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最近,知乎上有一位家長提出了一個問題: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家長非常擔憂,無法想象這是從孩子口中會說出這種話,因為在他的心中孩子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1

先說一段關於我小時候“洗碗”的經歷。

我就是那個從小洗碗洗到大的孩子,到現在我家洗碗的活還是我包了。

為什麼?

從小洗到大,如今已經洗得駕輕就熟,又快又幹淨,這一點連小Q媽媽都自愧不如。她需要花費二十分鐘洗的碗,我通常十分鐘就能搞定。

所以,我不洗碗誰洗?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小時候對洗碗這件事也曾很牴觸。

我倒不是認為洗碗是一件很低賤的事情,而是認為洗碗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試想一下,一家人吃完飯,我爸大手一揮,你去洗碗吧。然後他和我老媽懶洋洋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我呢?心不甘情不願的收拾碗筷、擦桌子,然後乖乖去廚房洗碗。並且我爸一度還嫌棄我洗碗動作太慢

在他的“教育”下,雖然不滿,但洗碗的“功夫”倒是日益純熟。

後來我也想通了,老媽辛辛苦苦做一頓飯不容易,我洗幾個碗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只是我爸強迫我洗碗的方式,仍然令我很不爽。

不像我老媽,有時候週末我倆在家吃飯,吃完飯有人喊她打麻將,她會很無奈的對牌搭子說:“等我洗完碗再去。”

往往這時我會很“大氣”的說:“老媽,你快去吧,碗我來洗,多贏點錢啊。”

看,我老媽是不是比我爸聰明多了?能讓我心甘情願的洗碗。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2

孩子認為洗碗是件很不體面、不光彩的事情,說明在他的意識裡不僅僅是洗碗,可能對掃地、擦桌子等等一切和勞動相關的事情統統看不起。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

這很有可能是源於重“腦”輕“體”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認為,腦力勞動高貴,而體力勞動低賤,在此勞動價值觀的影響下,許多父母一直以來的觀念都是“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

因此,只要與分數無關的事情都會一手包辦,家務活從來都不讓孩子操心。

這也間接讓孩子從小就沒養成自理和勞動的意識。一旦要勞動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麻煩,想偷懶。

除此之外,孩子不願意做家務活,可能還存在以下兩種原因:

1、家務活是女孩的事情,男孩不用幹家務

“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讓很多家長在教育男孩、女孩的時候區別對待。他們認為女孩刷碗、拖地是理所應當的,而男孩做這些會很不體面。因此,這也讓許多男孩從心底裡排斥做家務。

2、父母引導方式有問題

有時候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排斥勞動,但由於父母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例如強迫孩子勞動,自己卻啥事都不做,在一旁監督孩子勞動。這會讓孩子認為,“我勞動只是為了能讓你偷懶”。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3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自我修復的過程。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合格的,充滿智慧的父母從不吝嗇和孩子一起成長。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熱愛勞動?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和孩子一起勞動

家務活分工合作,和孩子商量好各自負責的家務活,齊心協力將家裡打掃乾淨。例如吃完飯,我來洗碗,孩子擦桌子,老婆掃地。

全家人一起參與家務活,會讓家務活變得更有趣,自然也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 鼓勵很重要

一開始孩子做家務時沒有那麼熟練,那麼請多一點耐心,多多鼓勵孩子。千萬不要採取那種沒做好,又重頭全部做一遍的方式。這樣會大大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 通過動畫故事傳遞信息

有時候孩子太小,直接向孩子講道理孩子們不能夠很好的理解,而且條條框框的道理對於小孩子們來說太枯燥無聊了。

通過動畫故事的方式更能傳達父母想要表達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米卡成長天地—我是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故事簡介:

幼兒園裡老師對小朋友們說:“每天,我們的爸爸媽媽都很辛苦,上了一天班回家還要做很多家務。那我們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家務呢?”

小朋友都給出了很好的意見和想法,幫助爸爸媽媽一起擦桌子、整理衣服、吃飯的時候擺好碗筷.....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從那天起,小朋友們都發生了一些小改變.......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再好的名校,都不及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