑》雲:“河溯貞剛見古風,北書無過鄭文公。南人姿媚徒相趁,變隸何妨有二宗。”並自注雲:“北史文苑傅序謂南士貴乎輕綺,河朔重乎氣質,匪惟文章則然,書法亦可以此例之。北書固不及南人之輕綺,而貞剛之氣,猶存隸勢。故楷之初變,不當專以鐘王為正宗也。”如非親身臨習實踐,是無法做出這樣中肯的評價的。關於謝無量對於碑版的取法,陳雪湄在《漫談謝無量的書法及其他》論述的極為詳細:“無量取其乎上,直溯本原。平日除尋求古刻,擷取其精華以外,每遇舊拓,輒閉戶推敲,夜以達旦。他深知漢人分法,無不平滿。當時工匠知書,用刀必正下以傳筆法。後世書學失傳,石工相率用刀尖斜入,雖有晉唐真跡,都成了尖鋒。所以要見古人面目,斷不可舍斷碑舊拓而求匯帖。況從字的鋒稜,還可以分辨刻本的真偽。無量如此孜孜不倦地鑽研舊拓,這是他攀登書法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鄭文公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所以無量歡喜讚歎,不能自已。北碑導源分篆,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而雍容寬綽,筆短畫長。南朝遺蹟,《鶴銘》、《石闕》兩種,蕭散、駿逸,殊途同歸。無量常置諸案頭,朝夕玩味。他的真書大字,落筆峻而行墨澀,結體莊和而取勢排宕。顯示了南北朝碑刻的影響。無量為人寫的碑銘、傳記大多屬於這一類。”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書王羲之《蘭亭詩》條幅

一九四〇年,謝無量的書風有了明顯轉變,據其妻陳雪湄回憶:“無量從喧囂的城市來到洞天福地的青城,思逸神超,振筆作書,平和中流露竣宕之致。”一九四二年謝無量因心臟病加重前往青城山療養,此後十七年都一直在蓉生活。成都的安逸、平和,給謝無量帶來了寬鬆的創作條件,是其書法創作的一個高峰。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頗豐,形制豐富,面貌也多種多樣,已逐漸退去前階段刻意追求碑味的方折,氣息更加連貫,筆劃內涵筋骨,樸質厚勁。謝無量在《癸未冬至日尹默見過並示近作》中有句雲:眼底幾須知魏晉,爐邊深與撥陰何? 新篇稠疊非無意,一線微陽氣漸和。“眼底幾須知魏晉”一句無疑道出了謝無量的審美追求。在超越“皮相”的路徑上,謝無量顯然是直取北朝碑版。按吳丈蜀的說法,謝的書法在行筆上明顯受鍾繇、二王及《張黑女》的影響,而在結體則有《瘞鶴銘》以及六朝造像的影子。謝無量夫人陳雪湄曾說:“他(謝無量)寫的條幅,在法度端嚴中,洋溢著虛淡瀟灑氣氛。老莊哲學對他影響深遠,於此可見。”謝無量多使用短小筆劃,而減少了長筆劃的使用,但筆劃質量極高,富有彈性和張力,疾緩徐馳,節奏感強烈。謝無量在這一階段的小字書札多書寫自己所作的小詩,十分精彩別緻。這些書札氣息順暢貫通,沒有刻意安排的字形,整體和諧統一。詩文描寫的多數是居青城山或居蜀地的愜意生活,閒適自然,清新脫俗。詩文與書法交相輝映。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長歌小睡”聯》

一九五七年謝無量舉家前往北京,在北京定居,此時他已經是七十四歲高齡。閱盡了世間繁華,萬事都已通達,謝無量的書法開始進入險絕之後復歸平淡的“人書俱老”境界。《老子》曰:“能嬰兒乎?”這是一種天真無邪、至真至善的境界。中國人講究真善美的結合,謝無量書法的最顯著標志便是真。對於學者而言,書法不難於謹嚴而難於爛漫,不難於成熟而難於生拙。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寫道:“書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三歲的孩童和碩學大儒相提並論,他們相同處在於書寫時的自然隨意,不故作安排,謝無量晚年的書法風格即是如此,意趣天成又泰然自若。“如果說前一階段的書法是‘風格平淡而又爛漫’,那麼這一時期的書法就完全捨棄了‘爛漫’,更加顯得疏朗而寧靜,在安祥平靜中透出既平易近人又恬淡雍容的氣度。”一九六三年謝無量為鑑真和尚紀念冊題詞“法海圓融”,任筆而行,極為精彩。陳雪湄教授的評價更為恰當:“‘法海圓融’ 四個大字,圓勁淡雅, 一如漢隸,幾行小字, 雖微欹側,隱然亦有牆壁,而字字生動,光豔照人,行間佈置,亦有法度,給人以清新俊逸的印象。留在鑑真紀念冊中,可以供後人觀摩,永以為寶了。”謝無量追求的是渾然天成、不加修飾、無拘無束的狀態。沃興華這樣評價謝無量的書法:“近世崇尚北碑的書家多取雄強凌厲的筆勢,而謝無量先生則以樸質寧靜的意趣來寫北碑,筆致凝練消散,結體天真稚拙,風格平淡而又爛漫。謝無量先生大字的線條往往是中間比兩頭粗,結體也是中間比上下兩頭寬,這些都是碑學力戒中段空怯而造成的極端表現。”謝無量書法表現出的極其自然的書法風格,延續了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傳統,即在掌握書寫技法的同時,將文人的學養也融入其中。謝無量那種不受拘束,運筆行雲流水,天趣盎然的書寫狀態,完全是學養、功力的完美結合。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題黃賓虹畫鳩茲山色》

書法之“法”屬於“器”的層面,是為“道”服務的。謝無量作書貌似無拘無束,隨手揮灑,但這種“逸筆草草”是建立在熟練的技巧和深厚的學問修養之上的。于右任與謝無量是相交多年,于右任曾這樣評價謝無量書法:“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餘於筆,是承先起後,別樹一幟的‘書壇俊傑’,我自愧弗如。”於氏所言之“風骨”與“韻”,正可說明謝無量對碑帖的兼收幷蓄,融會貫通,說明謝無量書法風格的形成與其學養和個性密不可分,謝無量的書法與其詩歌一樣,出於天真,有清逸之氣。謝無量“詩如其人,字如其人,既軒昂,又超悟,軒昂易得而超悟難求,超悟是詩歌藝術、書法藝術最難能可貴之境界,乃是絢爛至極所歸之平淡。”

三、詩詞研究

謝無量曾言:“為學亦如學射,沒有十年面壁、看蝨如輪的功夫,不可輕易言射。”謝無量的學問淹博,至於為文作詩則古雅含蓄、聲情並茂,有動人肺腑之情,不作無病呻吟之態。吳丈蜀極其推崇謝無量,曾說:“謝無量先生是當代大學者、大詩人和大書法家。他之所以能成為大書法家,是和他是大學者、大詩人分不開的。”謝無量的詩以古體絕句律詩為主,間有樂府和小令,其詩既能獨行高蹈,汪洋恣肆,又多以時事入詩,有感而發,在貼近社會現實的同時,兼具時代氣息。而且謝無量的書法作品多是書寫自己的詩,並且常在信札後附上詩作與友人探討。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詩經註釋手稿》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詩經註釋手稿》

謝無量好友劉君惠在為《謝無量自寫詩卷》所作引言中稱:“(謝無量詩)博綜萬象,遠紹風騷,蒿目時艱,幽憂悱惻,抗言詠歎,而無噍殺之哀音;錯彩鏤金,乃多虛靈之雋語。生少陵嘉州所歷之地,而能為少陵嘉州所不能為之詩,遺詩三千餘篇,卓然於同光風氣之外別樹一幟。”謝無量的詩有魏晉之風,且皆有感而發,他在《詩學指南》:“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政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謝無量的詩詞不假藻飾,純發於胸臆,出於自然,故寫平常之物亦能有奇語。謝無量頗有交誼的沈尹默對於謝詩與謝書都頗為激賞,稱謝詩“自然樸實,有真情”,論謝書則稱:“無量法書,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守株者豈望其項背耶?”從沈尹默的評語可以看出,謝無量的詩與其書法亦可謂“同具一副機杼”。謝無量具有詩人的情懷,又將詩人的情懷流注於書,詩書兩兩生髮而意興飆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謝無量是最早用現代學術觀念、方法來研究《詩經》的學者之一,是現代詩經學發展的先導。本書即收錄了《詩經註釋》手稿,小字行書寫在田字格稿紙上,頗為難得珍貴。《詩經研究》一書體現了謝無量“詩經學”研究的主要學術觀點。謝無量在詩經學研究中首先的談到了孔子刪《詩》的問題。他並沒有盲目地跟從學術思潮,在大多數人否認孔子刪《詩》的情況下,卻勇於提出相反意見。旁徵博引,論據翔實,次第反駁固有的觀點,認為孔子僅僅將當時所存諸國之詩略加刪修;又因為孔子刪述群經,又對其中的《詩》最感興趣,故必然會對其進行刪改。其次謝無量還提到《詩序》作者的問題。他先是列舉前人歸納出的《詩序》的作者,然後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引用古人之言逐一進行論述,清晰明確,翔實可靠,在二十世紀初的詩經學研究中可謂首屈一指。最後他得出結論,認為“《詩序》由衛宏所作,學者們之所以不敢承認,還是因為想借子夏、毛公之名氣提高《詩序》的地位,以致提高《詩經》的地位。而承認《詩序》衛宏作,對《詩經》的“聲價”大損,其實這樣更有利用迴歸到文學本身去研究《詩經》,而這也正是現代詩經學的開端。”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次韻答湛翁》

據謝無量的女兒謝祖玉回憶,父親按照傳統私淑的方式教授她們習書,十分嚴格。並且在他晚年時期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練字,並且主張熟讀各種字帖,包括提筆、頓筆、運鋒、勾勒的種種細節。而且,謝無量並不僅僅滿足與觀看拓片,遇到名山峻嶺,若有碑刻,必定親自登高觀望。這種求實的態度貫穿在他一生的書法藝術中。正是由於這種苛刻的嚴謹態度,讓他熟知經典的奧妙之所在,讓他能夠把握好自由發揮的界限,讓他在此基礎上肆意揮灑。謝無量的書法、詩歌、學問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他既博雅溫潤,又襟懷曠達,書風自然具有“逸”的質量,而其對於碑學的學習又使其書風雄健,有了樸厚的意味。

世間已無謝無量!在謝無量去世後的二十年即他誕辰一百週年的時候,夫人陳雪湄曾有一篇回憶他的文章,就用雪湄教授的話來作為最後的總結吧:

他少年時代,即有經世之志,身在江湖,而心存稷契。既不見用, 退而發憤有作。他的詩麗而有則,以比興之旨,發纏綿排惻之詞,出入風雅而繼乎詩教。有時則擊節悲歌,聲情蔚茂。他的文章,以理致為本,以辭為末。酌古御今,治繁總要,結言端直,議論俊偉。而汪洋浩瀚的辭海中,但見精神,不見語言,可謂綜合了文、筆之長。無量的書法,如上所述,也和其詩、文一樣,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

谢无量“孩儿体”背后:天趣盎然的状态与学养功力的结合

《神宵真逸——謝無量詩書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