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许多多的王朝,却很少有王朝像南吴样,从建国伊始起,国家的大权便掌握在了权臣手中而非皇帝。

那有人肯定要说了,东晋、东魏不也是这样的吗?可是,我们要知道,东晋和东魏严格意义上是延续了西晋、北魏的国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草创王朝。而南吴却恰恰是这样一个奇葩,如果非要比的话,北周倒是莫名地和南吴接近,但北周运气要好得多,非但因为宇文邕这个不世出的帝王摆脱了权臣把控王朝的局面,还一举统一了北方。单这业绩额,注定了其名气比南吴要大很多。而南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很多人都会将原因归结于杨行密的早逝和继承人杨渥的肆意妄为。可我认为,南吴有此命运杨渥是主因,当然,也与杨行密去世前埋下的一些隐患密不可分。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杨行密去世

那么,作为江淮霸主的杨行密,他又有哪些过失遗留给了子孙后代呢?让我们接着之前的讲述,看看杨行密晚年的所得所失。从乾宁二年(895)至唐天祐二年(905),这十年间是杨行密成为江淮霸主后进行二次扩张的十年,也是本文主角徐知诰默默成长的十年,更是杨行密本人生命倒计时的十年。但是,与之前相比,杨行密却在这十年中开疆拓土缓慢,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唐光化元年(898)三月,杨行密发起昆山战役(事情起因是钱镠这个二五仔背叛董昌,且一定要赶尽杀绝,杨行密出于义气,接受了董昌的求援),

经过一番鏖战,苏州沦陷于浙江军不说,就连将军秦裴都被钱镠俘获了。接下来的两年间,在与吴越毗邻的婺州、衢州,杨行密也是频频失利。不过好在唐天复元年(901)八月开始的杭州战役中,随着大将李神福的登场,战局开始倒向杨行密这边,钱镠手下第一名将顾全武被俘获。失去了顾全武的钱镠直接成了个乌龟,缩在杭州城里不敢出来了但此刻李神福由于长期作战导致后勤吃紧,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杭州城这一到嘴的肥肉。在与钱镠交战的岁月中,这是江淮集团第一次有机会灭掉钱镠,但绝非最后一次。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钱镠

到了天复二年(902)三月,唐廷封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晋爵吴王,这一刻,杨行密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吴王”一称。当然,这一切都和杨行密在这些年对朱温的战役中持续获胜密不可分。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月后,杨行密便和钱镠进行了一次换俘仪式,用顾全武换取了在昆山战役中被俘的秦裴。

那么说了这么多前情背景,现在就该引出我们的重点了,南吴王朝主弱臣强的根源—集团内部山头林立。有人或许不以为然,觉得如果后来不是因为张颢、徐温的联手以及杨渥的不成器,南吴不会是那么个走向。但或许很多人都忘记了一点,历史的走向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变,而是由人民大众去推动的。而在封建社会,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由那许许多多大小统治阶级去推动的,而推动南吴走向的恰恰是其体制内部的一批军阀!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徐温

张颢、徐温得以夺权凭的是什么?凭的不是他们的资历,有比他们资历更深的,凭的恰恰就是兵权。而就算没有他们,也会有王浩、李浩、周浩去主导那一场政变。我们很明显地可以从北方的五代交替中看出军政府的命运,短短五十年间,北方换了五个王朝,甚至还让契丹人杀进来做了一回中原皇帝。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没再出现过这一幕了,为何?因为与五代有本质的区别,赵匡胤解决了五代军阀林立的怪现象。

当然,又有人要说了,不是说历史走向不是依靠个人意志为转变的吗,怎么这边赵匡胤一出“杯酒释兵权”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早在赵匡胤之前一二十年,后汉刘承祐也做过解除手下兵权的事情,只不过做法稍微有些过激。那为何同样是解兵权,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这恰恰说明,推动历史进程的这股力量已经变了,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而不是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时代。当然,如果要刨根问底阐述这一事件的本质,我们就得零零碎碎把汉周宋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讲清楚,而本文重点并不在这,所以我们还是把目光掉回到南边来吧。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军阀林立

江淮集团内部的山头林立终于在杨行密晚年来了一场总爆发,主导这场历史大戏的人是两个一田頵和安仁义。

田頵和安仁义为何要反?这或许是受到了毗邻地区钱镠手下武勇都叛乱的影响,当然,本质的问题还是我之前说的。也许是基本盘更小一些吧,所以相同的矛盾在钱镠那边总是来得比杨行密这边更早一些,武勇都叛变归根结底也是内部军事山头作祟。

在杨行密受封吴王的同一年,钱镠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越王,但还没让钱高兴多久,底下武勇都就在徐绾的带领下造反了。武勇都是由当初收编孙儒残兵组成的,所以其和钱镠手下跟着打天下的部队都不默契,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支山头势力。而钱镠非但不想着消化这支部队,还来了一招“北人治北”的政策,让孙儒降将去管这支降兵,那要不出事还真对不起钱镠这番苦心了,所以徐绾反了。由于徐绾的驻地紧邻杭州城,所以徐绾一造反便对钱镠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钱镠坚守杭州内城,但不久之后徐绾便开始和驻扎在宣州的杨行密部下田頵联系,要求合击杭州城。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毁灭性的打击

田頵自然也是欣然接受,带着部队便给徐绾助拳了。无奈之下的钱镠只得放下身段,跪求昔日老对手杨行密,甚至还请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用六子传璙来迎娶杨行密的女儿。没想到这一招还真成了,杨行密欣然答应,并立下令田頵退兵。就这样,田頵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了退兵的决议,显而易见的是,杨行密和田頵之间已然生隙。杨行密厌恶田頵的擅自行动,不满杨行密的坐失良机。毕竟,这算是江淮集团第二次有机会灭亡钱关于杨行密为何愿意与钱镠讲和结亲,原因大致有三条:

第一条是说此刻的杨行密身陷淮北、湖北两大战场,实在没有太多精力去开辟一个浙江战场。

第二条则是说此刻杨行密已然开始猜忌田頵了,他怕田頵一旦夺了杭州后,顺势会攻略苏州,到时候占据了宣、杭、苏三州的田頵未必就会比钱更靠谱。

第三条是说杨行密觉得此次田頵参与钱镠叛军的行动赢面不大,只会折将。

对于这三条,我觉得各有道理,又都各有问题。首先第一条的问题是,杨行密无论是在湖北或是淮北的扩张,都是需要和中原大佬朱温进行摩擦,而与朱温的对决绝非一时能胜。所以假如说徐绾之乱是个灭亡钱镠的契机,那他没有捡芝麻丢西瓜的可能性。第二条的问题是,杨行密也许此时有些猜忌田頵但是猜忌田頵和打钱镠这是两件事,干嘛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放心田頵,完全可以另外派将领接替田頵夺下杭州城啊?第三条的问题则是,此时双方已经交上火了,而田頵方面也没出现太大的损耗,怎么就会看出赢面不大?何况如果真不放心田頵,何不借此机会驱虎吞狼,让钱镠和田頵在对耗中两败俱呢?那么,杨行密究竟缘何又再一次错过了这次攻灭钱镠的大好机会呢?或许这已经是一个千古谜团了吧。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杨行密

田頵虽然撤了兵,但令杨行密感到愤懑的是,他顺带还收编了徐绾的叛军,一起撤回了杭州,与此同时,他还很不上路地扣下了钱镠的第七子钱传作人质。这个时候,田頵的罔顾上级已经让杨行密忍耐的底线被压缩到边缘了。

当然,杨行密不知道此刻田頵心里比他更火,到嘴的浙北江山没了,还被杨行密威胁着要滚出宣州,这要换成别人,怎么能忍?不臣之心显露的田頵开始派人接洽中原的朱温,而派的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杜荀鹤,也许很多人会一摸脑袋说不认识。但如果我要是说出杜荀鹤的父亲,你们保管会恍然大悟,他父亲便是晚唐时期名噪一时的“小李杜”中的杜牧。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晚唐时期名噪一时的“小李杜”中的杜牧

“杜郎俊赏”,风流成性的艳名可是比杜牧旷远的诗才之名更令后人津津乐道,而杜荀鹤恰恰是杜牧风流之下的作品,用法国人的浪漫描述便是“爱情之子”(私生子)。晚唐诗人是无法像中唐、盛唐时期那么量产和高产的,所以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罗隐、韦庄等几人可谓是撑起了唐末诗坛的台柱子了。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是,虽然五代十国武人当道,帝王文化水平不高,但这几个诗坛台柱子却在政界混得风生水起,比如罗隐、皮日休服务于吴越,韦庄服务于前蜀,而这边杜荀鹤恰恰就在田頵手下当差。

唐天复三年(903)八月,杜荀鹤便带着田頵的嘱托,北上去和朱温接洽,商议归附事宜。同时,又去联络此刻在润州的安仁义、寿州的杨行密妻弟朱延寿,邀其一同出兵,与杨行密划长江而治。但是田頵这家伙做事确实不够精细,竟然让杨行密察觉了。此时的杨行密军队主力由李神福率领,正在湖北攻打鄂州(湖北武汉)刺史杜洪,杜洪作为归附朱温的走狗,此前一直频繁挑衅杨行密的西疆地区。杨行密在得知田頵要反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李神福,邀其放弃在湖北的开疆,转道东南,消灭宣州的田頵。而与此同时,田頵那边刚派杜荀鹤北上接洽朱温,这边安仁义就扯旗造反了,他就近派兵攻打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原本还想给安仁义来个伏击,哪知道安仁义却并不上他的套,围而不攻。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朱温

不过,很快杨行密也行动了,他派部下王茂章、李德诚、米志诚部会攻润州,安仁义只得回城防守。田頵、安仁义虽然一时间无法攻取,但眼前的朱延寿或可不兴刀兵便能擒拿,于是杨行密便诓骗自己的朱夫人要将内政托付于朱延寿,邀其来扬州接管。结果朱延寿果然上套,而一到扬州,就在面见杨行密的时候被杨行密亲手击杀,寿州由此不战而定。

朱延寿的被杀,迫使田頵立刻采取了行动。唐天复三年(903)九月,田頵发兵北上,攻下升州(今江苏南京,原本南京镇江等地同属于润州,杨行密占据苏南后实行了“润升分离”),生擒李神福家小。田頵原以为有人质在手,李神福便会有所忌惮,哪知道他打错算盘了。

南吴的命运杨渥是主因,但与杨行密埋下的隐患息息相关

朱延寿

作为当初杨行密起家就追随的老将,李神福只告诉了田頵一句话:“王手创江东,神福委身于王,自当效死以全臣节,纵九族夷灭,亦不敢有违臣节今日唯一死,以报杨王厚恩。”在与李神福的交战中,田頵连番失利,不久,杨行密又派部下台濛、王章率部支援李神福。一个李神福就足以田頵疲于应付了,更何况此时杨行额是开了“全明星阵容”围攻自己,田頵在久战失利的情况下想北上投靠朱却在乱军之中被杀。

田頵被杀后,江淮军兵分三路,李神福继续前去湖北激战鄂州的杜洪,王茂章领了兵马照旧围困润州安仁义,而台濛则代替田頵驻守宣州。安仁义孤立无援,不久也在围困中走向了末路,田頵之乱至此终于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