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解決軍隊吃空餉問題的?

DHT滔滔


什麼是吃空餉

“餉”是指部隊的薪水, 吃空餉”是指武將通過虛構的士兵名單騙取軍餉,從而中飽私囊。比如1萬人的部隊實際只有7000人,剩下3000人都是名字,這些名字是用來領朝廷的軍餉的。也就是7000人領了1萬人的薪水。

吃空餉對於軍隊造成很大的問題。比某部隊出城迎戰,聽說五千敵軍來襲,便點兵八千兵馬前去迎戰。可上了沙場,卻發現八千兵馬是兵籍名單上的數量,其中空額很多,實際只有四千多實際士兵,再去掉其中老弱病殘的,就只剩下不到三千。這個戰怎麼打得贏?

為什麼軍隊要吃空餉

朝廷的俸祿滿足不了軍隊的胃口,軍隊日常運營需要費用、打仗士兵需要撫卹、將軍們要富貴.....,朝廷能給的又有限,軍隊為了創收,吃空餉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了。

那麼朝廷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北宋神宗就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改變軍事制度解決吃空餉問題。

宋神宗熙寧五年頒佈新法,改革軍事制度,其中有個法正好是針對“吃空餉”的。

新法將原先士兵六十歲退役改為五十歲必須退役,這樣強制淘汰一部分老弱士兵,其中就不乏“吃空餉”的名額。並按禁軍馬軍一營300人、步軍一營400人的編制進行軍隊合併。廂軍按每指揮不超過 500人進行裁併。另外檢測士兵的作戰能力,若禁軍士兵測試不合格則降為廂軍,廂軍士兵不合格者強制退役。這樣就擠出大量空額,杜絕冒名頂替者。

神宗通過裁兵法,將原先全國禁軍人數七八十萬人縮編到五十七萬人,廂軍縮編為二十三萬人。軍隊總數由宋英宗治平元年的一百一十八萬人,縮編到了八十萬人,裁兵三十八萬,其中大部分都是“空餉”,這次變法給朝廷每年節省下了一千三百多萬貫軍費,相當於“澶淵之盟“宋付給遼國歲幣的44倍。記載原文如下:

“七月,手詔:「揀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勝甲者,升以為大分,五十已上願為民者聽。」舊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猶不即許。至是免為民者甚眾,冗兵由是大省。”


——元 脫脫《宋史》

對本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趙宋春秋,文章中有專門有長文解釋”吃空餉“的問題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趙宋春秋,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點贊,轉發加關注,謝謝!


兩宋春秋


我們先看看古代吃空餉

所謂“吃空餉”,本意是指軍隊虛報名額、冒支軍餉的行為。"吃空餉"是一種古今中外皆有之的盜竊國庫現象,並非今人發明。在古代,"吃空餉"分為兩塊,一塊是在軍隊,另一塊則在官場。但是追究"吃空餉"的語源我們可以發現,最早的"吃空餉"現象出現在軍隊。"餉"本意指軍糧,引申為軍人的俸給。

  中國古代吃空餉的最早源頭大致出現在秦代,據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就出現有"不當稟軍中而稟者,皆貲二甲"律文,即是專門針對冒領軍糧的處罰,說明到了秦代,軍中已經出現了虛報名額冒領軍糧的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隋唐時期軍隊吃空餉現象也就十分普遍。唐代宗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形容當時軍隊吃空餉的亂象時說:天下各地統兵之將,無不捏浮報軍籍以冒領糧餉,按實核計,真正實存的兵數不到十之六七,如果出現戰死、逃亡情況,則十年之內實際兵數又將減少十之二三。全國軍隊"有籍無人"的比例竟然已達到了一半以上,足見其時吃空餉問題之嚴重。

  延至宋代,軍隊吃空餉的現象更是激增。據《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書記載,宋仁宗時期的中央禁軍,按照正常編制,應該是以馬軍四百、步軍五百為一指揮,但是"額存而兵闕"、不滿編的情況比比皆是,大多數指揮僅有馬軍數十騎、步軍也不過二百餘,虛報兵額超過半數。禁軍"吃空餉"加重了北宋的財政負擔,造成軍隊的貪瀆腐敗,致使官有虛費而軍無實用。在金兵進攻、外患加劇之際,禁軍"吃空餉"使北宋統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亂而無法自救,就連南下進攻的金人也發出疑問:“聞南朝有兵八百萬,今在何處?何不迎戰?”。禁軍"吃空餉"無疑加速了宋朝的衰亡。

  明清時期,軍隊"吃空餉"現象可謂花樣翻新、變本加厲。從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後,向朝廷報告毛文龍的罪狀書中,我們可以略窺其大致情形:按照袁崇煥的報告,毛文龍任左都督、平遼總兵,所轄東江(皮島)加上老幼平民總數不過四萬七千餘人,其中實際士兵數額不足兩萬,但是虛報朝廷其兵數為"十萬",私設領兵將領多達千人。以不足兩萬之數,虛報十萬之眾支取糧餉,其中將近八萬之"空餉",自然是落入了毛文龍以下各級將領的私囊。按照史書記載,毛文龍在被袁崇煥誅殺之前,因為"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歲百二十萬,兵二十萬,朝論多疑而厭之", 可見其部隊"吃空餉"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明末軍隊"吃空餉"之害,僅此就可見一斑。

  此風在清朝仍盛,清代入關之後,軍隊編制有八旗與綠營之分,兩者差別很大,但都普遍存在有"吃空餉"的嚴重問題。綠營一般都要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額,有的竟然達到一半以上。八旗軍屬於職業兵,旗人除了當兵吃糧之外被禁止從事其他各業,因此未當兵的旗人實際上可以合法地"吃空餉"。清乾隆皇帝曾一度核查雲南綠營駐軍糧餉情況,結果發現綠營上下"吃空餉"早已是不成文的規矩,如開化鎮額定駐軍應該有一百八十五人,但實際兵丁數僅七十一人,有一百一十四人是在"吃空餉",有營官甚至將自己不滿十歲的親屬編入冊籍支領錢糧。至於嘉慶、道光之後,清代各地八旗、綠營駐軍"吃空餉"蔚然成風且花樣翻新,軍隊"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錢糧,專事肥己",而且還出現了軍隊裡的空餉名額不僅可花錢賄買,還可以父子相傳,並且美其名曰"蔭糧"、"蔭德","吃空餉"儼然已經走向了公開化、合法化。

  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38年,禁菸派官員黃爵滋在奏摺中說,"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可見吃空餉現象之嚴重。


晨曦


“吃空餉”是嚴重的政治腐敗問題,主要表現為國家財政供養人員在編不在崗、死亡不註銷、調出不下編、虛報冒領薪酬等,從而造成國家財政資金的流失和組織人事管理的混亂,直接影響到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揆諸史實,歷史時期“吃空餉”現象層出不窮,花樣繁多,其中軍隊虛報兵數冒領軍餉尤為典型。北宋禁軍“吃空餉”問題便曾給北宋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

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作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宋史》卷187),承擔著固守防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任。北宋開國初,太祖太宗整飭軍政,嚴明軍紀,禁軍“吃空餉”現象尚不多見。至真宗朝,兵籍不實的情況有所顯現。景德年間已出現兵籍奏報與管理中虛報隱漏之弊,以致中央下令軍隊上報兵籍要信息準確,“不得隱漏”(《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6)。自仁宗朝始,禁軍“吃空餉”現象日漸增多。按規定,北宋禁軍馬軍四百人、步軍五百人為一指揮,而此時各指揮編制不滿員的情況已相當普遍,《宋史》載“額存而兵闕”,馬軍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虛籍委實不少。英宗朝時,禁軍一指揮只有二三百人,“虛費將窠請受”(《宋朝諸臣奏議》卷121),軍隊借虛籍之便冒領軍俸,“吃空餉”遂滋生蔓延開來。

神宗朝時,禁軍兵籍管理弊竇叢生,“揭去舊數而不存按檢”,以致“兵數皆無籍可考”(《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93)。兵員人數無籍可考,為軍將隱瞞虛佔和“吃空餉”提供了便利。熙寧年間為增加財政收入,中央規定禁軍兵員有缺而不增補,原有錢糧歲給由朝廷封存,移作他用,謂之封樁缺額禁軍錢制度。但在實際執行中,官府為獲取更多缺額禁軍錢,唯務貪求封樁數多,“銷兵省費”,侵吞和竊取國家財物,兵額有缺卻不招填,“因致邊兵日少”(《宋朝諸臣奏議》卷140)。結果兵籍虛掛,實際兵卒減少,“吃空餉”則不斷加重。

士兵死亡不註銷、逃亡不下編是軍隊“吃空餉”的慣用伎倆。士兵逃亡則兵員有缺,為軍隊冒名頂替開了方便之門。特別是徽宗崇寧、大觀以降,兵弊日滋,士兵逃亡隱匿尤其嚴重,統兵者藉此欺上瞞下,中飽私囊,“吃空餉”愈演愈烈。崇寧年間,僅熙河路士兵逃亡幾達四萬,然“將副人員坐視故縱而不問”(《文獻通考》卷153)。統兵者坐視士兵逃亡而不究,貪求冒領由此帶來的軍餉是根本原因。宣和五年(1123年)有朝臣奏稱:士兵逃亡而軍隊不以實聞,“諸處冒名請給,至於揀閱差役,則巧為佔破。”(《宋史》卷193)為虛報冒領,一些人巧設名目,各級組織之間相互矇騙,虛應故事。

禁軍“吃空餉”給北宋政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財政資金流失為其中之一。北宋常備軍數量龐大,正常軍費開支已佔國家財政的大部分,“吃空餉”之貪瀆冒領無疑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財政負擔,增加了行政運行的成本。北宋兵籍虛佔普遍而嚴重存在,所謂有其名而無其人,有其人而非其真,利用虛籍冒領士兵軍俸錢物,成為統兵者斂財的手段。時人有言曰:軍中“冒名代充者比比皆是”,其根源在於軍將“利其每月糧食之入”和“遷就歲終賞罰之格”(《宋會要輯稿·刑法》7之26)的利益驅使。禁軍“吃空餉”是政府財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積成北宋難以療治的軍政頑疾,從內部侵蝕著北宋的軍政機體。

“吃空餉”滋長了軍隊的貪腐之風。軍隊“吃空餉”是以偽造和隱瞞真相的非法手段吞噬國家財政,其形式雖隱蔽和多樣,但貪汙腐敗的實質不容置疑。時人對此感慨曰:國家經費,用度至廣,而耗於養兵者十之八九,“至於將帥之臣則以軍籍之虛數而濟其侵欺之奸……歸於權幸之門者歲不知其幾鉅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6)所謂“侵欺之奸”,就是恃權仗勢的侵吞欺騙,能如此行事者,非“將帥之臣”即“權幸之門者”。顯然,“吃空餉”背後是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在物質利益誘惑下,統兵者以斂財瀆貨為能事,汲汲於個人私利,軍法鬆弛、軍紀敗壞勢所必然,嚴重挫傷了宋軍的士氣。為牟取更大的“空餉”所得,軍隊營私舞弊成風,上下相蒙,成為損害北宋軍政的腐蝕劑。

“吃空餉”及兵籍不實削弱了軍隊的實力。足額的兵員是確保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在冷兵器時代尤其如此。北宋養兵數量很大,素有“冗兵”之稱,然“吃空餉”普遍存在致使實際兵員不足,直接影響到北宋軍事防禦與國家安全。北宋亡國前夕,歐陽澈上言:“諸路屯軍,名存實亡,較之祖宗之朝十無其四五。今又起而御戎,州縣為之一空。”長期冒濫吃缺的軍政積弊已臻惡化,直接關係王朝的安危。“吃空餉”與兵籍名實不符,勢必產生實際兵員缺少之惡果,就連南下進攻的金人也發出疑問:“聞南朝有兵八百萬,今在何處?何不迎戰?”(《三朝北盟會編》卷26)面對金兵鐵騎,北宋難以組織起足夠兵力展開防禦,“故令金人得以窺伺,既陷燕山,長驅中原,遂犯畿甸。來無藩籬之固,去無邀擊之威”(《宋朝諸臣奏議》卷142),最終演成靖康慘禍。

總之,禁軍“吃空餉”加重了北宋的財政負擔,造成軍隊的貪瀆腐敗,致使官有虛費而軍無實用。在金兵進攻、外患加劇之際,禁軍“吃空餉”使北宋統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亂而無法自救,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其歷史教訓深刻痛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