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1888年,當晚清著名藏書家丁丙承祖遺願,在位於杭州田家園內建起三幢藏書樓,以及當歸草堂等數十個讀書閣時,蓄書流脈滋養了馬一浮、豐子愷等後世大家,以及西泠印社、浙大一院的百年曆程。

時隔130年。8月6日,當年的當歸草堂再度歸來——一間位於浙大一院原址上的“曉風·鶴廬書齋”醫院書店正式營業,輝映周邊的小八千卷樓、四眼古井等歷史遺存,勾連了一個醫院的生命溫情史,以及一座城市的人文史。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100平方 20000種精品書

書店位於浙大一院6號樓。走進一樓大廳,“曉風·鶴廬書齋”的書法體店名十分醒目,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書齋櫥窗裡,展示著豐子愷之女豐一吟的書法,“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冀著生命在這座醫院找到希望,心靈在這間醫院書店裡找到慰藉。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走進店內,100平方米的空間,書籍書架的陳設、燈光座位的配置等頗為用心,2萬冊圖書按照種類置於不同角落,營造了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空間感。根據醫院人群分佈,進門右側特意設置了一排心靈書架,擺放有《癌症·真相》《人體的故事》《長壽的基因》等醫學科普書籍。再往裡走,則分別陳列著人文、社科、古典文學、藝術、童書等類別,多為“甲骨文”“理想國”等國內精品書系,以及多出自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國內知名出版社,呈現了曉風書屋一以貫之的高選書標準。

上午九點半,新書店正式營業。書店迎來第一位客人——浙大一院院長王偉林,他快步走進書店,在新書區選購了一本《朗讀者》,買完單就趕回工作崗位。新書店的出現,為浙大一院數千名醫護員工的緊張工作帶來人文慰藉。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店內,不少員工、患者三三兩兩走進來,挑一本靜靜地坐下來閱讀片刻,有的讀者甚至還帶著掛鹽水的吊瓶迫不及待地來這裡體驗。浙大一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顧國煜說,“鶴廬”文化工程是醫院的一項文化創新工作,將大大提升醫院文化氛圍、凝練醫院內涵,為醫務工作和社會服務注入更多動力。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新書店為何叫“鶴廬”?也正是源於這兩個字,浙大一院和曉風書屋牽手結緣於此。老底子的杭州人可能知道,這跟原來在田家園一帶的杭州“丁氏家族”有關。“鶴廬”又名小八千卷樓,就坐落在醫院6號樓旁。小八千卷樓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是晚清著名藏書家丁丙在田家園內所建的三幢藏書樓之一,曾是西泠印社創辦人丁仁的書屋“鶴廬”。

1947年,浙大一院初創,小八千卷樓成為首任院長王季午教授的辦公之所,正是在這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奠定了浙大一院“嚴謹求實”的文化基底。可以說,“鶴廬”見證了浙大一院的創建、發展與興盛,與醫院文化一脈相承。今年,醫院開出了“鶴廬”講堂,系列文化活動將致力於打造醫院文化品牌。

更為人所不知的是,處於繁華鬧市區的浙大一院,承載了很多歷史。除了小八千卷樓,浙大一院還有5處歷史遺存:清末時期的杭州綢業會館舊址、清同治年間古慶春橋的二條石橋額、古河道、南宋四眼古井、老浙大唯一尚存的古建築——清末時期的老浙大電機系樓。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同樣,這裡曾經居住著國學大師馬一浮,且演繹了一段竺可楨“三顧茅廬”禮請出山的佳話。馬一浮曾在馬所巷13號居住,潛心學問,1918年李叔同出家前曾帶豐子愷來此地拜訪馬一浮。在豐子愷的一篇散文《陋巷》中,他認為馬一浮所居住的馬所巷是“為靈氣所鍾而居了顏子的。”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更為有緣的是,1936年,大師豐子愷入住“田家園”3號,雖時間僅為一年,他卻將“田家園”住所化作他生命中一段最為美好的回憶。在“田家園”,豐子愷創作了許多繪畫作品和散文。他曾在散文《塘棲》《辭緣緣堂》中,多次提到田家園,也多次用筆墨感慨杭州的濃妝淡抹。

曉風書屋,與這裡是有緣的。

一種緣分,是書。在今天的開業儀式上,杭州老房子研究專家仲向平先向我們講述了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在丁丙、丁申的年代,丁家的產業比現在浙大一院慶春院區所在的區塊還要大。大約有100畝地,四五十座房子都有名字,比現在的浙一要大一些。”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一個首次被公開的史料是:鶴廬書齋所在的6號樓,正是當年丁家的“當歸草堂”,也是一處讀書的地方,所謂“當歸”也有“書當歸”之意。鶴廬書齋啟幕,在仲向平看來,正是一種“書當歸”。

一種緣分,是醫院。繼三年前曉風書屋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開出杭城首家醫院書店,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被譽為“治癒系書店”。省人民醫院店的經驗,讓曉風敢於再開一家醫院書店,書店能養活自己,也有醫院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且,在未來的走向中,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比如,省人民醫院的門店,現在幾乎成了朝暉一代的社區書店。

一種緣分,是豐子愷。今年是豐子愷先生誕辰120週年。近年來,曉風書屋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以豐家後人合作,通過文創開發的形式傳播豐子愷先生的書畫成就,開發了數百種豐子愷藝術文創衍生品,受到了海內外讀者的喜歡。就在這家新書店內,一個獨立的書架特別為豐先生所設立,上面陳設了豐子愷的相關圖書和文創等數十個品種。

恰如櫥窗上那句話所昭示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世紀,兩座書齋的懸望,百年文脈再度撿拾、勾連、流傳。

一個醫院的三棟藏書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