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李陵,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長孫,漢武帝時期著名將領,後被迫投降匈奴,客死他鄉。

在歷代的評書演義以及各種文藝作品之中,總會把李陵刻畫成一個貪生怕死,叛國求榮的小人,與那些忠臣良將形成鮮明的對比。尤其在《楊家府演義》中,更是加入了金刀令公楊繼業被困兩狼山,撞死李陵碑的情節,從而凸顯出楊老令公寧折不彎的高尚品格,與李陵苟且偷生的卑劣行成鮮明對比。李陵投降匈奴之事雖然確鑿無疑,但李陵自身的品格,真的就如傳說中那般低劣嗎?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碰死李陵碑

出身名門,年少成名

李廣乃西漢名將,威名遠懾匈奴,素有“飛將軍”之稱。李陵作為李廣的孫子,自然很容易就受到大家的關注。而李陵絲毫沒有給祖父丟人,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善騎射、通兵法,禮賢下士,以仁義著稱

漢武帝由此認為李陵極有其祖父風範,便開始讓李陵進入軍隊歷練,意在把李陵培養成像李廣一樣獨當一面的大將。李陵也極對得起他名將之後的身份,曾率八百騎兵就敢深入匈奴腹地兩千餘里,最終安然返回

後來李陵又升任為騎都尉,統轄五千精兵,駐紮在酒泉、張掖等地,傳授當地士兵騎射之術,隨時準備抵禦匈奴的入侵。非但如此,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大舉出徵匈奴的過程中,李陵也能從中策應,展現出了一個優秀軍事統帥的基本素養。

如果李陵的一生能這樣按部就班的走下去,或許日後的李陵也能成長為李廣一樣的名將。

但老天似乎就是要讓李陵承受更多的苦難,不久之後的一次變故,不但改變了李陵整個家族的命運,更是徹底改變了李陵的一生。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漢朝伐匈奴

孤軍深入,身陷重圍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出征匈奴,準備去進攻在天山附近活動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本想任命李陵為督糧官,為李廣利大軍押送糧草。但李陵卻自高奮勇要率領五千兵馬,直搗匈奴單于的王庭。

武帝有感於李陵的英勇,就同意了李陵的請求。可李陵萬沒有想到,自己這一走,此生便再也沒有回過長安。

李陵率領五千步兵走居延出發,往北行軍三十天左右,在浚稽山安營紮寨,轉備伺機出兵進攻匈奴,從而踐行自己直搗匈奴王庭的諾言。可李陵是萬沒有想到,還沒等自己主動出擊,匈奴單于就自己找上了門來,還帶來了三萬多匈奴騎兵。

雖然敵眾我寡,但李陵毫無懼色,面對匈奴騎兵的進攻,李陵沉著應對,成功擊退了匈奴多次進攻,並擊殺了匈奴士兵數千人。單于大驚之下,直接調集左右賢王所部兵馬,共計八萬餘人圍攻李陵。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漢軍作戰

敵人來勢洶洶,李陵只能且戰且退,但始終都能對匈奴形成有效打擊,每次戰鬥都能斬首匈奴上千人。幾天下來,李陵所部沒見什麼傷亡,匈奴大軍卻損失慘重。單于惱怒之下,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不再小規模作戰,而是要大舉圍殲李陵。

結果一仗下來,

非但沒有取得什麼有效的戰果,反而又折損了兩千多兵馬。這一下單于信心盡喪,便不再針對李陵,打算撤軍了。可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李陵軍中一個名叫管敢的軍侯遭到校尉的打罵羞辱,惱怒之下便投降了匈奴,並且把李陵軍中的底細全都告訴了匈奴。

匈奴單于這才知道,李陵所部早已是強弩之末,連箭都要射光了,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只要再圍攻幾次,便可徹底絞殺。

可憐李陵堅持多日,眼看就有一線生機,就這樣被管敢這個叛徒給扼殺掉了。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漢武帝劇照

詐降匈奴,弄假成真

知道了李陵底細的單于,自然不能放過這個天賜良機,便繼續對李陵所部進行圍剿。李陵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就連兵刃都已經打沒了。剩餘三千多將士拼死抵抗,將戰車的車軸、橫木折斷,拿在手裡繼續殺敵。

又是一番苦戰之後,李陵所部被逼入了一處山谷之中,徹底寸步難行。思索良久之後,李陵決定讓部下分散突圍,能逃一個算一個,最終在邊塞回合。結果李陵與部將韓延年率領十餘騎剛一突圍,就被匈奴幾千騎兵發現,一番激戰之後,韓延年當場陣亡。

李陵長嘆一聲,說了句“我無再面目見陛下了”,便下馬投降了匈奴。李陵麾下的士兵四散潰逃,最終抵達邊塞的只有四百餘人,有幸回到了長安。漢武帝最初以為李陵一定是戰死了,還下旨安慰了李陵的家人,結果卻得到了李陵投降的消息。漢武帝勃然大怒,久久不能釋懷。朝堂上的群臣為了迎合漢武帝,也紛紛開始怪罪李陵。

一年之後,漢武帝突然醒悟到,李陵之所以會慘敗如此,與沒有援兵是分不開。貳師將軍李廣利多次出征匈奴,取得的戰果還達不到李陵一半,可見李陵是多麼難能可貴。雖然李陵現在投降了匈奴,但肯定也是被迫的。

想到這個關節,漢武帝便派公孫敖出使匈奴,準備把李陵迎接回來。結果公孫敖無功而返,並且說李陵不但投降了匈奴,還在為匈奴練兵。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李陵北望長安

聽到這個消息,武帝震怒,直接下旨誅殺了李陵族人。其後武帝又派使者到匈奴,責問李陵為何要投降匈奴。李陵苦惱的說,那人是另一個投降的將領李緒,而不是我李陵。

或許李陵最初還是想回到漢廷的,但誤會已經發生,自己的家人也已經被武帝處死。李陵一時間心灰意冷,也就不願意再返回漢朝,便徹底在匈奴穩定了下來。不但娶了單于的女兒,還受封為匈奴右校王,成了匈奴的貴族。

多年以後,漢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便派李陵昔日好友出使匈奴,想要接李陵回來。但李陵卻搖了搖頭,拒絕了朝廷的好意。李陵摸著自己匈奴的髮飾,自嘲已經是匈奴人了。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若是返回漢廷,只怕李家要再次蒙羞。好友眼見李陵如此堅決,便不再提返回漢廷之事。

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病死於匈奴地界,享年六十歲

李陵:一個忠肝義膽的叛國之賊,一個背信棄義的名將之孫

李陵蘇武畫像

結語

縱觀李陵一生,都是掙扎在國仇家恨的矛盾中無法自拔。

說他不想投降匈奴,但他的確為匈奴效力二十餘年;說他想投降匈奴,但卻終其一生都心向故國,滿腔愧疚。只能說一切都是造物弄人,陰差陽錯。

但如果因此就斷定,李陵是貪生怕死的卑劣小人,恐怕也有失公允。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慨然赴死,壯烈殉國,固然是英雄好漢,值得千年傳誦。但面對絕境之時,難道只有玉石俱焚這一條路,才算得上是英雄的選擇嗎?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關公降曹。此情此景,與李陵投降匈奴是何其相似。但千百年來,關公始終都是忠義的化身,投降曹操一事完全不能成為關公光輝形象上的汙點。為何同樣的事情到了李陵身上,就變成了難以饒恕的罪名?

如果說玉石俱焚才是好漢,那關公就不應該投降曹操,直接就慷慨赴死,成就一段千古佳話。可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關羽也選擇了苟且偷生。正史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關羽為什麼投降曹操,但左右也逃不過保全有用之身,以期未來之用。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不要白白浪費了一身才能。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投降匈奴的那一刻,李陵心中也是這樣想的。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回到漢朝,繼續繼承祖父遺志,為漢王朝拋頭顱灑熱血。只可惜李陵沒有關羽那麼幸運,有那麼一個完全信任自己的主公。

在漢武帝殺掉李陵全家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李陵與漢朝的緣分從此終結了。

《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三國志·蜀書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