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01

“慎獨”一詞出自《禮記》:“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是秦漢之際的儒家著作。儒家把人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一個人的這四項都做得非常圓滿,那他一定是德才兼備、造福社會的人才。其中,“修身”是第一要務,而修身的基礎便是“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在沒有別人看見自己的時候,獨處一室也能夠做到慎重行事,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慎獨,不因沒有人監察自己而做違法亂紀之事,不因環境的寬鬆而放縱自己,也不因沒有外界的約束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當獨自一人的時候,對自己的要求一點也不鬆懈,自重自愛,始終如一。

對信士而言,慎獨是信仰的試金石。因為信士相信真主無時不刻地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在公眾場合和獨處時沒有什麼兩樣。根據經典啟示,當兩個人談話時,真主就是第三個。一個人無論在哪裡出現,真主的“知能”始終不會離開他。從這個意義上講,慎獨並非空間方面的獨處,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一種考驗。

自古以來,品德高尚之人首先是自律的,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慎獨。所以,古代的君子所追求的是心理和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於今天那些只追求外在功利的人。作為信士,我們應該是人前與人後是一樣的,表裡是如一的、始終是如一的。只有獨處時靜心追求真主的喜悅,才能完美自己的信仰,這是慎獨的高境界。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地方,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就是確信真主離自己不遠,始終與自己在一起。真主說:“如果我的僕人詢問我的情狀,你就告訴他們:我確是臨近的,確是答應祈禱者的祈禱的。當他祈禱我的時候,教他們答應我、信仰我,以便他們遵循正道。”(2:186)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道德教化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這不僅要求本人在某個固定場合公開宣講,還要求自己在獨處時保持完美的形象。《論語》中記載:子貢問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句話聽起來雖然簡單,但卻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一個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自古以來,言行如一、表裡如一,是高尚人品的準則。如果不先行其言,而誇誇其談,用自己沒有驗證過的理論來教訓、說服別人,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正如夫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誇誇其談,鮮施於實踐的人,基本上都是取於利而鮮于仁。

關於慎獨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東漢有個太尉叫楊震,他從小好學,博覽群書,是當地有名的飽學之士。他長期居住在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當時學界稱他為“關西夫子楊伯起”,州郡裡多次請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安心在家教書。直到他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當州郡長官,曾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內舉薦的孝廉,當楊震赴東萊任太守路過當地時,王密帶著黃金去見他。楊震不肯接受並責備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我知道你,所以舉你為孝廉;你卻不知道我,給我送禮,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說:“你說錯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非常羞慚。

這便是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因此事而獲得了“四知太守”的雅號。我們看今天落馬的官員,就是因為不懂“四知”的道理。當然,真正有信仰的人,時刻記得自己左右肩膀上都有天使在監視著自己,猶如自己的左右架了兩個攝像頭一般,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人生在世,每天都在做事。有些事情是有利於自己的;有些事情是有利於他人的;也有一些事情是損人利己的。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般人都不敢做壞事,而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或者認為別人發現不了的時候,就會抱著僥倖心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這便是世上所有作惡犯罪的原理。

古人講君子慎獨,還有一層意思,人可以騙過所有人,但是騙不過自己。即便是在沒有攝像監控設施的年代,照樣可以查出誰是偷雞摸狗之人。傳說古代有個人叫楊北山,他在任淄川縣令的時候,擅長運用奇特的計策去破案。有一次,一戶人家的米被盜了,官府一直抓不到人,後來楊北山下令,讓附近的幾十戶鄰居都到衙門裡問話。

這幾十戶人都跪在庭院之中,楊北山慢條斯理地看公文,也不搭理他們,過了一會兒大聲說:“我找到那個偷米的人了。”這時跪在人群中的一個人臉色突變,楊本山大喊一聲:“我找到那個偷米的人了!”那個人的神色越來越慌張,最後楊北山指著他說:“你就是偷米者!”後來,那個人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還有一次,一個行路人在大石頭旁邊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千錢被盜了。楊北山接到案子後,命人把大石頭抬到衙門,然後不斷地鞭打那塊大石頭,而且允許百姓觀看,暗中派人在旁邊監視。過了一會,就 抓到了偷錢的人。原來那個人聽說縣令要“審石頭”斷案,覺得好奇,就想來看看,但又不敢像別人那樣坦然進官府,在外面探頭探腦地窺探。

於是,楊北山就命令他交出所盜的錢。除了被他花掉的十幾文錢外,其餘的贓款全部追回來了。在這兩次斷案之中,楊北山利用的就是嫌疑人心虛的心理,所謂“做賊心虛”。並且仔細觀察他們的心理表現,才讓案情水落石出。所以,古人總結出一句名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02

因為古人講究慎獨,做事情才有持續性。因為沒有信仰後的敬畏,有些人做不到慎獨,所以內心不夠強大,很難做到守節不變、信念堅定不移、品質始終如一。而我們的信仰正好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一個人信仰真主的時候,就會相信自己時刻都是被監督的,並沒有人前和人後這一說。那些用虛偽拙劣的演技來掩蓋自己行為的做法,不只是人生最大的愚蠢,也是對信仰最大的背叛。

古語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越是隱秘的時候,越容易顯出本色;越是細微的地方,越容易顯出真情。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應該更加謹慎。“慎獨”是古人在沒有接受正確信仰之前,防止違法亂紀,作惡犯罪的一種“說教”。要知道,虛偽是一個人最無能的表演,從眼下看,他好像欺騙了別人,但從長遠來看,其實他只是欺騙了自己。

真主說:“無論你處理什麼事物,無論你誦讀古熱阿乃天經中哪一章經文,無論你們做什麼工作,當你們著手的時候,我總是見證你們的。天地間微塵重的事物,都不能逃避真主的鑑察,無論比微塵小還是比微塵大的,都記載在一本明顯的天經中。”(10:61)

信仰(伊瑪尼)就像一面鏡子,照得見別人,也照得見自己的內心。內心因有這道光亮而是明慎的。同時,內心的真實心性,也會表露於外在,無需掩飾。所以,他不會因為居於人後,而放鬆自我管理,更不會覺得處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放縱自己,胡作非為。信仰,是慎獨最根本的保證措施,也是一個人自我約束的最大力量。

有這樣一句古話:“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這句話告訴我們,一顆大樹根若扎得深,就不怕大風襲擊;樹幹若長得直,就不擔心影子偏斜。為人正直,便可以經得住風吹雨打。深層意思是,如果你不想讓別人發現你的卑鄙行徑,就不要去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一旦你做了,這件事情會存留於你的身上,總有一天會表現出來。無論你隱藏得多麼深沉,都無濟於事。

慎獨,是修身最高的境界,無論是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饌,後日豈能復啖此粥乎”,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還是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都說明了自律慎獨的重要性。

慎獨,是道德完善的體現。只有做到慎獨的人,才能始終如一,不忘初心。《淮南子》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獨,如蘭生幽谷,舟行江海,無人也始終如一。”

古人講“不欺暗室”,就是指暗中不做壞事,也指不能明知故犯。所以,那些無意中做錯了事的人,並不算“欺”。“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欺”是“有心非”。凡是不知者,也就是一個過失而已。假如他知道了之後,繼續犯錯,那就有罪了。

傳統文化中講修學要用真功夫,慎獨是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最高的境界。時刻覺得好像有十隻眼睛在看著自己,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這個意思。有了這樣的意識,就不會放縱自己。這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道理很相似。等於說,處世要言行一致,有人的地方,沒有人的地方,思想行為都要一致,這就是修學的真功夫。

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歸根結底,真主是完全至知的,天地之間哪裡還有什麼“暗室”?有一句格言說得更明瞭,“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也。”身、心、口、意都不妄動,都是端莊的,才是真信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才是真正的修行。

宇宙中任何一個生命的起心動念,真主都是知道的。每當我想到這句話時,不禁寒毛直豎,誠惶誠恐。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待人接物都是落實信仰的機會;一呼一吸都是遵行經典教誨的過程。任何時候,心中不能有一絲惡念,稍微有一點萌芽,就要趕緊把它排除掉,防微杜漸。有些人等養成壞習慣了才改,那就很難改正了。所以,慎獨是培養心性,守護心靈的必然措施。

由此可見,信士是真正能夠理解“慎獨”意思的人。無論人前人後行為都是一樣的,都保持著一份純真,絕不會以狡詐的面目來偽裝自己,這便是對信仰最好的詮釋。當我們率意真誠,人前人後始終一個樣,無時不慎,無處不慎,雖然不會做到超凡入聖,但信仰無疑是達到了高境界。真主說:“在那日,他們的舌頭和手足都要作證他們之所為。”(24:24)

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03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熱鬧,也喜歡結交各界各地的朋友,對於各種邀約聚會活動,都是來者不拒,忙得不亦樂乎,好在那些年精力旺盛。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種在別人眼裡談笑風生的快樂日子,卻讓自己疲憊不堪。認真反思後發現,“趕場子”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真正雪中送炭的兩世情誼,是在社交活動中交不到的。那些默默支持你事業的人,反而平時很少見面。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加,我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獨處,習慣了與經書為伴,與聖賢們“交流”。眼睛、手腳喜歡接觸的是拜毯、念珠、鍵盤。與熱鬧的聚會相比,獨處的時光更加充實,也感覺更加接近真主。所以,不再把時間花費在熱鬧的寒暄之中。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應付場面,不如潛心書寫經訓感悟,與更多的讀者用心交流。

萬不得已參加某些飯局或其他活動,只想早早結束,趕緊回家寫作。尤其對那些儀式冗長和官氣十足的會議講話,非常厭惡,從心底裡排斥。甚至有時想逃離這個城市。我們喜歡一個城市,主要是喜歡她的民族文化氛圍,絕不是她的喧囂和浮華。如果這個城市裡沒有了本族的文化氣息,就不值得留戀。我只希望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享受自己的孤獨。

孤獨也是信仰體驗,因為它能讓我們照見純粹的自己。漸漸地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並沒有想象中的多麼大,相反它非常渺小。由於我們的感知能力太侷限了,就像一隻螞蟻把一泡駱駝尿看成大江大河一樣。有多少我們感覺過不去的坎,其實它並沒有那麼巨大,而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了。所以,人生太多的精彩不在外面的世界,而在自己的內心。甘於獨處,終有廣闊的天地。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先生說過一段話:“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慎獨,然後享受自己的時光。只有獨處時自己才能靜下心來,才能迴歸自我,安然自得;才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不迷失自己。阿恰里亞·拉傑尼希說:“獨處的能力就是愛的能力,對你來說可能看起來很矛盾,但卻不盡然。只有那些獨處的人能夠愛、分享和真正的走近另一個人內心深處,而不是佔據另一個人,試著不要沉迷於某人,讓別人能享受真正的自由。他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的喜悅並非是別人給予的。”

人來到世上一趟,就是為了感受,起點和終點大家都一樣,中間怎麼走就看我們怎麼選擇了,這也是自己的價值所在。聆聽內心,學會獨處,就是一種修行。一個真正懂得獨處的人,一定是看淡了塵世的浮躁與喧囂,開始喜歡一些相對高雅的東西來陶冶情操,參悟造物主的大能與奧妙。讓心靈迴歸到原汁原味的美與清香。他眼中所見,處處都是詩意盎然的生機,是兩世恩典的起因。

凡是懂得慎獨的人,一切都只向內求,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逐漸具備足夠的冷靜與平靜,慢慢達到寧靜與祥和的狀態。只有淡出那些浮躁的、無益的社交圈子,才能擁有足夠的時光與自己獨處,才能有精力去做那些令自己感到心身愉悅的事情,才能潛心敬意地立站在拜毯之上,才能靜心閱讀天啟的經典和尊貴的聖訓。

一個人思維的冷靜、內心的平靜與寧靜,都源於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光。只有獨處的時候,時間和空間才完全屬於自己,心靈才是真正由自在的。不管身居鬧市,還是隱居於深山;不管遠處是行雲流水,還是近處是鳥語花香,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為自己而生的,一切美好的光陰,都只在靜美中體現。

誠然,獨處並不是要與生活絕緣,與生活隔絕的人叫做“自閉者”。人生是一場歷經艱難險阻的跋涉,生活中孕育著源源不斷的福分,也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磨難,不為別的,只為考驗。我們要用心去感悟,才能收穫天經中許諾的美好結局。學會了獨處,就學會了享受孤獨,也達到了信仰的高境界。

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04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紛繁蕪雜的世界,如果沒有信仰的管束,就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就會滋生無盡的惆悵和煩惱。尤其是事業越不順利的時候,平時圍著自己轉的那些人紛紛背離而去,自己獨處一室,煩惱便是揮之不去散之不盡的陰影,焦急情緒猶如一堆亂麻,理不出頭緒,越來越煩躁。此時的內心是無比煎熬的。

緩解情緒最好的方法,不是向某個人傾訴。向任何人傾訴只能得到些許的安慰,並不會獲得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引來一些廉價的同情,使自己更加孤獨和脆弱。所以,任何時候,學會獨處,學會與自己對話,學會祈求真主,是最重要的能力。每當夜半三更,是自己離真主最近的時候,此時起身禮夜間拜,勝過向任何人傾訴。

事實上,每個人今世的所作所為,哪怕微小的一點點,都會被天使記錄在案,復生日會被展現在大眾面前。到了那個時候,不是你自己承認不承認,而是你的肢體會自動地證明你所做過的事情。偷人東西者,手會作證自己拿過,進入非法場合者,腳會證明自己去過。真主說:“在那日,我將封閉他們的口,他們的手將對我說話,他們的腳將作證他們所行的善惡。”(36:65)

翻開穆思臨聖訓實錄全集,在信仰篇中我們會看到一段聖訓。艾布·胡萊勒傳述:曾經有人問穆聖:“真主的使者啊!我們在復生日能看見真主嗎?”穆聖說:“在圓月之夜,你們看到月亮有困難嗎?”他們說:“沒有,真主的使者!”穆聖說:“在無雲的晴天,你們看到太陽有困難嗎?”他們說:“沒有。”穆聖說:“你們將來見主,也是如此的。”

穆聖接著說:“在復生日,真主把全人類集合在一起,天使們對大家說:‘誰原來崇拜什麼,就讓他追隨什麼吧!’於是,崇拜太陽的人追隨太陽;崇拜月亮的人追隨月亮;崇拜偶像的人追隨偶像,只有我的穩麥(包括信仰薄弱者)在內,都待在原地不動。

這時,真主以一種不為人知的形態降臨,說:‘我是你們的主。’他們說:‘祈求真主保佑我們,我們就在這裡等候我們的主,直到我們的主降臨。如果我們的主降臨,我們能認識他。’於是,真主以他們所知的形態降臨,說:‘我是你們的主。’他們說:‘你就是我們的主。’然後,他們追隨真主。

火獄上將會架起一座橋,我和我的穩麥最先通過。在那天,除了眾使者,任何人都沒有發言權。在那天,眾使者的祈求是:‘主啊!求你賜予平安,賜予平安吧!’火獄上面有許多像駱駝刺一樣密集的鐵爪。”你們見過駱駝刺嗎?’”他們說:“見過,真主的使者!”穆聖說:“這些鐵爪像駱駝刺一樣密集,只有真主知道其形狀大小。那些鐵爪將根據人們的行為進行勾抓,有的人因自己的行為而墜入火獄,有的人被抓傷後被救起。

直到真主對人類公審完畢,出於憐憫,真主從火獄中放出他所意欲的人時,真主命令天使們從火獄放出那些不曾以物配主的人,真主意欲憐憫那些誦唸過‘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人。天使們便從火獄中辨認那些人。天使們辨認他們的方法是,看其禮拜叩頭的痕跡。

火獄焚燒每個人的皮肉,只有叩頭的痕跡除外。真主禁止火獄焚燒禮拜叩頭的痕跡。他們從火獄放出來時,已經被火燒焦了。這時,天使把“生命之水”澆在他們身上,他們便像洪水沖積的肥土裡的種子一樣,立刻成長起來,恢復了以前的人形。真主對人類公審後,有個人面對火獄站著,這是最後進入天堂的人。

這個人向真主祈禱:‘我的主啊!求你讓我的臉從火獄這邊移開吧,它的火焰快把我烤焦了。’他就這樣不停地向真主祈求。真主說:‘如果我答應了,或許你又要提出別的要求。’這個人說:‘我向你就祈求這些,再無他求。’並且向真主重申自己的諾言,做出了承諾和保證。

真主便使他的面部從火獄方向移開。當他面向天堂,看到天堂恩惠時,沉默片刻後便又向真主祈禱:‘我的主啊!求你讓我靠近天堂門吧。’真主說:‘你不是向我做出過承諾和保證,再無他求嗎?可憐的人啊!你怎麼這樣不守信用呢?’

他說:‘我的主啊!’他又不停地向真主祈求。真主說:‘我若答應了,你是否又要提出別的要求?’他說:‘不會的,誓以你的尊嚴!’他再次向真主重申自己的諾言,做出了許多承諾和保證。真主便讓他走到天堂門口。當他站在天堂門口時,天堂門打開了,他看到裡面的恩典和快樂時,沉默了片刻,又向真主祈禱:‘我的主啊!求你讓我進入天堂吧!’

真主說:‘你不是向我做出了保證,再無他求嗎?可憐的人啊!你怎麼這樣不守信用呢?’他說:‘我的主啊!求你不要使我成為眾生之中最薄福的人。’他不斷地祈求,直到真主喜悅了。真主說:‘你進天堂吧!’當他將要進天堂時,真主說:‘你想想還有什麼要求。’於是,他一邊求主一邊想,真主甚至又提醒他還要這要那。直到他的各種願望都被提到後,真主說:‘那些都歸你,再加上一倍!’”

慎獨,信仰修行的高境界

05

這段聖訓長,但遇意很深刻,我們往往忽略了祈禱的作用。也許由於我們平時沒有聽過這些聖訓。而艾布·賽義德傳述的更詳細,穆聖說:“在復生日, 天使宣佈:‘所有民眾們,誰以前崇拜什麼,現在就去追隨什麼!’這時,原來崇拜真主以外神靈或偶像的人,紛紛墜入火獄,只有那些曾經崇拜真主的人留了下來,包括行善者、作惡者和個別有經人。

猶太人被叫過來審問:‘你們曾經崇拜什麼?’他們說我們曾經崇拜真主的兒子歐宰勒。’天使說:‘你們在撒謊,真主沒有妻室和子嗣。你們現在有什麼要求?’他們說:‘我們渴了,主啊!求你給我們一些水喝。’這時,天使向他們指出,你們是喝不到水的。於是,他們被集合到火獄前,火獄像海浪似的翻騰,他們以為是水,就奔了過去,結果紛紛掉進了火獄。

接著基督徒被叫過來審問:‘你們曾經崇拜什麼?’他們說:‘我們曾經崇拜真主的兒子爾撒。’天使說:‘你們在撒謊,真主沒有妻室和子嗣。’天使問他們:‘你們現在有什麼要求?’他們說:‘我們渴了,求你給我們一些水喝。’這時,天使向他們指出,你們是喝不到水的。於是,他們被集合到火獄前,火獄像海浪似的翻騰,他們以為是水,就奔了過去,結果紛紛掉進了火獄。

最後,只剩下了那些禮拜過真主的人,包括行善者和作惡者。真主以一種他們能認識的形態降臨他們,說:‘每個民眾都隨自己原來崇拜的偶像去了,你們還在等什麼?’他們說:‘我們的主啊!在塵世上我們就同那些人分道揚鑣,儘管那個時候我們很需要他們,我們也沒有跟隨他們。’真主說:‘我是你們的主。’他們說:‘祈求真主保佑我們,我們不會以物配主。’他連問了兩三遍,致使有些人幾乎快要轉變了。

這時,真主說:‘你們同自己的主之間是否有一種標識,通過這種標識,你們就能認識自己的主?’他們說:‘有!’於是,真主露出自己的跡象,凡是曾經向真主禮拜叩過頭的信士,真主都允許他叩頭。只有那些曾為沽名釣譽而叩頭的人,真主使其脊背結成一塊,無法彎曲,每欲叩頭,便翻倒在地,只能昂起腦袋。

於是,真主復以他們初次看見的形態降臨,說:‘我是你們的主。’他們回答:‘你確是我們的主。’之後,火獄上面架起一座橋,搭救得到允許。他們都說:‘主啊!求你賜予平安,賜予平安吧!’”當穆聖說到這裡,有人問:“真主的使者啊!那是什麼樣的橋啊?”穆聖說·:“那橋(綏拉退橋)上很滑,人幾乎無法站立,橋上有鐵鉤和納季德生長被稱為駱駝刺的那種長滿鐵刺的荊棘。

穆民們過橋,有的快若眨眼,有的快若閃電,有的快若疾風,有的快若駿馬,有的快若良駝;有的平安而過,有的抓傷得救,有的墜入火獄,直到穆民全部從火獄上得救。誓以我的生命在其掌握的真主!在復生日,你們每個人都懇求真主搭救你們認識的那些墜入火獄的信士兄弟,他們祈禱說:‘我們的主啊!這些人曾經和我們一起封齋、禮拜、朝覲。’

真主對他們說:‘你們去救出自己認識的那些同伴。’真主不允許火獄焚燒有穆民形象的人,他們便救出了許多人,有的已被燒掉一半,有的已被燒及膝蓋。之後,他們說:‘我們的主啊!你允許我們搭救的那些人,都從火獄中救出來了。’

真主說:‘你們去,凡是心中有一個銀幣重量伊瑪尼的人,你們都搭救出來。’於是,他們又救出了許多人。他們說:‘我們的主啊!你允許的那些人,我們都搭救出來了。’真主說:‘你們再去,凡是心中有灰塵重量伊瑪尼的人,你們都搭救出來。’他們又救出了許多人。他們說:‘我們的主啊!凡是有伊瑪尼的人,我們都搭救出來了。’”

艾布·賽義德曾說:如果你們不相信我傳述的這段聖訓,那你們就誦讀以下經文吧!真主說:“真主必不虧枉人一絲毫。如果人有一絲毫善功,他要加倍地酬勞他,並且以他那裡的重大報酬賞賜他。”(4:40)

真主說:“眾天使說了情,眾先知說了情,眾穆民說了情,就剩下至慈的主了。”於是,真主從火獄中抓起一把,從中救出了一夥從未行過善的人,他們已經被燒焦了。真主將他們投入天堂門前的一道河中,這道河被稱作生命之河。他們就像洪水衝來的淤泥裡的種子一樣,迅速生長起來。

你們沒有見過在石頭旁或樹木旁生長的種子嗎?陽面的為黃色和綠色,陰面的為白色。”大家說:“真主的使者啊!你真的好像在曠野裡放過羊一樣。”穆聖說:“他們生長出來彷彿珍珠一般,頸項上帶著印記,天堂居民能認出他們。這些都是真主特赦之人,真主讓他們進入天堂,他們是沒有幹過任何善功,沒有做過任何善事的人。”

之後,真主說:“你們都進天堂吧!你們所見的一切都歸你們。”他們說:“我們的主啊!你把未曾給予世人的恩典都賞賜給了我們!”真主說:“你們從我這裡還會得到更大的恩典。”他們說:“我們的主啊!還有什麼恩典比這些更大呢?”真主說:“我的喜悅!從此之後,我不再惱怒你們了。”

穆義爾·本·舒爾白傳述:穆聖曾經說過,穆薩聖人問真主:“天堂居民中品位最低的是什麼人?”真主說:“是這樣一個人,在天堂居民進入天堂之後他才來,天使對他說:‘你進天堂吧!’他說:‘我的主啊!人們都各居其位,各取所需了,我進去怎麼辦?’真主說:‘擁有類似一個塵世國王的疆域你滿意嗎?’他回答:‘滿意,我的主。’”

真主說:“那我給你這樣的疆域,再加上如許倍。“說到第五次如許倍時,他回答:“滿意了,我的主啊!”真主說:“這些都歸你,再加上十倍,你還將擁有內心渴望和眼睛想看的一切恩典。”他回答:“我滿意了,我的主啊!”

穆薩聖人說:“我的主啊!他們中品位最高的是什麼人?”真主說:“是那些我所意欲的人,我選拔他們,我襄助他們,他們享受的恩典是非眼能見、耳能聽、心能想的。”真主說:“任何人都不知道我(在天堂裡)為他們準備了什麼賞心悅目的(福利),以報酬他們當初的行為。”(32:17)

以上聖訓來自《穆思臨聖訓實錄全集》,我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這些聖訓講述後世復生的場景,聽起來非常生動,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真正信仰真主,相信穆聖的聖訓,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中,慢慢學會冷靜思考,慢慢沉澱出平靜的心性,就會積蓄寧靜祥和的善功,不再受外物的干擾,虔誠只崇拜真主,我們最終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

最後,讓我們再學習一段尊貴的經文。真主說:“你說:‘讓我告訴你們比這更好的,好嗎?敬畏者在他們的主那裡享有下臨諸河的樂園,他們將永居其中,並獲得純潔的配偶,和真主的喜悅。’真主是時刻觀察眾僕人的。”(3: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