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之夷狄,盡人皆知;自心之夷狄,人未必知

在外之夷狄,盡人皆知;自心之夷狄,人未必知
在外之夷狄,盡人皆知;自心之夷狄,人未必知

在外之夷狄當攘,盡人皆知;而吾自心之夷狄不攘,終無以為安身立命之地。何謂自心之夷狄?凡習氣之足為心害者皆是也。何以勝之?曰:敬而已矣。“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惟從涵養得來,則知為心德,為正知。(莊子所謂“以恬養知”亦是。)否則只是尋聲逐響,徇物之知,或反為心害,此知乃是習氣也。……

主敬是止,致知是觀。彼之止觀雙運,即是定慧兼修,非止不能得定,非觀不能發慧。然觀必先止,慧必由定,亦如此言涵養始能致知,直內乃可方外,言雖先後,道則俱行。雖彼法所明事相與儒者不同,而其功夫塗轍理無有二。比而論之,實有可以互相助發之處,故今略言之。

梵語奢摩他,此翻雲“止”,即定之異名,寂靜義也。心不妄緣,安住淨覺,不取諸相,便能內發輕安,一切義理於中顯現。如鏡中相,影像歷然,鏡體不動,此名定相。梵語三摩缽提,亦云三摩地,此翻等持。

——馬一浮先生《涵養致知與止觀》

在外之夷狄,盡人皆知;自心之夷狄,人未必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