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究竟是依靠國力躺贏,還是有真本事

首先,筆者覺得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很多人的一個錯誤,即,戰爭是什麼?

戰爭講究的就是一個變數,而很多人卻偏偏喜歡張口閉口計算數據,他們以為打仗就是打遊戲,只進行單純的紙面對比,我武器比你先進,我制度比你優越,我士兵比你強壯,然後我隨便派個將軍就可以勝了,那麼請問大家,這現實嗎?

漢匈戰爭將近三百年裡,打的最為蕩氣迴腸的依然是衛霍,而不是其他人,請問為什麼?

難道是大漢朝是越來越衰弱了嗎?

而眾所周知,大漢帝國最為巔峰的時期是在漢宣帝時期,然而,漢帝國真正對外戰爭打的最漂亮的依然是在漢武帝時期,那麼請問為什麼?

就譬如李陵的那場戰爭。

的確,李陵以數千步卒硬抗匈奴數萬鐵騎,厲害,看起來是要上天啊,所以也難怪很多人快把李陵誇成了大漢第一名將了,然而,事實上呢?

那場戰役李陵是打的不錯,但是請問,那是李陵的功績嗎?

而假如李陵真有那麼大能力,那麼他就不會是一個小小的都尉了,而是早已封侯拜將的一世英雄了。

為何,因為從某種意義上,漢武帝其實一開始是把李陵當做霍去病來培養的,如其對於李陵第一次參戰時用李陵的方式:

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漢書·李廣蘇建傳》

很多人覺得漢武帝不重視李家,可事實上在這裡,就是傻子都能看出來漢武帝這麼做的意圖何在。

筆者相信,很多人應該很清楚當年霍去病是如何的戰績,以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斬首兩千,而後完勝歸來,可李陵呢?

而這裡漢武帝便是明確要求李陵率領八百騎深入匈奴腹地查看地形,的確,客觀上李陵還算不錯,然而,三個字“不見虜”,便能看出漢武帝對於李陵的失望。

正如《漢書》之中在記錄李陵一開始時說的話:

陵字少卿,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

李陵從小就侍從在漢武帝身邊,可以說是漢武帝一手培養起來的,這和當年的霍去病幾乎是一個路子,而且還是人人誇讚的少年英雄,可結果呢?

是驢子是馬拉出去溜溜就知道了,然而很顯然,李陵讓漢武帝失望了,至少李陵是遠遠無法和當年的霍去病媲美的。

假如,筆者說假如,李陵當時率八百人出去時即使沒有取得像霍去病那麼大的戰果,但如果也能稍微有點戰績的話,以武帝的性格,即使不封侯,拜將也是必然的了,而從此李陵的前途必將不可限量,可李陵的實際表現呢?不能說差,但是,真的是人比人差很遠。

但,即使如此,漢武帝也並未真正放棄李陵:

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漢書·李廣蘇建傳》

而在這裡,李陵被漢武帝拜為騎都尉,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注意這五千人是什麼性質,在這裡,史書專門用了“勇敢”二字來標識這支軍隊的特殊性。

當然,這裡還不太明顯,而如李陵自己對武帝說的話:

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漢書·李廣蘇建傳》

如此,大家就應該明白這是一支什麼軍隊了,而這樣的軍隊,大漢帝國又能有多少呢?就目前所知,整個大漢帝國就只有這麼一支,而很顯然這是漢武帝專門為應對匈奴而建立的一支極其精銳的特殊兵種,但因為漢武帝信任李陵,所以才由李陵執掌,畢竟李陵再不好也是漢武帝一手培養起來的。

同時,還有一個佐證可以證明這支軍隊的特殊性,也就是在那場戰爭中的表現:

一日五十萬矢皆盡。《漢書·李廣蘇建傳》

如此筆者就想問一下,這樣高數量的弓箭儲藏,能是一支普通漢軍可以擁有的了嗎?

說白了,李陵之所以敢於向漢武帝請戰,而漢武帝敢於同意李陵出征,也就是仗著這支軍隊的特殊性和異常強大性。

可是,結果呢?

李陵最大的缺陷就在於,他無法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從全局上思考整個戰局,並準確的找出制勝的方法,而只是一味的學習其父輩那般,只憑一身武勇,便認為可以橫行天下。

而李陵這裡的看法,就和現今很多人對戰爭的認識一樣,單純的以一些紙面數據來判別勝負,而李陵在這裡就自恃麾下部卒悍勇,且弓弩儲備豐富,所以便是他敢於帶領部卒橫行草原的依靠。

可是結果是如何呢?

李陵的自以為是,讓漢武帝一度覺得李陵可以成功,所以便答應了李陵這次的請戰活動,如此造成的一個結局就是,讓匈奴人抓住了一個空檔,從而全殲了漢庭這支由李陵控制的最為精銳的五千步卒。

而匈奴全殲李陵的這場戰役,私以為特別類似近代史上的孟良崮戰役。

平心而論,敵七十四師也確實是給我軍造成了巨大傷害,而且是遠比其他國民黨軍造成的傷害大,但是我們都知道孟良崮戰役的意義,那就是一舉全殲了國民黨軍精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從而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

而在這裡,匈奴人耗費那麼大的力氣是為了什麼?是他們蠢嗎?

所以,李陵的那場戰役,其實就是失敗了,而絕對不是很多人所謂的大勝,所謂的以少勝多的悲壯之戰。

從始至終,那都是一場由李陵的軍事冒險而導致的影響極大的慘敗,試問,大漢帝國花費那麼的力氣組建的精銳軍隊就讓李陵給這麼糟踐了,還不是慘敗嗎?而同時造成的惡果就是,這支軍隊的最高長官還叛變投降了敵人。

如此,再回到題目,試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武將是靠國力躺贏,還是靠個人能力的?

很顯然,由李陵的事件我們就知道,單純的依仗國力而忽視對於優秀軍事將領的培養,只會造成如李陵那般的慘敗,從而給國家造成更大的傷害。

同時,大家還需要明白一點,霍去病、衛青這樣的名將,他們的崛起本身就是奇蹟,也都是憑著戰功一步步起來的,而絕對不是說仗著有著雄厚的國力,就能肆意妄為。

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究竟是依靠國力躺贏,還是有真本事

霍去病

霍去病以八百騎遠離主力大軍數百里,孤軍奮戰,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如此之戰績,華夏曆史上都沒有第二例,如此你能說這是必然的事件嗎?

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究竟是依靠國力躺贏,還是有真本事

衛青

而衛青,作為一個馬奴出身,因為偶然的機會才被漢武帝重用,但是其自領軍開始,無敗績,百戰百勝,如此,華夏曆史上那麼多的外戚,請問還有第二個衛青嗎?

的確,因為唯物主義的緣故,導致很多人過於強調客觀環境,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也不是真正的唯物史觀。

強調客觀環境沒錯,但以此來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那就是扯淡了,不然,那還打什麼仗,乾脆坐下來算數據,誰強誰弱一目瞭然。

而什麼叫戰爭?

兵者,詭道也,能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方為神。

什麼叫戰爭,戰爭從來就不是隻看強弱對比,而是看互相的運用方式。

就拿霍去病除了漠北之戰外最為耀眼的河西之戰。

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究竟是依靠國力躺贏,還是有真本事

此役,明顯就是以少對多的戰役,漢武帝集中一萬精銳騎兵於霍去病,令其出擊河套走廊方向,以從戰略上切掉匈奴右臂。

而如果是單純的紙面對比的話,當時的河套走廊方向,匈奴軍隊光是後來被霍去病擊殺帶回的首級就有八千九百六十級,如此,單純從規模上,匈奴人當時在河西的力量就是遠超霍去病的,但問題是,霍去病為何可以勝利?

上曰:“票騎將軍率戎士逾烏盭,討脩濮,涉狐奴,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攝讋者弗取,幾獲單于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醜,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師率減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這是漢武帝對於霍去病這場戰爭的評價,如上所述,霍去病行軍雖然天馬行空,但基本把握的一點就是,利用快捷的速度,集中有生力量攻擊匈奴軍薄弱之處,而後迅速退走,不給匈奴任何還擊的可能,如此才是霍去病能夠勝利的根本原因。

而這種打法,後來歷史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但是,還是那句話,敢這麼打的後代人中,可幾乎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而普通人,就算你有這些軍隊,那麼請問,你敢這麼玩嗎?

如此,試問,是國力重要還是優秀的將領重要?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是雙面的,也是互動的。

換言之,因為有優秀的將領,所以才能讓國力蒸蒸日上,而反之,若是無有優秀的將領,國力即使很巔峰也會很快衰弱。

筆者再說一位先秦時期的名將白起吧,大家都知道白起打仗靠的大秦的國力,可若是沒有白起,大秦能夠崛起的那麼快嗎?

後來我們也都知道,在大秦國力更加強勢的時期,還是那些軍隊,卻反而是被信陵君所領的五國聯軍打的只能退回函谷關,如此,大家說,是國力決定了優秀將領,還是優秀將領決定了更加強大的國力?

同樣,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看似輕鬆,可在楚國還是遭了敗仗,最後還是靠著王翦才打贏的。

總之,還是那句話,天才將領和國力是互動的,他們互相成就了對方,而絕對不是簡單的一方決定了一方。

所以,華夏曆史上最巔峰時期是漢唐,而華夏曆史上最為天才的軍事將領也大多都是出在這兩個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