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长孙,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后被迫投降匈奴,客死他乡。

在历代的评书演义以及各种文艺作品之中,总会把李陵刻画成一个贪生怕死,叛国求荣的小人,与那些忠臣良将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在《杨家府演义》中,更是加入了金刀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撞死李陵碑的情节,从而凸显出杨老令公宁折不弯的高尚品格,与李陵苟且偷生的卑劣行成鲜明对比。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虽然确凿无疑,但李陵自身的品格,真的就如传说中那般低劣吗?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碰死李陵碑

出身名门,年少成名

李广乃西汉名将,威名远慑匈奴,素有“飞将军”之称。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自然很容易就受到大家的关注。而李陵丝毫没有给祖父丢人,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善骑射、通兵法,礼贤下士,以仁义著称

汉武帝由此认为李陵极有其祖父风范,便开始让李陵进入军队历练,意在把李陵培养成像李广一样独当一面的大将。李陵也极对得起他名将之后的身份,曾率八百骑兵就敢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最终安然返回

后来李陵又升任为骑都尉,统辖五千精兵,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传授当地士兵骑射之术,随时准备抵御匈奴的入侵。非但如此,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大举出征匈奴的过程中,李陵也能从中策应,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军事统帅的基本素养。

如果李陵的一生能这样按部就班的走下去,或许日后的李陵也能成长为李广一样的名将。

但老天似乎就是要让李陵承受更多的苦难,不久之后的一次变故,不但改变了李陵整个家族的命运,更是彻底改变了李陵的一生。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汉朝伐匈奴

孤军深入,身陷重围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大军出征匈奴,准备去进攻在天山附近活动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本想任命李陵为督粮官,为李广利大军押送粮草。但李陵却自高奋勇要率领五千兵马,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

武帝有感于李陵的英勇,就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可李陵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走,此生便再也没有回过长安。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走居延出发,往北行军三十天左右,在浚稽山安营扎寨,转备伺机出兵进攻匈奴,从而践行自己直捣匈奴王庭的诺言。可李陵是万没有想到,还没等自己主动出击,匈奴单于就自己找上了门来,还带来了三万多匈奴骑兵。

虽然敌众我寡,但李陵毫无惧色,面对匈奴骑兵的进攻,李陵沉着应对,成功击退了匈奴多次进攻,并击杀了匈奴士兵数千人。单于大惊之下,直接调集左右贤王所部兵马,共计八万余人围攻李陵。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汉军作战

敌人来势汹汹,李陵只能且战且退,但始终都能对匈奴形成有效打击,每次战斗都能斩首匈奴上千人。几天下来,李陵所部没见什么伤亡,匈奴大军却损失惨重。单于恼怒之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不再小规模作战,而是要大举围歼李陵。

结果一仗下来,

非但没有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反而又折损了两千多兵马。这一下单于信心尽丧,便不再针对李陵,打算撤军了。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陵军中一个名叫管敢的军侯遭到校尉的打骂羞辱,恼怒之下便投降了匈奴,并且把李陵军中的底细全都告诉了匈奴。

匈奴单于这才知道,李陵所部早已是强弩之末,连箭都要射光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要再围攻几次,便可彻底绞杀。

可怜李陵坚持多日,眼看就有一线生机,就这样被管敢这个叛徒给扼杀掉了。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汉武帝剧照

诈降匈奴,弄假成真

知道了李陵底细的单于,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便继续对李陵所部进行围剿。李陵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就连兵刃都已经打没了。剩余三千多将士拼死抵抗,将战车的车轴、横木折断,拿在手里继续杀敌。

又是一番苦战之后,李陵所部被逼入了一处山谷之中,彻底寸步难行。思索良久之后,李陵决定让部下分散突围,能逃一个算一个,最终在边塞回合。结果李陵与部将韩延年率领十余骑刚一突围,就被匈奴几千骑兵发现,一番激战之后,韩延年当场阵亡。

李陵长叹一声,说了句“我无再面目见陛下了”,便下马投降了匈奴。李陵麾下的士兵四散溃逃,最终抵达边塞的只有四百余人,有幸回到了长安。汉武帝最初以为李陵一定是战死了,还下旨安慰了李陵的家人,结果却得到了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勃然大怒,久久不能释怀。朝堂上的群臣为了迎合汉武帝,也纷纷开始怪罪李陵。

一年之后,汉武帝突然醒悟到,李陵之所以会惨败如此,与没有援兵是分不开。贰师将军李广利多次出征匈奴,取得的战果还达不到李陵一半,可见李陵是多么难能可贵。虽然李陵现在投降了匈奴,但肯定也是被迫的。

想到这个关节,汉武帝便派公孙敖出使匈奴,准备把李陵迎接回来。结果公孙敖无功而返,并且说李陵不但投降了匈奴,还在为匈奴练兵。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李陵北望长安

听到这个消息,武帝震怒,直接下旨诛杀了李陵族人。其后武帝又派使者到匈奴,责问李陵为何要投降匈奴。李陵苦恼的说,那人是另一个投降的将领李绪,而不是我李陵。

或许李陵最初还是想回到汉廷的,但误会已经发生,自己的家人也已经被武帝处死。李陵一时间心灰意冷,也就不愿意再返回汉朝,便彻底在匈奴稳定了下来。不但娶了单于的女儿,还受封为匈奴右校王,成了匈奴的贵族。

多年以后,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便派李陵昔日好友出使匈奴,想要接李陵回来。但李陵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朝廷的好意。李陵摸着自己匈奴的发饰,自嘲已经是匈奴人了。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若是返回汉廷,只怕李家要再次蒙羞。好友眼见李陵如此坚决,便不再提返回汉廷之事。

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病死于匈奴地界,享年六十岁

李陵:一个忠肝义胆的叛国之贼,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将之孙

李陵苏武画像

结语

纵观李陵一生,都是挣扎在国仇家恨的矛盾中无法自拔。

说他不想投降匈奴,但他的确为匈奴效力二十余年;说他想投降匈奴,但却终其一生都心向故国,满腔愧疚。只能说一切都是造物弄人,阴差阳错。

但如果因此就断定,李陵是贪生怕死的卑劣小人,恐怕也有失公允。杨继业碰死李陵碑,慨然赴死,壮烈殉国,固然是英雄好汉,值得千年传诵。但面对绝境之时,难道只有玉石俱焚这一条路,才算得上是英雄的选择吗?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关公降曹。此情此景,与李陵投降匈奴是何其相似。但千百年来,关公始终都是忠义的化身,投降曹操一事完全不能成为关公光辉形象上的污点。为何同样的事情到了李陵身上,就变成了难以饶恕的罪名?

如果说玉石俱焚才是好汉,那关公就不应该投降曹操,直接就慷慨赴死,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可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关羽也选择了苟且偷生。正史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关羽为什么投降曹操,但左右也逃不过保全有用之身,以期未来之用。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不要白白浪费了一身才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投降匈奴的那一刻,李陵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回到汉朝,继续继承祖父遗志,为汉王朝抛头颅洒热血。只可惜李陵没有关羽那么幸运,有那么一个完全信任自己的主公。

在汉武帝杀掉李陵全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陵与汉朝的缘分从此终结了。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三国志·蜀书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