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為什麼要進行存貨資產減值?(四)║乾貨

老闆,為什麼要進行存貨資產減值?(四)║乾貨

老闆,為什麼要進行存貨資產減值?(四)║乾貨


老闆,為什麼要進行存貨資產減值?(四)

重劍無鋒,“道”篇----經營邏輯jy9000129


接上

很多人以為,產品研發,每年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真的足夠了。不就是買買樣衣、打打版,根本就花不了幾個錢,如果一定要多花,肯定是浪費。

真的這樣嗎?

其實,真正用於所謂買買樣衣、打打版的投入,還真的花不了多少錢,充其量不過百萬級投入。毫不誇張的說,國內的上市公司沒有一家超過這個量級(指在購買樣衣、打版上投入),大老闆們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每年這些上市公司公佈出來的數據(指研發費用),按優先順序基本“花的”是資產折舊(研發部門的辦公室及固定資產)、工資(包括內部板房員工),然後才是打版及購買樣衣的費用,最後是連差旅費用等都計算在內。

注: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一家“奇葩”公司(暫不便透露名稱,你懂得),過去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數億之巨,佔銷售收入的比值曾經高達5%以上。蹊蹺的是,這家在研發上進行高投入的“奇葩”公司,最終仍然經營“慘淡”。據坊間傳聞,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就是被所謂的高研發投入給拖垮的。但據我瞭解與判斷,事實遠非如此。這家公司的確在信息化領域、線上交易平臺領域及深度算法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無效”資金,但最終該公司在這些領域實際取得的成功遠沒有想象的好。根本原因並不是這樣做得對不對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具體這方面的內容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不在深入。

這種投入方式,無論是百萬級的打版及購買樣衣,還是千萬級、甚至上億的資產折舊及工資,其本質都是屬於應用型投入。應用型投入解決的都是當下的、眼前的、有限的事。而那些真正要耗費巨資(起碼億級以上的資金投入)+精力投入的基礎型研發,中國的服裝企業可能還沒有起步……

所以說,服裝公司或品牌到底靠什麼競爭?這個問題,最標準的答案是,

短期靠營銷,長期靠基礎型研發投入,但最終一定是靠基礎型研發投入才能長久、持續獲勝。


老闆,為什麼要進行存貨資產減值?(四)║乾貨



顯然,這是一個大問題。

通常,大問題是很難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因為大問題都發生在未來,沒有對標、沒有數據、沒有發生過,誰也不知道所謂正確答案。可怕的是,本該對這些大問題有所作為的“大”老闆們,卻都不以為然。這還真有點奇怪和奇葩,我不知道、也不相信他們真的能扛多久……

算了,“大”老闆們的事我們暫且不談,讓他們先“飛”一會兒吧。接下來,我們討論和這個大問題有直接關係的一個小問題,會更有現實意義一點。

要討論的第一個、或者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當然是資產減值。受篇幅限制及領導指派(哎…),只討論存貨資產減值一項。

前面說過,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服裝品牌只做了一件事,即渠道擴張,就完成了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和品牌塑造的階段。所以我說,這是中國服裝企業最幸福的階段。

遺憾的是,這個階段比“新婚蜜月”還短暫,且永遠的逝去了……

從2010年開始,絕大多數品牌已“問題纏身”,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美邦”和“李寧”。在“美邦”和“李寧”遭遇墜落時,幾乎沒有人覺得這和自己能有什麼關係。直至2012年,當潮水褪去後,大家才恍然覺悟,原來自己就是一個裸泳者(這中間唯一“跑”出來的,僅安踏。關於安踏故事,“經營者大學堂”已有很多文章做過專門介紹,感興趣的自己找來一讀)。

今天,貌似有很多品牌(尤其是一些潮牌)的日子過得不錯,顯然它們還在渠道發展的蜜月期。如果它們能堅守自己的定位邏輯,在自己的商業“閉環”中發展,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像日本或歐洲,類似的潮牌舉不勝舉。

規模,是持續發展的第一道緊箍咒。無論何種定位,都繞不開這道坎。

回到問題本身。

為什麼要進行庫存資產減值呢?

顯然,是庫存太多了。

這個庫存太多,我覺得,不僅在報表上多,在心裡上更多。

庫存為什麼會多?

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的確做“多”了;另一個是做“錯”了

前者是指產品做“多”了賣不掉而成為庫存,做“多”了的原因有很多;後者是指產品不適銷,導致賣不掉而成為庫存,做“錯”的原因也有很多。

總之,現在的現狀是庫存實實在在的多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