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話(三):炒鞋背後

煮話(三):炒鞋背後

上週週五,我給最要好的朋友阿輝打了個電話:“阿輝,這週末我要去辦一件事,要是嫂子問起來,就說我們一起去打球了。”

電話那頭是十秒的沉默,阿輝:“好的,哥。哥,我覺得嫂子挺好的。”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阿輝已經掛斷了電話,又過了大概十分鐘,阿輝給我轉發了一篇關於忠於愛情的文章,有這麼真誠的朋友,實屬難得。最後我得不得向他解釋,其實我是去買鞋。這裡的“買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鞋,而是部分具有抽籤資格的人到店現場再抽籤,現場抽籤抽中的人獲得購買當天發售的鞋子的資格,本質上就是限量發售。


什麼鞋子這麼火?

瞭解行情的人都知道近幾年鞋圈比較火的無非是耐克的AJ系列和阿迪達斯的YEEZY系列,拿近期發售的AJ1黑曜石和YEEZY500骨白來說,前者發售價1299元,現在市場價3500元左右,後者發售價1899元,現在市場價2800元左右,兩者有個共同點:限量發售,具體貨量有多少,這可是商業機密。光有限量,消費者可不會買賬,明星上腳是最好的廣告,緊接著一批炒鞋的APP應運而生:毒、NICE、GET、鬥牛以及各種球鞋發售監控APP,這彷彿是一場看似華麗的走秀:發售商搭了個臺子,鞋販子和不明真相的群眾在臺底下鼓掌起鬨,消費者赤裸著全身、就穿了一雙鞋一個個慢悠悠地走過。


炒鞋背後,是消費的降級。

不少人可能會反駁,消費者爭著搶著去買幾千甚至上萬的鞋子,不應該是消費的升級?的確不是,聰明的人心裡肯定會有個疑問:拿汽車和房產做類比,鞋子更像是汽車,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投資價值,沒有同步的消耗,炒鞋始終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那些限量發售的鞋子是怎麼被消耗的?其實很簡單,部分超前消費的消費者成了炒鞋者,炒鞋者囤積鞋子又賣給消費者,鞋子就在這兩者的循環中被消耗了,“接盤”的永遠是新的消費者和囤積鞋子“失敗”的炒鞋者,贏家只有一個。消費的降級不僅僅體現在部分消費者的超前消費行為,就像一個破產的富翁,走進一家熟悉的珠寶店,買不起珍珠鑽石的他只能負擔得起仿製的珠寶,曾經他也曾一步步踐行自己的理想,從打工者做起,到擁有屬於自己的商鋪、到經營自己的公司,現在都看似太遙遠。


左手是錚錚的現實,右手是憧憬的夢想,在能做出選擇之前,不妨先來一場華麗的走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