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與浦東改革開放同歲的外高橋保稅區,是全國第一個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2013年以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的上海綜合保稅區升級成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後,在推進國際貿易產業發展進程中,區內不斷完善和提升全球貿易功能。


歷經30年,這裡從一片蘆葦地,如今已發展成國內經濟規模最大、業務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更連續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第一批分撥中心在保稅區誕生,以及全國第一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等。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1990年的保稅區


昨日,又一項新型貿易模式—— “離岸轉手買賣貿易”在保稅區內從重點企業參與試點階段進入常態化、規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階段,讓這片世界認可的投資、創業最佳熱土,全球門戶樞紐作用再升級。

層層突破

每一次“先行”都迎來一次轉折


保稅區作為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和鏈接國內國際市場的橋樑,區域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隨著上海自貿區舉措的深入不斷提升,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逐漸完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紮根在此的企業,隨著區內業務量的增長,也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將由本國本港進出口貿易向全球貿易營運和控制中心轉變。其中,

“離岸貿易”,是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關鍵一子。


去年,浦東新區率先“破冰”,發佈支持離岸轉手買賣的若干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已有47家中外資企業獲得離岸轉手買賣支付匯兌便利支持,佔全市比重超過90%。


作為試點企業之一,卡爾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謝磊認為,這樣的制度突破,將提高公司全球供應鏈管理和資源配置能力。


“我們在外高橋已經有20年的歷史,很多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制度都會輻射到,這次的試點,則讓在保稅區的蔡司公司把資金、訂單和貿易的功能全部都涵蓋了。”謝磊說,“我覺得在保稅區每一次的舉措節點推出,都會讓在這裡的企業迎來一個轉折點。”


“離岸轉手買賣”這一新型貿易模式在保稅區的規範化、規模化推出,也讓離岸業務有望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的增長亮點。


“30年來,這裡誕生了很多的第一,這一次的探索,也是為下一個30年發展謀篇佈局。”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保稅區管理局副局長陳彥峰說。


保稅區是一片有著深刻改革基因的“試驗田”,30年前,外高橋區域就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通過不斷地投入開發,進入土地二級市場,並運用轉讓的收入進行再投入、再轉讓,直到區域建成,為整個浦東的開發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資金空轉、土地實轉”也最終成為浦東改革開放的經典之作。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設中的外高橋保稅區C區,今外高橋大廈周邊區域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2010年,上海綜合保稅區時代的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2014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高橋保稅區


隨後,在保稅區內,還通過多個“率先”開展先行先試,包括率先創新保稅貨物空運直通式、集中報關等海關監管方式等。


上海自貿區建設的穩步推進,則在保稅區內率先於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進行探索實踐,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並全面落實兩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一批全國首創項目也在區內逐步落地。

萬家外商雲集

從亞太到全球的"核心樞紐"


外高橋保稅區內的路名很有特色,即以一個國家以及該國的一個城市組合而成,如日本東京就叫“日京路”;英國倫敦就叫“英倫路”;中國北京就叫“華京路”。這裡如同一個小“世界”, 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上萬家外資企業集聚發展,許多企業也是從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再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日本伊藤忠株式會社位列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第65位。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水谷秀文至今仍清楚記得,28年前伊藤忠商事拿到外高橋保稅區首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的日子。去年更在上海設立管理性公司地區總部,將原本分散在16家公司的資金、會計、審查等管理職能集中到上海。


伊藤忠商事公司在保稅區內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和諸多區內企業一樣,在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時,也遭受到了重創,雖然隨著此後的經濟平穩,開始逐漸復甦,但水谷秀文開始意識到,不能只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這裡有著更大的市場舞臺。


而保稅區職能部門也開始思考,如何拓展功能,如何與國際貿易規劃接軌?這些思考孕育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保稅區內打造“亞太營運商計劃”,提出了包括融資租賃、跨境結算等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功能創新。


如世界頂級鋼琴品牌施坦威在2003年入駐外高橋保稅區,剛起步時僅僅是一家小型貿易分撥類企業,現在已經一躍升級為集團亞太區總部,整合並實現亞太區範圍的鋼琴訂單銷售、物流運作、資金結算等營運功能和管理職能。


“亞太營運商計劃,就是把保稅區內的貿易公司,升級成一個集貿易、物流,投資、產品分撥等業務在內的總部,我們一直有一個理念,只有企業發展,我們才能夠發展。”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宏說,“我們還在計劃升級更符合國際規則的全球性功能,完全融進世界市場。”


一直紮根在保稅區的伊藤忠商事,就像外資在保稅區內30年來發展的縮影:從貿易開始,步步升級為地區總部,對於今後的發展,水谷秀文很有信心,“我們會進一步利用長期紮根中國的優勢,做全球生意。”


平臺吸引力強

海外商品進入中國的首選地


從誕生之日起,保稅區就以發展進出口貿易為目標之一。目前,在外高橋保稅區投資企業主要進口商品中,有6類商品進口額佔全國同類商品進口額比重超10%。


作為全國首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了海外商品進入中國的首選地。各類平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生動景象,集中體現了區域在功能拓展方面的探索和創新。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平臺功能也在悄悄升級:過去,外高橋保稅區以商品分類,形成了酒類、化妝品、醫療器械等若干平臺;如今,部分平臺正在向產業園轉型升級,由傳統的“以商品為中心,服務貿易商”轉變為“以產業為核心,服務產業鏈”,比如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汽車產業園等。最新培育的文化貿易平臺,從2013年的30億元貿易額髮展到2018年就突破了400億元。


打開保稅區“這扇窗”,直面的是整個中國市場。從2014年的第一家澳大利亞國別中心開館至今,保稅區的國別(地區)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區內集聚了10家國別(地區)中心涉及1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會員單位超500家,上架各類優質商品上萬種。


外高橋保稅區一共有8個出入大門, “門”是連通內外兩個空間的通道,“打開大門”是一種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外高橋保稅區5號門區域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世紀之交的外高橋保稅區2號門區域


外高橋保稅區的門一頭連著廣闊無限的國際市場,一頭連著快速崛起的國內市場。2019年,外高橋保稅區投資企業進出口業務往來的國別地區中,進出口額超100億元的國家和地區共19個。與“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進出口額1646.5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足以證明,外高橋保稅區這個離世界最近的地方,不僅是世界看向中國的窗口,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前沿。



外高橋: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追逐“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