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今天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簡稱高新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註冊一年以上,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科研人員比例和科研投入比例較高),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且經營情況良好(近三年總資產和銷售收入持續較高增長)的企業。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個知識點?因為在我們研究城市的科技、創新、以及經濟活力等問題時,高新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窗口。

以上海為例吧,截止到2018年底,2016-2018三年認定公佈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9200家*,而全市的工商註冊企業數量接近200萬家。換算一下,高新企業佔比大約為千分之五,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那麼,這些稀少的高新企業,都在上海的什麼地方呢?

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上圖中,每個點就代表一個高新企業(註冊地)。可以看到,上海的高新企業具有明顯的“抱團”特徵,而它們“抱團”的地方多是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產業園區。

總體而言,上海全市有50%的高新企業落在了100多個大大小小的“園區”內,而有20%的高新企業則位於9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內。其中,又以張江、漕河涇和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新企業最多。

具體數據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注:由於我們的園區邊界數據年代較老,且根據企業經營地統計,結果可能與各園區口徑的統計結果有一定出入。)

以上是按照註冊地統計的結果,但假如我們把這些高新企業的註冊地和經營地做一個比較,會發現二者間具有微妙的差異。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與註冊地相比,在“高新企業經營地”這張圖上:

  • 張江、漕河涇、五角場、虹橋、莘莊、浦江、陸家嘴及整個市中心都明顯“更亮”了,
  • 嘉定、浦東、閔行的部分園區卻“暗”了下去。

假如我們分圈層比較,這種趨勢將更為明顯,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簡單來說,高新企業往往會選擇這樣一種策略:“註冊在郊區”享受更好的政策,而“經營在市區”以求更優質的人才和服務資源。

因此,我們以實際經營地來具體看看上海高新企業在各個區的分佈情況吧。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從高新企業數量佔全市比例的角度來看,擁有張江、外高橋、金橋等多個高新技術園區的浦東穩奪第一閔行次之,徐匯、嘉定、松江水平接近。

但是這麼比較明顯不太公平,畢竟浦東新區的面積遠超過其他各區,那麼,我們不妨引用“高新企業密度”的概念——即在一個區內高新企業數量佔區內總企業數量的比例。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從高新企業佔本區企業數量比例的角度來看,各區排名發生了變化:楊浦的排名上升到了第二名,和徐匯閔行共同佔據前三甲。

除了數量外,我們還可以從上海各區高新企業數據中看到什麼特點呢?

請看下圖: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我們把高新企業按照行業分類,可以看到:

  • 長寧、靜安、徐匯、黃浦、楊浦、虹口的高新企業中,信息科技業佔比超過50%且遠超製造業,屬於“IT引領型”;
  • 青浦、松江、奉賢、金山、嘉定的高新企業中,製造業佔比相對較高,屬於“製造引領型”;
  • 其他5各區的信息科技和製造業佔比較為平衡

總體而言,信息科技製造業是上海高新企業的兩個大類。這一現象其實很明顯展示了上海科技創新的基本態度——虛實並舉:

既有虛擬世界的創新(以信息科技為引領),更有現實世界的創新(以製造業為引領)。

那麼,上海的這種特點,和其他創新型城市又有哪些不同呢?


我們引入更多城市看下吧: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從總量上看,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三位,約是北京的40%、深圳的60%,但比杭州高了1倍。

由於各市高新企業的認證主體和標準不同,每個城市的高新企業數量並不適合拿來直接簡單地比較。但我們不妨以全國高新企業數量第一城市:北京為目標,進行一些京滬之間的結構性觀察吧

首先是高新企業的企業年齡: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從註冊時間來看,上海高新企業更“老”,北京高新企業更“新”, 上海在2010年之後註冊的高新企業(8歲以下的高新企業)比北京少11個百分點。

再來高新企業的行業對比: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兩個城市的對比非常鮮明:

  • 在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研技術服務業這兩個行業上,北京遠超上海,前者佔比59%,而上海是36%。
  • 與之相對的,在製造業方面,上海則遠遠超過北京,上海佔比達34%,是北京15%佔比的兩倍還多。京滬創新之路的差異,不言而明。

而在註冊資本上,京滬高新企業也存在有趣的差異: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總體來說,大多數高新企業註冊資本都不低,1000萬以上的企業都佔據半壁江山。但有趣的是:

  • 在註冊資本1000萬以上的高新企業佔比指標上(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型企業),上海比北京高出了10個百分點;
  • 而在註冊資本200萬以下的這個區間內(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中小企業),上海高新企業佔比僅9%,大約是北京的一半。


從現階段的數據來看,京滬在高新企業方面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但未來會怎麼樣呢?在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我們正好可以在時間序列上對上海進行觀察:

1,從歷年高新企業增長數量上看,上海的信息科技服務業高新企業正在大幅度地超過製造業高新企業。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2,從歷年高新企業註冊資本規模變化上看,上海高新企業的註冊資本中位數正在逐年下降。

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還不到北京的一半?但是……

總體而言,在上海高新企業中,註冊年代越新,信息技術和科研服務的比例越高(2005年以後信息科研已經超過了製造業),同時企業的平均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小企業獲得了高新資格)。

換句話說,上海的高新企業特點,開始有越來越像“北京模式”的趨勢了。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評價這個趨勢呢?這個問題,本文暫時就不討論了,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注:

  1. 本文作者為鄧浩強、喵、團支書,由城市數據團首發。
  2. 本文企業名稱數據來自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網的公示信息。企業樣本是2016-2018年獲得認證的企業。由於高新企業有三年一認證的要求,這些樣本可認為接近高新企業全名錄。其他企業數據來自脈策數據、啟信寶及部分政府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