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反映宋仁宗一生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仁宗的传奇身世。

被世人津津乐道了1000多年的“狸猫换太子”里的太子,就是宋仁宗。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故事里,宋真宗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刘妃为争宠,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了李妃生下的儿子。刘妃因为生子升级做了皇后,但她的儿子早早夭折,而且当年她下令处死的李妃的儿子并没有死,最后还当了皇帝,就是仁宗。

调查此案并让真相公诸于世的,正是名垂千古的包拯包大人。

“狸猫换太子”真的存在吗?

其实,“狸猫换太子”只是个传说,历史上的宋真宗有5个儿子,但都夭折了。

不能生育的刘皇后经过真宗的默许,将李妃刚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亲自抚养,视若己出。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他13岁那年,宋真宗驾崩,仁宗即位,刘后垂帘听政。

刘娥真的是女中尧舜吗?

历史记载,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是女中尧舜,说她有吕后、武后之才,而无吕后、武后之恶。

慈禧太后都将她奉为精神偶像。

刘娥的人生轨迹与武则天颇为相似,只是她的起点比武后更低,最终也没有达到武则天称帝的至高点。

刘娥身为贫民出身的再婚之女,一步步登上皇后宝座,并掌大宋江山十数年,足见这个女人不一般。

刘娥最初嫁给四川的银匠龚美,随夫来京城营生。

不久,龚美因家贫想让她改换门庭,于是,她就改嫁了襄王(后来的真宗)。

襄王的乳母不喜欢这位川妹子,向宋太宗说了她的身世。太宗责令儿子襄王将刘娥逐出王府。

襄王迫不得已,将刘娥寄居到王府总管张耆家中。

十来年后,太宗去世,真宗即位,立郭氏为后。

真宗长情,一直放不下多年来与之暗中往来的刘娥。

真宗将刘娥接到宫中,先立为美人,后晋为妃,二人鸳梦重温。

刘娥入宫后,尽管受宠,但因中宫有郭后,她的地位多年没有提升。

景德四年(1007年),郭后病死,中宫虚位,真宗想将刘娥册立为皇后,大臣们纷纷反对。

真宗见阻力颇大,只好先将刘娥封为德妃——这是皇后以下地位最高的三妃之一。

朝中有些善于察言观色者早已看出真宗心意,乘机撺掇附和真宗。

真宗最终下定决心,立刘娥为皇后。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刘娥入主中宫,这是她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几十年来,刘娥与真宗暗中偷情,入宫后活得也并不惬意,然而,这些磋磨反让刘娥养成了善于观察、沉着机敏的性格。

这对于人过中年方立为皇后的刘娥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宋史》记载:刘后生性警敏机智,善解事体,通晓经史。

凡是她耳闻目睹的宫廷内外大小事宜,她都可记其本末,言其梗概。

真宗每次退朝回宫,都要批阅大量奏章,常常要到夜半三更方能完毕。

刘后每每与之相伴,并对一些政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真宗遇到疑难问题,刘后就旁征博引以往的成例供他参考。

整日与皇帝讨论国事,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成长,不仅加深了刘后和真宗的夫妻感情,也迅速提升了她的政治才干。

渐渐的,她与真宗不仅志趣相投,而且成了皇帝离不了的左右手,刘后在真宗心里的地位已固若磐石。

与此同时,由于真宗对她的宠幸和信任,刘后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她周围,逐渐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刘后换太子何须用狸猫?

唯一不遂人意的是,刘后没为宋真宗生下儿子。

刘后凭恃威势,不允许其他妃嫔的儿子养在宫中。

据《默记》记载,尚宫朱氏曾生过一子,真宗忌惮刘皇后,便将这位皇子交给内侍张景宗抚养,他就是后来以宦官养子而位至节帅的张茂实。

刘后的侍女李氏做司寝,为真宗铺床叠被时,被拥入绡帐,后生下儿子即仁宗。

刘后把襁褓中的孩子据为己有,与闺蜜杨淑妃共同抚育。

自从刘后抱养宋仁宗以后,他的身世就成为后宫中最大秘密,宫内外因为畏惧刘后的权威,对宋仁宗的身世讳莫如深。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刘后在宋仁宗面前一直回避这一敏感话题。仁宗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母就是刘后,他平日称刘后为“大孃孃”(娘娘),称杨氏为“小孃孃”。

刘后秉性严厉,动辄以礼法相约束,从不假以颜色。

杨淑妃生性温和,对仁宗从来不严辞厉色。仁宗经常咳嗽气喘,刘皇后禁止他吃鲜美的虾蟹、海鱼,杨淑妃却偷偷藏起来给他享用,说:“何苦这么苛待我们孩子呢?”

唯其如此,仁宗小时候一向畏惧刘后,亲近杨淑妃。

真宗晚年多病,倚重刘后处理政事,刘后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天禧四年(1020年)起,真宗又患风疾(中风),说话都困难,他经常神志恍惚,说过的话、许过的诺,转眼就忘,已经无法正常处理国政。

多年来,一直充当他左膀右臂的刘后,乘机把持朝政,朝廷大事多由刘后决断。

1022年,真宗驾崩,13岁的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在此期间,仁宗的生母李宸妃位卑胆怯,从没吐露过半句仁宗的身世,她在众多先帝嫔妃中默默无闻地生活。

仁宗渐渐长大,为了避免露馅,临朝听政的刘太后打发李宸妃去守护真宗定陵。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李宸妃

明道元年(1032),46岁的李宸妃因病去世。

身为母亲,从李宸妃生下仁宗到去世前20多年,她从没和亲生儿子说过一句话。

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孤守在荒凉的真宗陵寝,连儿子的面都不得见。

她这辈子,不要说体味舐犊深情,连母子相认的权利都没有。

一生骨肉分离,终日郁郁寡欢,活得何其痛苦。

真相大白: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李宸妃死后,刘太后准备以宫人之礼草草安葬,以免节外生枝。

宰相吕夷简深谋远虑,建议太后慎重:“丧礼要从厚,殓以后服,实以水银,将来不要怪我宰相没有说起这一点。”

刘太后领会到了吕夷简的良苦用心,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11年后,刘太后去世,仁宗一直以为刘太后就是生母,痛哭流涕,哀痛不已。

杨淑妃劝慰仁宗:“刘太后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的生母李宸妃早已去世,现在还寄殡在奉先寺。”

此时,李宸妃“死于非命”的谣言也纷纷传入仁宗耳中。

毕竟血浓于水,仁宗出于对死去生母的怀念之心及其凄惨命运的愤激之情,把对刘太后的哀悼变为疑恨。

仁宗决心要弄清生母的死因,他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外家的宅第,一面亲赴奉先寺,哭着命人打开存放在那里的棺椁,只见生母宸妃的尸体卧于水银中,穿着皇太后的冠服,容貌如生,绝不可能是鸩死的,他这才感叹:“人言怎么能相信呢!”

仁宗再回到刘太后灵柩前,焚香泣告:“现在大娘娘平生心迹,我清楚了。”

仁宗重新哀思曾养育过自己的刘太后。

此时,朝廷上对刘后的非议诋毁颇多,斥责她弄权、僭越。

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告,下诏戒饬内外,严禁再非议刘后垂帘时的事,感念其作为皇太后受先帝遗托,保佑圣躬十余年,掩其小过,全其大德。

《清平乐》——揭秘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纵观刘后的一生轨迹,足见她才干出众、见识高远。

她在生离宋仁宗母子上手腕高明,在处理李宸妃后事上也心计独到。

在她的严格教养下,仁宗成长为仁爱宽厚的一代明君。

她虽然在垂帘听政的11年间大权独揽,让少年仁宗沦为傀儡,但却仍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

在巨大的权力场中,刘后虽然有点偏离了人性善的轨道,却还没让自己坠入人性恶的深渊,正因为她做人留一线,死后才不至于被仁宗误解,也避免了刘氏外家的不测之祸。

正史中对她“女中尧舜”的评价也许过誉了,但“人中龙凤”的美誉她还是担得起的。


图片源于《清平乐》,侵删。

喜欢的话,请点个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