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期就來聊聊這一制度。

大家耳熟能詳知道六部的主官為尚書。尚書作為官職始置於秦,在秦始皇的時候,有“少府”衙門(為皇帝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四個“尚書”(高等書記),負責在殿中“發書”(拆開詔書或書信以及發送書信等)。

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這四個尚書設置了一個宦官擔任的小長官,稱之為“中書謁者令”,但他們五個人的任務仍舊是給皇帝跑腿辦事。

隨著事務日漸繁多,中書謁者令和尚書的地位日益顯得重要,甚至到了武帝晚年,不得不讓親信大臣霍光(大名鼎鼎的霍去病的異母弟),以“大司馬大將軍”名義,來“錄尚書事”。從此,直至東漢末年,誰兼著“錄尚書事”的職務,誰便是事實上的宰相,而所謂丞相或司徒,如若沒有在官銜上加上這四個字,便只是虛職。

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歷史上董卓曾不屑於在官職後加上這四個字,但他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後也未能免俗,他是“鎮東將軍,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東漢從光武帝時,便設立了尚書令這一職位(只是個事務官,比不上“錄尚書事”),在地位上高過了原來的中書謁者令,也不再由宦官擔任。尚名令下面,有一個僕射,六個尚書,三十六個侍郎,十八個令史,已經是一個大型行政機關的主官了。

武帝的四個尚書,分掌四個曹(科):常侍曹(處理關於京中大官的文書)、二千石曹(處理關於地方大官的文書)、民曹(處理關於小官與老一百姓的文書)、客曹(處理關於外國人的事)。

光武帝以後的六個尚書,分掌六個曹:把常侍曹改為"吏部曹",主管選舉與祠祀;讓二千石曹主管辭訟;讓民曹主管公共工程;客曹仍舊;增設“三公曹”,主管考績;增設“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盜賊”。

曹丕篡漢以後,增加一個僕射,減六曹為五曹:吏部曹、左民曹(公共工程)、客曹、五兵曹、度支曹。司馬炎篡魏以後,把左民曹與五兵曹取消,改設三公、駕部、屯田,三個曹,於是又有了六個曹。魏晉兩朝的尚書令及其屬員,自成一省(尚書省)。省字的原意是“廂房”,皇宮大殿兩旁的廂房。

與尚書省比起來,其他三個省要小得多。這三個小省,是中書省、門下省、秘書省。中書省的來源,不是漢武帝的“中書謁者令”,而是由於曹操當魏王之時用了兩個人當“秘書郎”。

這兩個人,劉放孫資,在曹丕當了皇帝以後被升官為所謂“中書監”與“中書令”,以便留在身邊,主管文書的事。

而具體的傳達工作,交給門下省的侍中,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等等。至於秘書省,所做卻不是文書方面的事,而是保管宮內所秘藏的書籍。

南北朝時代的南朝與北朝的中央官制,就尚書省及其他省而論和魏晉在大體上出入很少。

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隋唐也是如此。唐把尚書省的六曹擴大為六部,稱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又在左右僕射之下,新設左右丞各一人,每一丞管轄三個部,左右丞的下面、又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左右司員外郎各一人。尚書令的一職,因為唐太宗在未為皇帝之時,於唐高祖之朝擔任過,所以唐高宗在龍朔二年把它廢了。雖則唐玄宗恢復了它,卻直至唐朝結束為止,始終保持空缺。

唐朝的六部,比以前的六曹,充實得多。每部除了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以外,有若干名郎中,員外郎,主事,令史,書令史,“掌故”與或設或不設的“亭長”,計史。郎中之中,有四名各主管一個司:,六部一共有二十四個司:

吏部一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

戶部一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

禮部一禮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一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

刑部一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

工部一工部司、屯田司、虞邵司、水部司。

到了宋朝,宋太祖為了鉗制百官,鞏固皇權,於六部以外設置了不少的駢枝機關,政府機構規模龐雜,名實顛倒,事實上使得六部有如虛設。最高的官,文的稱為“平章政事”,武的叫樞密使。

“平章政事”四個字,淵源於唐朝的“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唐朝,這是“真宰相”,集尚書、中書、門下三個省的大權於一身。

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後周,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所以電視劇中狄仁傑自稱“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在宋朝,“同平章事”的不一定是尚書省的尚書令或僕射,中等官如開封尹,也可以掛上這個尾巴而變成了“真宰相”,然而並無實權。樞密使和其下的副使,參知樞密院事,也都可以掛這個銜,也照樣毫無實權。

單就六部而論,宋朝的尚書侍郎管不了各人本部的事。管事的常是加了“判某部事”四個字頭銜的或大或小的部外的官,實際上,這些“判某部事”也判不了多少事。因為,各部的職權早已被其他的機關分割了去。

例如,吏部的考選官吏與處置官吏之權,旁落於“審官院”,也上移於中書省(政事堂)及樞密院。

戶部的收支之權,旁落於所謂“三司使”(鹽鐵使、度支使、戶部使)。

兵部,由於有了樞密院,完全是一個累贅。其他三部,禮部、刑部、工部,也沒有一個是完整的。

而宋朝之北的遼朝金朝,在政治組織上比宋朝簡單。

金朝尤其好,做到了“職有定位。員有常數”。金主完顏亮把沿襲自唐遼的三省,廢掉中書門下二省,只留下一個尚書省,也把左右僕射的名稱改為左右丞相,在承相下面設專任的“平章政事”(不再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個長頭銜作為所謂真宰相的標記),在平章政事下面設左丞右丞,作為事實上的“執政”,再下面設六部尚書侍郎各一人。六部各幹各事,沒有駢枝機關加以牽制。

元世祖改稱尚書省為中書省,以“中書令”為只有太子才能兼領的“加官”,改左右丞相為右左丞相,左右丞為右左丞(不尚左而尚右)。其餘,承上面的平章政事。承下面的參知政事(簡稱“參政”)一律仍舊。

但是,由於對掌握實權的各部仍不放心,他把六部的尚書侍郎增加了。至元二十三年,規定每部有兩個尚書,兩個侍郎。至元二十八年,又規定每部尚書由二人增加為三人。這樣,每一部的裡面均形成多頭政治,大大地降低了辦事的效率;元朝六部的附屬機關也特別多。部內部外的冗官冗吏,數不勝數。元代機構的效率遠低於金。

深度瞭解三省六部制的興起變遷:一切為皇權服務的副產品

朱元璋在“吳元年”(洪武元年的前一年)以“吳王”的資格建立吳國的中央政府。在大體上沿襲元朝的規模,有相當龐大的中書省。中書省雖不設中書令,卻有左右相國(尚左)、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檢校、照磨、管勾、參議、參軍、斷事官、考功郎等等。洪武元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明,改左右相國為左右丞相,在中書省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侍郎各一人,屬官若干人。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感覺六部的工作很繁,在每部添設尚一書侍郎各一。兩年以後,又在戶部的五個科,刑工兩部每部的四個科,各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子是,戶部有了七個尚書七個侍郎;刑工兩部也各有六個尚書,六個侍郎。加上其他四部的尚書侍郎,中書省一共有了二十七個尚書,二十七個侍郎,未免太多。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左垂相胡惟庸謀反,一怒而永久廢除丞相制度。他取消中書省,裁掉省內的所有官員,只留下十名“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洪武七年設置的,原稱“直省舍人”)。六部被保留,也不得不保留。

朱元璋藉此機會,把六部的機構簡化,把六部的地位提高。每一部,從此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稱為左右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一律降為郎中。各部尚書的官階,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侍郎也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秉承皇帝,辦理各人本部的職務。

朱元璋遂成為歷史上空前的最有權力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