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1

漢昭帝元平元年,即公元前74年,漢將李陵在匈奴病逝。結束了他,屈辱、悲憤的一生……

這讓我想起幼年,趴在收音機旁聽評書《三國演義》時的一幕,當說書人抑揚頓挫地講到周瑜臨終前的情景:周都督一口鮮血,滑落數滴英雄淚,悲呼:既生瑜,何生亮?

溘然長逝……這裡面可是懷揣了周瑜多少激憤,和多少不甘?聽得我當時的小心思,竟對神一樣存在的孔明心生無限怨念。

那麼,漢將李陵,曾經懷抱青雲之志,卻作了叛國的降將。他客居匈奴二十餘年,臨終時,又是懷著怎樣複雜悲涼的心情?如何把人生沉重而屈辱的悲憤,吞嚥著無聲地放下?

關於李陵,歷史並沒有因循常理,蓋棺定論。在喧囂塵起的爭論中,批判指責、同情理解、嘆息抱憾之聲從未停息。

但,這讓我想起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李陵,是將軍,也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2

追溯李陵一生的經歷,最官方的文字便是《漢書李陵傳》。開篇,班固便用極其客觀的筆調,交代了李陵的品行才德及早期經歷,聊聊數語,褒揚之意已寓其中。

傳記詳述了天汗二年,漢武帝命李陵率五千步兵,從遮障虜出兵。陵軍轉戰千里,數次激戰、殺敵數萬。抵達浚稽山時,得到告密的且鞮侯單于整頓騎兵發起猛攻,韓延年戰死李陵敗降。

文字間,班固對李陵以寡血戰的氣概、對戰事的慘烈詳細記述,令人唏噓。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李陵的悲劇呢?時也?命也?細數事件經過,幾個關鍵人物——武帝,老將路博德,因杅將軍公孫敖,以及投降洩密的的軍官管敢,他們共同把李陵的命運推向了悲劇的漩渦。

天汗二年,二師將軍李廣利兵出酒泉郡進攻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賢王,羞於為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庸才李廣利運送輜重的李陵,答應了武帝苛刻的出師條件,僅率五千步兵深入大漠深處;匈奴諸多騎兵屢戰不利慾撤軍之際,懷私怨投降洩密的軍官管敢,交代了漢軍無後援、無箭矢的處境,把漢軍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老將路博德作為李陵的後援未能及時救援,致使血戰數日後,陵軍卻在距漢界僅百里之地被圍殲。

後公孫敖受武帝之命欲接回李陵,但在未了解詳情的情況下,便告訴武帝李陵已經效忠匈奴幫其練兵以御漢軍。武帝大怒,李陵全族遭誅殺。此舉,徹底斬斷了李陵歸漢的念想。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3

性格即是命運。李陵,身為飛將軍李廣嫡孫,善騎射、才德盛名,他,該是自負而倔強的。

自高祖劉邦,匈奴騎兵的優勢戰鬥力一直令漢初三代保持克制隱忍狀態。縱觀歷史,周邊蠻夷狄戎的騎兵也一直令中原統治者無可奈何,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正是扭轉步兵劣勢的強軍關鍵,足見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威力。

倔強還是自負?李陵,帥五千步兵深入大漠腹地,在遠離中原的千里之外,與十萬匈奴騎兵展開了持久的生死鏖戰。孤軍殘兵、轉戰千里,途窮箭盡、白刃格鬥。到達浚稽山,幾場血戰後,夜晚時分李陵持刀孤身赴匈奴軍營取單于頭顱,傳記裡沒有關於他單身刺殺單于的詳細記載。

悵然而歸,他悲嘆必死,班固記述了李陵和將士們的一次對話:將軍威震匈奴,但天不遂願。以後再找機會返回吧,趙破奴被俘逃回仍能獲赦免,何況將軍這樣的英雄?李陵:勿復多言,我不能以身殉國,還算什麼英雄?

復仰天長嘆:若有幾十支箭我們便可脫身!那個夜晚,寒風呼嘯,鼓聲嗚咽,他讓軍士們四散逃命,而後與韓延年飛身上馬,這便是最後的死戰……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4

投降匈奴後的李陵受到單于的厚待,但他是痛苦的。《昭明文選》收錄了《答蘇武書》以及二人互答的五言古體詩,李陵的苦楚無奈和二人的深厚情誼皆流於詩間,蘇武是李陵在塞北唯一的慰藉。

李陵在《答蘇武書》裡真切地向他流露出塞外生活椎心泣血的傷痛。亨庭頓在《文化的衝突》一書中說到,文明的差異才是最大的隔閡。

是的,叛國罪名、族人遭誅殺的巨大傷痛,以及飲食居俗、語言文化的反差如塞外的風沙,時刻抽打吞噬著他。這些,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裡有相同的悲訴!蘇武書言“窮目極望,不見所識,側耳遠聽,不聞人聲”道出了北海牧羊的孤獨,同與李陵“舉目言笑,誰與為歡?……晨坐聽之,不覺淚下……每一念至,忽然忘生”的寂寞孤獨。

然而南歸後的蘇武相距萬里、人絕路殊,李陵殷殷期盼的“復惠德音”再也沒有出現。而一封《報李陵書》,儼然就是嵇康寫給山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唯一的摯友,也因為國事而永遠離去。生為別世人,死為異域鬼。南望長安,他若遭棄的弊履。絃斷有誰聽?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5

執筆之際,適逢城市的倒春寒。夜半時分,冷風萬馬齊喑,在屋外肆虐咆哮。聽著遠遠近近的風聲,看著窗外不斷搖晃的夜,我很想走進千年前那個孤獨痛苦的人的內心世界。更深夜闌、山高水遠,邊聲四起、隴水嗚咽。有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塞外的風沙聲與他相伴?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此刻,我聽到的長安的風聲,千年前,可是他夢縈魂牽的期盼?

在無數個寂寂的夜晚,胡笳聲起、牧馬悲鳴,江關渺遠......多情只有中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李陵的孤寂和痛苦,說與何人聽?

這讓我想到了東漢末年的蔡文姬。她流落塞外,十二年為胡人妻,胡風浩浩,鼙鼓宣宣。亡家失身、氈裘為裳、羯羶為味,她無日無夜不思故鄉!日暮風悲、邊聲四起,不知愁心說向誰!一首《胡笳十八拍》,感人肺腑、傳唱千古。蔡女的屈辱與痛苦悲傷在字裡行間汩汩流淌,她的遭際和感受,與李陵有太多共鳴。

一篇《胡笳十八拍》,千年來讓多少人看得心如綿綿秋雨天。但,李陵,沒能看到。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6

誓殺匈奴不顧身,五千貂裘喪胡塵。將軍李陵未能如霍去病那般封狼居胥,獲得古代武將最高的殊榮。相反,位於山西懷仁縣境內的李陵碑,卻成了李陵居功輕敵失敗的歷史見證。

當年,北宋抗遼名將楊業在金沙灘被遼軍俘獲絕食而死的結局,也被戲曲家改為碰死李陵碑的悲壯結果。無異,李陵是被作為歷史的反面教材,來成就楊業誓死不屈的光輝形象的。李陵若地下有知,更添一份羞恨和傷愁。李陵投降匈奴是被迫的,是權宜之計。這點,他在答蘇武書裡是提及到的,投降是為了保身以效仿春秋魯國的曹沫,來日洗刷國仇身恨。

這點司馬遷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當群臣“順從君意”指責李陵投降叛國時,只有司馬遷挺身據理力爭。在他那篇極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千古名篇——《報任安書》裡,他對此有著是非分明的判斷和清楚的敘述,並對李陵報以極大的理解和同情。

武帝劉徹,這位晚年發佈了《輪臺罪己詔》以深刻反省的悍主,在李陵降後一年也幡然悔悟,派公孫敖欲接回李陵。只是,歷史有時候像東方朔一般,善開玩笑:此“李將軍”非彼“李將軍”,公孫敖的誤報,導致武帝誅殺了李陵全族。

隴西李氏從此遭人詬病不齒和滅頂之災。李陵的悲憤無處可訴,報國的願望徹底破滅,他與長安故國,徹底決裂。這種決絕,卻飽含著悲憤、屈辱與不甘。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7

昭帝繼位後,昔日與李陵交好的大將軍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派李陵同鄉任立政招李陵回漢。李陵婉拒“只怕再次受辱!”回漢,多年的傷口將會再次被撕裂。

北宋時期,楊四郎金沙江大戰被遼軍俘獲作了蕭太后女兒鐵鏡公主的駙馬,在療都終日抑鬱。戲曲和野史中,有四郎過關探母的情節。他後來協助楊六郎大破遼軍的天門陣並回到了汴京,但最後還是抑鬱而終。

畢竟,身為名將之後,縱使將功補過,但投降遼軍終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汙點。這點,李陵應該深刻理解!所以,他選擇了留在大漠。青史何書?自於後人說短長.......

當年的天才名將就這樣,在黃沙蔓草間無端終老!如同三國的徐庶,他的將才已經隨同死掉的心,被深深地掩埋在大漠深處。即便匈奴上下對他禮遇有加,但,他也只是在痛苦和絕望中,閒散度日,以了殘生。

南朝蕭統《昭明文選》收錄的蘇李五言詩,讓後人看到了一代名將光環遮掩下的文學才華,兩人的互答中更顯深厚的友誼和真摯的情感。文學史認定李蘇和唱之作,是五言詩成熟的標誌之一。鍾嶸的《詩品》評李陵詩為上品:“其源出於《楚辭》。

文多悽愴,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諧,聲頹身喪。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並認為班婕妤、王粲、曹丕等詩人的作品都受到李陵的深刻影響。

同時,杜甫說:“李陵蘇武是吾師”、駱賓王稱讚陵詩:“李都尉鴛鴦之辭,纏綿巧妙。”秦觀說:“蘇武、李陵之詩長於高妙。”蘇軾認為:“蘇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悲情將軍李陵:泣血千年的詠唱

08

由此,可見李陵詩歌的藝術性和深遠影響,這讓我想起雪小禪在散文《瘦金體》中說的一段話:“總覺得喜歡文字和繪畫書法的男子和女子,會徒增一種莫名的傷感。這於他的審美會增添趣味的提升,於人生而言並無多少益處。因為那樣心靈會過早進入陡峭地帶。雖則人生會因此厚了,它們帶來的荒涼和皺摺也一樣多。”

是也!在困守大漠的日子裡,這種藝術的感知力更讓他的內心悽風苦雨,雷電交加。蘇武傳中記載,蘇武回漢前李陵為其餞行,此後,生離便是死別……宴席上李陵淚訴衷腸、邊舞邊歌:跋涉萬里兮,遠渡流沙,為國效死兮,搏擊胡虜。路已窮盡兮,箭矢全無,將士用命兮,頹勢難遏。老母已不在人世!雖欲報恩兮,痴心何顧!”歌罷,李陵淚如泉湧。他泣血千年、反覆詠唱……

歷史其實都是雲煙!最後,用唐代韋莊的《臺城》作結吧: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