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閃擊戰的一些初級研究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閃擊戰的一些初級研究

閃擊戰的戰術和戰役法的確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是戰略則是完全不同的。

閃擊戰按打擊的方式來區分有陸地力量打擊和空軍力量打擊,軍事打擊和非軍事打擊,按打擊的對象來說有對士兵的打擊,對指揮官的打法,對總參決策人員的打擊,對後方軍政要員的打擊,對平民的打擊,每一種打擊都對應著一種特別的方法,在戰略上所應用的方法和戰術上應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當然,這裡就必須要引入大戰略和軍事戰略,大戰術和小戰術的概念。

傳統的德國軍事理論是強調線性的,是幾何地理學的軍事作戰理論,好比物理學中的經典力學,他們的運動戰法強調機動,強調迂迴包抄,喜歡從敵軍兩邊繞,搶佔有利的戰略制衡點,一般這種點都會是地理上的,機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轉移到有利的攻擊和防禦位置。

新的閃擊戰理論則是強調非線性的,是混沌心理學的軍事作戰理論,好比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他們的運動戰法強調流動,強調穿插分割,喜歡從敵軍中間鑽,擠佔關鍵的戰略癱瘓點,一般這種店都會是心理上的,流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威脅到不同的物質和心理要點。

傳統的德國理論很少應用大戰略和大戰術,新的新的閃擊戰理論特別強調大戰略和大戰術

一,什麼是閃擊戰?

理論起源

30年代英國的空軍和海軍在軍備建設中處於同等地位,而陸軍依然受到冷落。直到1938年以前,英軍方一直認為陸軍費錢而用處不大。陸軍的作用限於在歐洲支援盟國進行防禦,從而防止敵人人侵英國本土。平時英國有5個師便足矣。1936年張伯倫首相認為:英國陸軍的規模應有限度,其作用僅限於支援盟國(指法國),而由英國的盟國去保持強大而費錢的陸軍。雖然英國不重視陸軍的建設,但英軍界一些有識之士早就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位:

一、“坦克和機械化之父”:約翰.F-C-富勒將軍。他是著名的軍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對戰爭的影響。他較早地認識到內燃機和坦克的出現使戰爭發生了質的飛躍,他認為汽油和裝甲的出現,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防護力和攻擊力,使戰爭面貌為之改觀。坦克將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力量。他力主建立以坦克為主力的機械化部隊,認為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和航空兵,可以迅速、突然而強有力地突破敵人防線,應以此來作為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原則。

二、“機械化制勝論者”:利德爾?哈特。他指出:裝甲坦克和機械化部隊是未來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在戰略上,他提出了“間接路線戰略”,主張儘可能地把戰鬥行動減少到最低限度,避免正面強攻的作戰方式,而用各種手段出奇不意地奇襲和展撼敵人,使其在物質上遭受到重大損失,在精神上失去平衡,從而達到不經決戰而制勝的目的。

希特勒在心理戰和大戰略上也對閃擊戰貢獻良多,雖然思想最早由他們提出,但具體的實踐完善,卻是由古德里安來完成的

古德里安創立的“閃擊戰”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竭力主張在陸軍中組建獨立的裝甲兵團。古德里安認為,隨著坦克的發展和大量裝備部隊,這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於一身的先進的進攻性武器,其地位作用不應是處於陸軍其他兵種配屬的輔助地位,而應處於陸軍作戰的主體地位。因此,他反對坦克僅作為步兵的隨伴兵器,而將其混編在步兵師裡,認為這種主張和做法是極其錯誤的。他明確提出,必須在陸軍中組建獨立的裝甲兵團,作為新的作戰兵種加以籌劃建設。在古德里安這種思想指導下,德軍於1935年就著手組建了3個裝甲師,他本人還出任了第二裝甲師的首任師長。到1940年5月入侵法國前夕,德國已組建了10個裝甲師,裝備有2570多輛坦克,其中有40%裝備有20毫米的德國馬克互型火炮,火力明顯增強。

2、主張集中運用坦克裝甲部隊實施快速的戰役突擊行動。古德里安主張坦克運用的基本原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強調集中,分散力量就有可能被敵方擊破。他根據坦克所具有的機動力和很強的火力以及兼備防護力的戰術技術性能,要求集中使用坦克機械化部隊,實施地面的快速的進攻行動。即在敵方預料未及的地點和時間上,敢於集中大量的坦克部隊,運用統一而靈活的指揮方法,對敵實施閃電式的地面突擊行動,以快速的作戰行動突破敵方防禦,迅速突入救方防禦縱深,分割並圍殲敵方重兵集團,摧毀或奪取其重要工業區和原料產地,奪佔其交通運輸樞紐,破壞其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徹底將敵方擊垮。他認為,坦克將給“機動”、“速度”等作戰原則插上翅膀,指出快速機動和突擊是坦克兵的靈魂。他堅持認為,採取坦克機械化部隊閃擊作戰的方式,既可以出救不意,以閃電式的快速行動加速戰爭進程、縮短戰爭結束的時間,也可以一舉俘獲敵方大量兵力和作戰物資,減少己方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耗,以保證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順利完成戰爭的使命。

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以後得以實踐,並獲得初戰的極大成功。在德國法西斯突然襲擊波蘭的戰略戰役行動中,坦克機械化部隊作為突破和擴張戰果的工具尚未充分顯示出來。於是,德軍在圍繞進攻西歐國家的戰前準備中曾出現了意見分歧和爭議。古德里安強烈主張運用坦克機械化部隊,迅速開闢突破口並向縱擴張戰果,他的意見與時任德軍總參謀部計劃局長的馮·曼斯坦國相吻合,卻受到德國陸軍高級司令部的懷疑和反對。但在兩次圖上演習作業中,古德里安運用他所率領的坦克機械化部隊快速擴張戰果,取得驚人的效果。最終,古德里安的閃擊戰觀點和曼斯坦因經過阿登山區的閃擊突破計劃,得到希特勒的批准而付諸實施,曾一度持懷疑態度的德軍總參謀長弗·哈德爾也同意了這個計劃。古德里安率領坦克機械化部隊在其他軍兵種的協同配合下,經阿登山區實施地面快速突擊,置法國“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於無用武之地。法國在三週內便被迫投降。此後,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又繼續運用於蘇德戰場,取得戰爭初期的勝利。

3、認為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突擊必須要有其他軍兵種的密切協同和配合。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並非單純強調坦克的制勝作用。他認為,將坦克、裝甲車僅視作是步兵的支援兵器、起著輔助作用,固然是錯誤的,但也必須明確指出,坦克機械化部隊並不能完成所有的作戰任務。坦克機械化部隊要遂行地面快速突擊的作戰任務,必須得到其他軍兵種密切協同和配合。這裡既包括空軍對坦克機械化部隊實施地面快速突擊的空中掩護和空中火力支援,這是取得勝利的必不可缺少的條件;也包括隨伴步兵的協同作戰,以利於迅速通過難以通行的地段,並給放以強有力的打擊,尤其是給步兵配屬汽車,這種摩托化步兵便可提高運動速度和越野能力。在他晚年的著作中,還明確主張建設諸兵種合成部隊,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突擊作用。

4、認為坦克機械化部隊也可以用於遂行防禦任務。古德里安認為,由於坦克所具有的快速機動力,併兼備火力與防護力的戰術技術性能,決定了它是屬於進攻性武器,主要用於實施地面快速進攻作戰任務,當然也可以用於防禦,但必須明確在防禦中賦予其進攻性作戰任務,即後來人們通常所說的坦克預備隊。他指出,無論是遵行進攻任務還是防禦任務,其基本原則都必須在決定性的方向上集中運用,實施統一而又靈活的作戰指揮,並做好充分的物質和技術保障,方有可能順利完成所賦予的作戰任務。他認為,在今後的作戰行動中,軍隊的快速機動性和指揮的靈活性,對於贏得作戰勝利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

新的閃擊戰理論是以癱瘓性戰略思想,機械化戰法為基礎的,和普魯士傳統軍事思想不是一回事,新的閃擊戰強調的是癱瘓戰,傳統的普魯士軍事思想強調的是殲滅戰。

閃擊戰戰略是一個大戰略,他是政治,經濟,外交,心理,軍事力量的綜合應用,閃擊戰戰役法是戰役進程中各種軍種兵種的應用協同,閃擊戰戰術是各種機械化部隊為核心的攻擊防禦行進戰術,戰鬥隊形。但德國很多軍官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接受閃擊戰思想,尤其是高層,所以用出來不倫不類,就成了機械化的傳統戰法,但那並不是真正的閃擊戰。

德國傳統軍事理論和新的閃擊戰理論的一個明顯差別就是德國傳統軍事理論並不強調大戰略和大戰術,它只關心如何快速機動,如果迂迴合圍,如果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主力兵團。而新的閃擊戰理論卻強調打擊對方的防禦體系和抵抗意志。

二,主力會戰的迷霧

德國一二戰的軍事行動是何其的相似,以至於讓大家認為德國的軍事戰略一直是依靠優勢機動以集中優勢兵力迂迴合圍殲滅敵軍的大殲滅戰,也就是通過主力會戰這一基本行為達到目的,閃擊戰就像是普魯士軍事思想在機械化戰爭條件的創新和延續癱瘓的目的還是為了殲滅 。雖然閃擊戰強調癱瘓效應,但癱瘓效應畢竟只是閃擊戰的戰術層面之一,最終的閃擊目的還是為為“一次合圍總決戰爭”的戰略總目標 即使是不斷的小規模戰鬥,歸根到底,還是試圖通過改變力量對比來總決對手。兩種戰略理論的戰略結果的確都是最終殲滅敵軍,但是其手段是有所不同的,以閃擊戰的角度來說,要不斷的運動,交戰不是目標,雖然最後都是為了讓敵人失去抵抗,但是不一定要用硬碰硬的直接交戰,而是先不斷的機動,不斷的運動,讓敵人處於不利態勢最終崩潰,德國在巴爾幹,南歐的作戰行動其實也很有這樣的意味 。

李德哈特這樣認為

經過重新修訂的理論,應使其基本原則適應於現代條件的需要。因此,我希望,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應使理論的概念更加充實些。基本思想就是:以“戰略性戰役”這一術語來代替“會戰”這個術語,因為“會戰”是一個古老的概念,現時代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在未來的戰爭中,也有可能發生會戰,但它已經不是目的本身了。在這裡,我要重複早先作出來的一個結論,因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得到了充分肯定的。這就是:“戰爭中的真正目標,不在於尋找敵人進行會戰,而在於建立一種有利的戰略態勢。如果說,這種態勢本身還不足以保證取勝,那麼再繼而進行一個會戰,就可以很有把握地保證奪得勝利。”

大戰略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和利用敵人能力方面的薄弱環節,並組織武裝抵抗。至於戰略,則是要在敵人的戰線上找出防禦最薄弱的地點,並在那裡把敵人消滅。把自己的兵力用來攻擊對方兵力強大的地方,其結果只能是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並終於感到得不償失。要使攻擊能夠具有強大的效力,就必須打在敵人的弱點上面。因此,最理想而且最有利的辦法,就是要設法解除敵人的武裝,並儘量避免用硬拼戰去消滅敵軍。硬拼硬打去消滅敵軍的方法,不僅包含著自己的兵力也消耗殆盡的危險,而且有可能招致相反的後果,使自己遭到失敗。所以,一個戰略家的思想,應該著眼於“癱瘓”敵人,而不是如何從肉體上去消滅他們。就戰爭的較低階段來說,在戰鬥中殺死一個人,只不過是使這支軍隊損失一個士兵而已,但是一個神經受到震撼的活人,就可以成為恐怖病菌的傳染媒介,足以造就一種恐怖的現象。在戰爭的較高階段中,如果使對方的指揮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則可以使其所帶領的整個部隊喪失作戰力量。而在戰爭的更高階段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壓迫,那麼這個政府所擁有的一切作戰力量也有可能被抵消。這正如下述一種情況:兩隻手都麻木或癱瘓了,刀劍必然會從手掌中掉落下來。--《間接路線戰略》

“克勞塞維茨觀點的整個體系,是非常合符邏輯的。但是,這個體系卻容易把他的門徒們引入歧途,至少對於那些只願意用手拿武器打仗而不願意用腿跑路的人來說,確是如此的。……您現在想獨個地把這種趨勢扭轉過來,而那些以軍事為職業的人對您卻很少有幫助。可是,當您成功以後(這大約會在1945年左右),您的追隨者又將越出您所規定的那些界線,並且在新型戰略家的影響之下往後退。我們的運動就是這樣,時而前進,時而後退,走著一條曲折的路線。” --英軍中東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多爾曼·史密斯少將於1942年從中東寫給利德爾-哈特的一封長信節選

克勞塞維茨理論的一個巨大弱點就是讓人迷信主力決戰,迷信硬碰硬的強攻,好像認為只要行動堅決,集中了優勢的兵力,迂迴合圍,就一定能奪取戰爭的勝利一樣,庫爾斯克會戰的出現,就是其殘餘。

李德哈特的作戰思想是從大量的歷史戰例中提取而來,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要具體將其實現,那還是古德里安的功勞。至於它的思想與施裡芬的區別,它們都是機動戰法,但是施裡芬繞來繞去都是為了集中優勢兵力迂迴合圍自己的對方,而李德哈特則強調分散敵人的力量,瓦解敵人的抵抗,要大規模,大範圍的運動。不要被對方的主力給侷限住,人家怎麼走你也怎麼走,受制於人,戰略被動。

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的核心是:“不僅是一條原則,而且可以說所有的戰爭原則,都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表達,這就是‘集中’。但是,說得更準確些,還是要把它的範圍稍微擴大一點,就叫做‘集中自己的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我們會發現,哈特的集中兵力思想與克勞塞維茨的集中兵力思想大不相同了,克勞塞維茨要求絕對集中兵力對付的是敵人的強大重心。哈特的集中兵力有個條件,即“要想達到‘集中自己的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這個目的,既要使敵人分散他們的兵力,也要使自己分散現有的全力,這樣才能造成一種形勢,通過分散用兵而取得局部性的效果。於是便形成一個相繼行動的程序:首先是自己分散,引起敵人方面分散,然後才是自己的集中。”(《戰略論》460頁)克勞塞維茨的集中是沒有條件的,主張儘可能用一切的兵力進行集中。因此這是兩種不同的集中觀,一個是“以實擊實”,一個是“以實擊虛”;一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集中;一個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集中。他們的集中會什麼不同呢?克勞塞維茨集中兵力思想的歷史必然性,前面我已經說了。這裡我來說哈特集中兵力思想的歷史必然性。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暴露克勞塞維茨集中兵力思想的侷限,那麼克勞塞維茨的集中兵力思想還得發展下去,直到充分暴露其合理內核和不合理方面為此。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雙方都集中成儘可能少的一兩個戰略重心,沒有充分的牽制條件讓其虛弱。但由於以集團軍和集團軍群(或方面軍)為單位進行的作戰,範圍甚廣、縱深甚深、具有戰役和戰略意義的各部甚多等,因此分散自己的兵力多方面牽制敵人、多方面迷惑敵人而造成敵人重心由實變虛等,成為可能。由於飛機和坦克等大規模裝備的趨向,奠定了戰略性和戰役性的迂迴、包圍、穿插、分割的必要基礎,因此,對敵重心進行孤立、包圍、削弱,進而殲滅有了可能。又由於飛機和坦克等可能組成的集群機動快,越野能力強,使兵力能快速地在決定性的地點集中有了可能,也使敵人任何一個明顯暴露弱點的要害被出其不意的打擊成為可能。總之,集中兵力對付敵人的弱點,已經有一定的可行性了。可行是可行,但有沒有使用這種方式的迫切需要呢?第一次世界大戰集中的“以實擊實”的敗招已經使人們迫切需要更換另一種形式的集中。

具體從一二戰的戰略計劃來比較。一戰的施利芬計劃是典型的“以實擊實”,只有集中,沒有分散,不顧一切的強調優勢兵力,集中大兵團對對方的主力兵團進行大迂迴的合圍,就是個大坎尼,典型的克勞塞維茨式會戰。而二戰的鐮刀閃擊計劃,從制定來說,曼斯坦因提出了用B集團軍群進行牽制,這是虛,而古德里安則建議將裝甲兵團最大限度的集中於A集團軍進行主攻,這是實。先分散,後集中,這是典型的以“以實擊虛”這才是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的實質。

通俗的說,德國傳統軍事戰略就是要利用快速的行動集中優勢兵力圍攻敵軍,雙方硬碰硬。而閃擊戰理論就是要先利用突然性突破敵軍的防禦,然後通過不斷的運動瓦解敵軍的防禦體系,最後才進行主力決戰,典型的把你搞暈了再佔便宜。

三,閃擊戰的秘密

富勒對1940年古德里安的閃擊戰有過如下的解說

戰略性癱瘓理論找到了它的實際代表,那就是古德里安將軍。他出生於188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閱讀了一些有關坦克以及坦克戰術理論的英文書籍和論文,同時還閱讀了戴高樂將軍的一些著作,他開始對裝甲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癱瘓敵人指揮系統的觀念,早在1918年就已經形成了。因此,坦克和飛機的發展,以及各種類型的反坦克武器的採用,要求對這一觀念加以修改。例如除非坦克能在夜幕的掩護下急速而準確地行進,否則,它在主力進攻之前就搗毀敵人的各級司令部的設想就不可能實現。但是坦克做不到,而且現在仍做不到。古德里安對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只要來一個突然迅速的打擊,突破敵人的正面防線,那麼敵人的指揮系統同樣會完全癱瘓。簡單地說,他的觀念是以B. H.利德爾-哈特所稱的“間接路線”為基礎的,即目標保持不變,而方法可以不同。這就是他對癱瘓理論的一種貢獻。

1940年2月,希特勒召集他的高級將領開會.討論對法國的作戰問題。在各個集團軍和軍的司令官發言之後,當時擔任第10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在曼斯坦因將軍的強力支持下,向希特勒解釋了他將如何使自己的軍在第四天到達馬斯河,並且在第五天就渡過這條何。於是希特勒向他;“那麼以後你又準備做什麼呢?”古德里安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他是第一個想到應該向我提出這個重要問題的人。我答覆他說:‘除非我已經接到了其他的命令,否則在第二天我就會繼續向西推進。最高統帥應該決定我的目標是亞眠還是巴黎。照我個人的看法,正確的路線應該是經過亞眠,直向英吉利海峽進發。’希特勒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只有布西將軍,他所統率的第16集團軍位於我的左翼,突然高聲喊出來:‘好吧,第一點,我首先就不相信你可以渡過馬斯河!’這時,希特勒臉上現出了緊張的神情,用眼睛注視著我,看我怎樣答覆這個挑戰。我說:‘無論如何,總不需要你來代勞呵!’希特勒沒有再說話。” [ 作者注:古德里安:《閃擊英雄》(1952年英文版),第92頁。 ]

英吉利海峽是古德里安的第二個目標。從色當附近的馬斯河算起,它在西面一百六十英里之外。所以,布西將軍感到吃驚是毫不奇怪的。按傳統的觀念,只能把目標選在該河西岸十餘英里左右的地方。正因為如此,這長距離的目標也就顯示了古德里安閃擊戰的秘密。

這是把機動當作一種心理武器來使用的:不是用殺傷而是進行運動;運動不是為了殺傷,而是要在敵人的後方造成恐懼、困惑、疑慮和混亂,使之謠言四起,直到產生最嚴重的恐慌為止。總之,它的目標不僅是要癱瘓敵人的指揮系統,而且還要癱瘓敵人的政丨府,而這種癱瘓又是和速度成正比的。如果借用丹東的話來說:成功的秘訣就是“速度,更高的速度,永遠有增無已的速度”。為此,又要求“大膽,更多的大膽,永無畏懼的大膽。”----《戰爭指導》

而所謂的癱瘓對方的指揮能力並不是簡單的打擊對方的政治指揮中心那麼簡單

古德里安對於舊的攻擊對方的政治指揮中心這一手段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只要來一個突然迅速的打擊,突破敵人的正面防線,那麼敵人的指揮系統同樣會完全癱瘓,關鍵在於敵後的運動。

古德里安早在1937年10月15日刊登在德軍軍官協會官方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即已闡明瞭這種戰法的核心思想:“所有問題的關鍵是,以更快的速度運動,在運動中不懼怕敵人的防禦火力,使敵人難以重新構築新的防線,並一直攻擊到防禦者的縱深。……我們要的是在所計劃的時間內,將整個防禦體系縱深的敵人同時消滅。”

在進攻蘇聯之時他又說:“一切在於快!要快的讓敵人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快的讓敵人沒有爬起來的機會,沒有從容集結兵力和佈防的時間。一旦它爬起來,做好了搏擊的準備,你就很難再打倒它了。因而迅速攻克敵方首都,對著敵人的神經中樞戳一刀,敵人的抵抗便會陷入癱瘓。”

古德里安指出,發動機責成指揮官迅速定下決心,並親自促其實現,因為坦克在戰場上如以步兵進攻速度行動,就是自取滅亡。坦克兵特別要遵照弗里德里希的遺教行事:“進攻愈迅猛,傷亡愈小。”

古德里安認為裝甲部隊不存在側翼,速度就是最好的側翼,他說:“不要去管我們的側翼,讓敵人去擔心他們的側翼吧.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前進,前進,再前進".我們進攻的部隊為什麼是快反軍?而不是重裝軍?快反軍是輕裝部隊,火力相對有限.裝甲部隊也是以輕裝甲為主,一切都是以速度為先!”

而其閃擊戰的奧妙還不僅僅在於快速,快的讓敵人沒有反應的時間,沒有再次組織力量構成防禦體系的機會,還在於其靈活,正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理,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薛定諤的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隻貓同時處於生,死的不確定狀態,它既生又死,而閃擊戰也通過靈活的指揮力求達到這點,以讓敵人失去反制的時機,分散敵人反制的力量。

古德里安對法軍指揮系統的癱瘓是通過多個攻擊目標的威脅和選擇來達成的,從戰略上來說,佔領一個國家的首都無疑是最有效的癱瘓性打擊,可正是因為巴黎是最可能的,所以古德里安恰恰不選那裡,要沿抵抗最弱的路線行進。僅從心理打擊的對總參決策人員的打擊來說,古德里安使用瞭如下行動讓總參的決策人員在心理上被癱瘓了,無法做出正確決策。

在最開始德軍讓法軍相信B集團軍群主攻,從而法軍主力進駐比利時,阿登成為了抵抗最弱的地區,比利時方向的盟軍調動遲疑了。當古德里安強渡馬斯以後法軍判斷德軍會迂迴馬奇諾,向南轉進,西部又成了抵抗最弱的地區,馬奇諾方向的盟軍調動遲疑了。當判定古德里安盟軍無意包抄馬奇諾時法軍又一直害怕古德里安突然南下轉攻巴黎,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後方又成了抵抗最弱的地區,巴黎方向的法軍調動遲疑了。當德軍的裝甲師後來急速地轉向西面時,法國人又不能作出正確判斷,德國人究竟是開向亞眠,還是開向里爾。里爾方向的法軍調動遲疑了。古德里安就這樣巧妙的利用著威脅性的機動,不斷地超抵抗最弱的方向前進著。

從一開始,雖說古德里安就選定了應該從色當向海峽衝刺,但是具體怎麼走,具體要不要貫徹下去,那還是要按照實戰來判定的,閃擊戰的在具體的戰術指揮上高度敲掉中下級指揮官的自主權,就是為了這樣不斷的超抵抗最弱的方向前進。古德里安其實不是在改變對比,而是在不斷的癱瘓敵軍,讓最後法軍陷入了無兵可用的悲慘境地。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跑在德軍主力的前頭,在亞眠和阿布維爾等地越過鬆姆河防線,進入盟軍的深遠後方,切斷了盟軍的交通線,從而使比利時方向的盟軍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陷入癱瘓狀態。

至此,整個法國的法軍全部被古德里安玩成了傻瓜,德國可以放心的收取戰果了,也就是這個時候,最好收拾的,最大的果實無疑是敦刻爾克的盟軍,這也是為什麼古德里安在敦刻爾克停止前進時急的跳腳的原因,煮熟的鴨子飛了。

殲滅戰強調的是地理和空間,癱瘓戰強調的是心理和時間。殲滅戰要消滅對方的抵抗兵力來獲取勝利,癱瘓戰要摧毀對方的抵抗意志來獲取勝利。兩者強調打擊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如果是進攻基輔,那就是殲滅戰,如果是進攻莫斯科,那就是癱瘓戰,而無疑,古德里安是強烈要求進攻莫斯科的,可惜,錯過了那個終點,就失去了永恆,蘇德戰爭完成了數次巨型殲滅戰,卻失去了癱瘓蘇聯的最好機會,以至於功敗垂成,當然當時實際直接進攻莫斯科也是有巨大困難的,在此僅僅作為例證,並不深入探討。

四,閃擊戰的爭議

1.閃擊戰最大的爭議便是是其在庫爾斯克的失敗,認為其以標誌著完全過時,其實那只是一個特例

蘇軍在那時擁有絕對優勢力量,而且還預先花了幾個月構建兼顧的防禦陣地和雷場,實戰中哪裡總有這麼好的事情?

聚集在庫爾斯克的德軍總兵力為90萬人,另外還有2700輛坦克,1萬門火炮和2000多架飛機。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則集結了130萬人的兵力,2萬多門火炮,3400輛坦克和2100餘架飛機。7月5日凌晨,蘇軍搶先實施了炮火打擊,德軍被迫提前三個小時發起進攻。從7月9日起,蓄勢已久的蘇軍投入了大批的預備隊,使得庫爾斯克一帶的蘇軍累計兵力多達264萬人、火炮52500門、坦克8200輛,飛機也多達6950架。德軍也加大了對庫爾斯克的增援,共投入了154萬人、16000門火炮以及5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7月12日兩軍裝甲主力第2SS黨衛裝甲軍和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普羅霍羅夫卡相遇,很快就絞殺在一起,這場空前規模的坦克大戰歷經8個小時,一直持續到傍晚才結束。濃密的硝煙瀰漫了戰場,草原上到處都是坦克的殘骸,雙方的坦克手後來甚至用匕首肉搏。

而從戰果來看

在庫爾斯克,即使是強行發動進攻,南北線也是有區別的,莫德爾用慢悠悠的用步兵開路,結果進攻開始沒多久就遭遇嚴重的損失,中央方面軍損失不大。南線曼斯坦因一開始就直接投入坦克刺刀見紅,給了蘇軍極大的殺傷。曼斯坦因幾乎是打垮了沃羅涅日方面軍,又消耗乾淨了草原方面軍的坦克後才退出戰鬥的。

南北線雖然實力有差別,但是北線是一對一,南線可以說是一對二,同時戰果相差更大。北線一共有793輛坦克和506門突擊炮,自己損失了312輛坦克和316門自行火炮。 對蘇軍殺傷了33897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58輛。南線一共有1069輛坦克和195門突擊炮,自己損失492輛坦克和52門突擊炮,戰果則高達143950人和1311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所以德軍的閃擊戰其實是完全成功的,戰役上的失敗只能歸咎於其發動時機的失誤與蘇德雙方投入力量的巨大差距。

2.閃擊戰就是靠偷襲,沒什麼了不起

這種觀點在不少初級軍迷中都有市場,這其實是錯誤的,專業的說法應該是戰略突然性,閃擊戰是一種極度依靠戰略,戰役,戰術突然性的戰法,而其戰法本身也極易達成戰略,戰役,戰術突然性。戰略突然性的達成不一定要對方沒有防備,不知情,比如中東的齋月戰爭,就是在以色列受到阿拉伯放將要進攻的情況下而被達成戰略突然性的。事實上,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蘇德戰爭,對手都知道德國要進攻,甚至知道進攻時間,甚至知道將要進攻的部隊,規模,部署,可是那又如何?一樣達成了戰略突然性,戰略突然性的達成是一門大學問,也是閃擊戰的高明之處,給你偵察到軍隊又如何,照樣能陰死對手,它不一定要讓你不知道,我也可以讓你不相信,法國和蘇聯就是這麼被達成戰略,戰役突然性的的,也可以讓你不知道怎麼對付,波蘭,南斯拉夫,希臘就是這麼達成戰術突然性的的。

以法蘭西戰役為例

1939年11月希特勒作出的關於進攻西方的決定。進攻法國從那個時候起就進入了最後的準備階段,各大集團軍群進入預設陣地,但是因為天氣不好,不利於空軍支援裝甲部隊,進攻被迫推遲,但是部隊因為收到命令在40年1曰某一天將再次準備發動全面進攻而沒有返回營房而是就地留在陣地上,結果到了第二年一日,天氣依然不好,進攻時間被迫再次推遲,前兩次法軍還對邊境的德軍充滿戒備,然後兩次狼來了之後,法軍就習慣了德軍的存在。後來情報組織再說什麼德軍什麼時候將進攻法軍高層也不信了,因為前兩次他們雖然預設而來德軍的行動,但是德軍到最後依然沒有進攻。

英國官方的二次大戰史對此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當[德國]在11月和1月兩次下令進攻時,盟國部隊在進攻前幾天即迅速進入了“戒備”狀態,而在5月時他們沒有這樣做。其原因何在呢?按照[德國人進攻計劃的]最初方案,允許進攻部隊有六天時間實施接敵運動和最後的集結,第七天才開始進攻。在11月和1月,盟國因敵軍實施準備性向前運動而警覺起來……但[計劃的]最後方案卻取消了這種預先的運動。因為接敵運動實際已不再必要,在前兩次進攻命令撤銷之前,部隊就已經開始向前推進,命令撤消之後,部隊便駐守在已經達到的陣地上。這樣,原計劃六天的運動,此時已經進行了三天。此外,德軍司令部得知盟國在11月和1月曾兩次命令其部隊進入“戒備”。這表明,如果要不讓盟國得到德軍即將發起進攻的預先警報,他們必須更好地隱蔽自己的意圖和採取更嚴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在根據最後計劃調整部隊部署的過程中,所有必要的接敵運動實際上都是逐步進行的。這樣,在下達進攻命令之前,進攻部隊就已經處於臨近邊界的易於實施突擊的距離之內……。當5月9日中午下達了代號為“黃色”的命令後,他們在十日拂曉就能發起進攻,而不需要進一步大規模地調動部隊,使盟國得到預先警報。這一次,盟國只是在敵人開始進攻之後才下令進入“戒備”。

這是德軍在進攻時間突然性上的戰略突然性的達成,接下來談談德軍在進攻地點上的戰略突然性的達成,早在希特勒進攻法國之前,英法兩國政府就對納粹師團的數目和它們的部署情況作出了相當準確的估計,並充分掌握了三個德國集團軍群的主要特點,特別是A集團軍群中裝甲兵佔優勢的情況。但A集團軍群集結在阿登山脈附近的情況卻確實使盟軍多少有點困惑不解。這是因為甘莫林將軍據不相信一支龐大的裝甲部隊可以逾越阿登山脈和渡過馬斯河。法軍當時估計是認為A集團軍群應該是作為總預備隊準備視戰局支援BC兩集團軍群的突破,之後黃色計劃的洩露也加重了法國人的猜測,直至B集團軍的逼真佯攻才讓法軍徹底傷了套,主力北上比利時,這才真正的讓德軍達成了進攻地點的突然性。

3.後期德國閃擊戰走上了彎路,裝甲部隊瘋狂造坦克殲擊車式坦克,拋棄了閃擊戰

我以前曾專門寫過一文論述此問題,現在直接拿出

對於德國後期轉為專門造坦克殲擊車式坦克,那完全是誤解

古德里安最開始設計的德軍裝甲部隊模型是中型主力坦克(3號)和重型支援坦克(4號)。在實戰中要求裝備高初速加農炮的三號坦克自由攻擊,而重型支援坦克則以坦克排的形式增強到主力坦克連進行火力支援,主要用大口徑的榴彈炮對敵方防禦工事,固定火力點和其它主力坦克不能對付的目標進行火力支援。然後古德里安又提出應該研究一種帶裝甲的自行大炮配屬給坦克分隊進行長程火力支援,這就是德軍裝甲部隊基本框架的由來,自行榴彈炮加上主力坦克和重型支援坦克協同作戰,但最開始只有主力坦克和少量重型支援坦克存在,自行火炮沒太大的發展。

德軍在39年閃擊波蘭時發現需要一種高機動的反坦克力量伴隨坦克部隊進行反坦克作戰,以對付一些很難應付的裝甲目標,所以臨時在二號坦克的底盤上加裝了47MM火炮應急,實戰效果尚可,他們與88MM高射炮一起混裝於裝甲部隊,負責反坦克的火力支援任務,之後德軍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坦克殲擊車,其特點就是以現有的次等坦克底盤負載大口徑加農炮進行反坦克作戰,其優點是火力強大,成本低廉,缺點是防禦薄弱,發動機和車體過載,馬力不足,機械性能不太穩定,其代表作是Mader系列,而巔峰就是犀牛。這就是德軍坦克殲擊車的由來,從一開始它就是一種應急的做法,它是一種配屬給裝甲部隊的進攻型殲擊武器,攻勢獵殺是其基本戰法,在高速進攻中給與裝甲部隊強力的反坦克火力支援。

1935年曼斯坦因提出應該為進攻中步兵提供密切的伴隨火力,於是突擊炮被研製了出來,它車身低矮,整體防護良好,具有極強的戰場生存能力,實戰中表現相當不錯,為步兵拔出火力點和防禦工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極大的減小了步兵的傷亡,提高了作戰效率,是對裝甲部隊集中使用所有坦克的一種彌補,它是一種步兵支援戰車。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遇到了強大的蘇聯裝甲車輛,迫於緊迫的戰場形勢,匆忙對所有東線裝甲戰車進行升級,主要是加強火力和防護,於是突擊炮換裝了一門長管加農炮進行反坦克作戰,其低矮的車身、無炮塔的簡易構造、封閉的戰鬥室、強勁的火力,使它立刻成了反坦克能手,為步兵提供了強大的反坦克協同,它是步兵的戰場核心,在進攻時它是移動的鐵拳,而防禦時它又成為了堅固的堡壘。突擊炮是一種配屬給步兵的進攻性支援武器,後期由於戰場的實際需要改裝成了適於對於坦克作戰的類型,但它原本因該對付步兵和防禦工事的,後期的灰熊,突擊虎,才是它發展的正途。它的基本戰法也是在進攻中為步兵解決各種難以解決的目標。

隨著戰場局勢的不斷惡化,德軍的反坦克武器戰術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進攻型戰術轉為了防守型戰術,以應付海量的蘇軍戰車。德軍綜合了早期坦克殲擊車的研究思路,參考了中期突擊炮的成功經驗,最終研究出了成熟的驅逐坦克,它具有強大的正面裝甲,兇猛的大口徑長身管主炮,低矮利於隱蔽的車身,不錯的機動性能,簡易的生產設計等等優點,成為了可怕的坦克殺手!但是其基本戰術已經是防禦性質,其基本作戰方式是伏擊,這裡有著兩大類代表,輕型的追獵者和重型的獵豹,其實這個問題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論述,所有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和戰術理念,具體戰術,我會在以後寫的文章詳細解說。

驅逐坦克是一種獨立的防禦性武器,從它的名字,驅逐兩字就可以看出,其主要作戰目的是驅逐突入我方縱深的敵方裝甲部隊,遏制其攻勢,最好予以其殲滅,它與配屬給步兵的進攻性步兵突擊炮,配屬給裝甲部隊的進攻性反坦克坦克殲擊車是有著很大不同的,它是防禦性的反戰車戰車,其作戰目的和作戰能力都是有限的。希特勒在四號突擊炮剛被研發出來時曾想停產四號主力坦克,全力生產四號突擊炮,為此古德里安特地上交了一份備忘錄,大致意思是:

實戰證明,在一千五百米到六百米的距離內四號坦克足以擊毀大部分盟軍坦克,四號突擊炮雖然有著比四號主力坦克更強的火力和正面防禦,但是在丘陵,山地,城市,等複雜地形作戰時,火炮的瞄準變動射界十分有限,根本無法有效發揮戰鬥力,在惡劣的地形下,有時甚至連將火炮瞄準敵方也是困難的,而四號主力坦克有著高大的車體和炮塔,無論是射程還是射界相較都十分寬廣,而且有著極強的應變能力,所有不應當停產四號主力坦克生產四號突擊炮,反而只應該將四號突擊炮作為一種輔助性武器而存在。

實戰完全證明了古德里安的正確性,坦克殲擊車雖然有必要存在的,但它是絕對不能取代坦克的。

這是我原來寫的,這裡沒寫虎,黑豹,虎王。虎和虎王都是四號重型支援坦克的發展型,重型突破坦克,黑豹是三號的後續型,堅固的工事有stuka,有Hummel,德國坦克沒必要追求對工事殺傷能力

德國的重型坦克概念

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明確的參數指標用於定義輕型/中型或重型坦克。主要原因是在於坦克作為新興的陸軍武器系統,並沒有被完全整合到作戰體系中去,從而形成新的戰鬥力,因此在戰場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正因為如此,它的作戰潛力,在當時也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在當時的美國,英國和蘇聯同樣也對坦克部隊缺乏一個明確的定義,三種類型的坦克缺乏明確的作戰任務及目標的定義。坦克的設計製造以及編制基於一個相對鬆散的分類的基礎上,重型坦克的理論研究也是基於一個非常寬鬆的作戰目標之上。

面對上述情況,德軍對坦克作戰的普遍理解為:輕型坦克主要執行偵察任務,即要求機動性很高,並不需要太多裝甲防護,也不具備較大的殺傷力。中型坦克被用來執行持久性強的奔襲作戰任務,因此要求在機動性,裝甲防護和火力上相對平衡。要滿足這些要求,中型坦克需要較高的機動能力以及機械可靠性,因為這些坦克必須能進行高速機動,而且持續作戰。

按照這個分類,重型坦克作為步兵和炮兵的火力支援,主要目標是摧毀敵人的防禦能力,從而使中型坦克能夠順利敵人的突破防線。不過,這種分類也隱含著一種可能,即輕型和中型坦克,在某程度上只能履行各自的任務。而作為重型坦克,沒有與其他兩個類型坦克同樣的機動能力。

1937年, Guderian為德國的裝甲部隊應對未來的戰爭,制定了全新的作戰原則和戰術。新的作戰使命使重型坦克的應用概念得到了突破(由輔助兵種變成了主攻力量),它的第一個目標是在敵軍防線上對抗和摧毀敵方的反坦克炮(反坦克防線),做到防患於未然。下一個目標則是摧毀敵人的火炮體系。Guderian預期對敵人防線的滲透將迫使敵人調動裝甲預備隊形成反擊。關於必須擊退這次反攻擊,Guderian強調說:坦克最大的敵人,是另一種坦克,那是因為,裝甲部隊要能夠打敗這次反擊,或者突破,否則失敗。而面對敵軍的坦克部隊,重型坦克將成為主體的摧毀力量。

德國裝甲作戰理論當時主要著重於進攻。不過,當時國際形勢普遍反德,這個理論隱含的概念也包含德國的裝甲部隊將可以隨時返回,並準備反擊任何企圖突破德國防線的敵軍。因此,全新的裝甲作戰理論使得無論是在進攻,還是在防禦,消滅敵人的坦克變成首要任務。因此,重型坦克的研製得到了德軍統帥部的高度重視。

Guderian:德國坦克裝甲兵之父,近代裝甲作戰理論家。他認為:重型坦克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敵人反擊德軍,並試圖突破德軍防線的時候徹底摧毀敵人的坦克。

虎式坦克,無論是在進攻還是防禦戰鬥中,都能發揮出數倍於其他裝甲武器的力量。經過反德戰爭的洗禮,虎式坦克也被證明是一種最有效的防禦作戰武器。

由此可以看書,德國造坦克一直是按其原有戰術體系來的,並沒有出現什麼錯亂現象,只不過有時希特勒確實亂髮了點神經,比如停產四號造黑豹,造虎王造老虎,自行把老虎改的超重什麼亂七八糟的。

4.由於反坦克武器的迅速發展,坦克將被淘汰,閃擊戰也無用化

此問題我先直接引用資料做鋪墊

我們何時擯棄坦克?

坦克和強盜

有一天,我在巴黎買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關於未來戰爭問題的舊書,其作者頭腦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邏輯無懈可擊,分析敏銳――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製軍事裝備的途徑後,宣稱坦克的合適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館裡,和恐龍的骨架緊靠在一起。他的論據很簡單――反坦克炮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在未來戰爭 中,它們可以完全消滅坦克的密集編隊,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關槍完全剋制騎兵一樣。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沒有看到德國坦克在巴黎林蔭大道上耀武揚威,並駛過幾十年後我買到他那本滿是塵土,紙張發黃的“預言書”的地點。其實,認為坦克即將壽終正寢的看法經久不衰,如60年代初,法國決定停止生產坦克,認為坦克時代已經過去。所幸這種理論被以色列的老式謝爾曼坦克(編者注,實際上是以色列改裝的M―50/51)在西奈半島粉碎。猶太人的輝煌勝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運用得當,沒有一處反坦克武器能夠制止坦克的突擊。

貶低坦克的人觀點很簡單:“看一看反坦克導彈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這個論站不住腳。反坦克導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任何防禦系統都意味著部隊在廣大戰線上分散,使他們在有些地方強,有些地方弱,而什麼地方弱,坦克卻大量集中出現在那個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樣的話,沒有一個防禦地段的兵力是夠用的,試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坦克火箭,坦克將會選中某一特定地點,數百輛或數千輛同時進行攻擊……而當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時,坦克卻只需繞道而過。因為坦克是進攻型武器,它有戰鬥主動權,它可選擇在何時何地進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編者注,此觀點在武裝直升機出現後值得商榷,武裝直升機的優勢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賦予防禦方比進攻一方更大的機動性)

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導致坦克的消亡,這就好像希望使使銀行的電子保衛系統會完善到使搶劫銀行的人滅絕一樣。我向你保證,搶劫銀行的強盜是不會絕種的,他們會改進其工具,戰術和迷惑保衛系統的方法而繼續搶劫。有時他們會失敗,有時也會成功,但只要銀行存在,他們將繼續搶劫。強盜擁有和坦克一樣的優勢,他們是進攻者――他們決定何時,何地,如何去進攻。只要當他們認為有成功的信心時,當他們已經秘密地發現對方防禦上的弱點時(這些弱點的存在是防禦方本身不易覺察的),他們就會動手。

坦克!進攻!

蘇軍將領們從來都非常明白,只有前進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對他們來說,防禦只理解為失敗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防禦也只能帶來僵局也舉持久。對敵人最薄弱的地區實施最猛烈的打擊。因此,要勝利就必須進攻,你必須突然向前運動,行動堅決。為此,你需要有一輛車,它能到外運動,火力及防護等特點的車就是坦克。也許在將來,坦克的裝甲更加完善,也許它不用履帶而用別的什麼方法來行駛,也許它沒有炮,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機動,火力和防護的綜合能力仍然保持不變,只要有戰爭,只要想取得勝利,坦克就將存在下去。核戰爭不僅還會讓坦克消亡,反而賦予其新生――再沒有比坦克更適合核戰爭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戰中生存下來,你必須為這些“鐵匣子”花錢。

飛行坦克

把一輛坦克開到機場,停在一架軍用飛機旁邊,然後再把一架直升機放在坦克和飛機之間。現在再把它們逐個仔細看一看,然後回答這個問題――直升機更像誰?坦克還是飛機?你不用告訴我,我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是蘇軍的將領們相信,從其作戰目的和使用方法來說,直升機就是坦克,兩者很難區分,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共同之處是都能飛行,僅此而已。

他們是對的。理由很簡單:在戰鬥中,坦克能佔領敵方領土,而直升機也能這樣做,但飛機卻不行,飛機可以摧毀地面上甚至深入地下的一切東西,但它不能佔領並固守領土。因此,蘇軍把直升機看作坦克,一種能高速運動並有無限越野能力的坦克,它也具接近坦克的火力,只不過裝甲比較薄弱。直升機和坦克的使用戰術也很相似,兩者均在前線就地作戰,飛機卻只能在機場之間奔波。

空軍對直升機的出現並無特別熱情的歡迎,但陸軍卻興高采烈――這是一種不用履帶而用旋翼的坦克,它不用擔心佈雷場,河流和高山。因此也就用不著為空降突擊旅(它由直升機來運載)成為蘇軍坦克集團軍或方面軍編制的一部分而驚訝了。

蘇聯的米―24直升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武裝直升機,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是西方軍事家們都同意的觀點。我知道蘇聯將領們對他們的直升機的喜愛,我預測在幾年後將會出現【注意,這是粗口!】型號的“飛行坦克”,也許這種直升機已經在薩拉托夫或什麼別的地方飛行了,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它們。----《蘇軍內幕》

這裡尤其要說一下庫爾斯克,庫爾斯克是個極端例子,實戰中裝甲部隊基本不可能腦殘的去衝這種級別的預設陣地,庫戰完全是希特勒強行發動的,這種例子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沒有錯,如果一個步兵師裝備著大量的反坦克武器,並實現有堅固的預設陣地,並且對方裝甲部隊沒有步兵和炮兵航空兵支援的話,是可以抵擋住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別忘記了,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被裝甲部隊擊敗的絕大多數步兵都是在非展開狀態下,也就是遭遇戰而非陣地戰中被擊潰的,這是德國閃擊戰這種運動戰法產生的必然結果,固化的步兵師基本對閃擊戰沒有威脅,而步兵師一旦機動,又可能在遭遇戰中被閃擊戰輕鬆殲滅,如果你聚集大量步兵師圍剿,又容易被裝甲部隊任意選擇一個薄弱利用機動優勢集中優勢力量強行突出,且牽制你大量兵力(這個最經典的可以參見日本機械化部隊在我國的運動,迫使蔣介石開掘花園口)讓你正面戰場面臨更大危機。而且不要忘記,裝甲部隊是擁有主動權的,它們會集中力量對你進行突破,往往你一個步兵師要面對一個裝甲軍的衝擊,幾十門反坦克炮能擋住超過幾百輛坦克?

雖然步兵反坦克力量極度強化,但是在遭遇戰中,這些陣地性的優勢往往就不復存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坦克本身不是單純的裝甲突擊,它會配屬有強大的支援力量協同進攻,如機械化步兵,強擊航空軍,各種自行火炮對你進行打擊和壓制,並遂行強大電子干擾,在強大的火力壓制下這些反坦克武器還能發揮多少效力了?反坦克火箭和導彈確實對坦克威脅巨大,但是坦克也有應對之道,那就是主動防禦系統,主動防護系統一般分為干擾式(軟殺傷)代表“窗簾”,攔截式(硬殺傷)代表“競技場”“戰利品”,未來將出現二者合一的防護系統代表“IAAPS”。攔截式是目前各國發展的重點,潛力也最大,效果最好,他們能夠有效的對抗反坦克火箭和導彈。

從戰略上和戰術上兩方面來分析,從戰略上來說如果我沒有戰略突然性,用坦克強攻你的步兵師預設陣地,確實很吃虧,但是你別忘記了,坦克這種兵器由於其實履帶性戰鬥車輛,戰略戰術機動能力都很強,地形對其的限制並不是非常大,除非是特殊的沼澤和複雜的山地,但是這種地形到底也不是到處都是,連阿登山區和大興安嶺都被德蘇大規模的應用過裝甲集群,一般的地形又有何不可,地形的困難非但不能成為阻礙進攻的屏障,反而往往會成為坦克達成戰略突然性的掩護,這是一個人類心理的盲點,尤其是在閃擊戰這種特別強調達成又特別容易達成戰略突然性的戰法的指導下,敵人是很難預料到裝甲集群的突破方向並做好良好的準備,而且你要注意,一個地方的地形良好程度和它在戰略上的價值往往成正比,如果你一個地方實在是崎嶇混亂,那麼它在戰略上的價值一般也不大,也不值得出動裝甲部隊去奪取,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言,所以裝甲部隊絕大部分時候還是在適應的平原作戰的。再從戰術上來說,簡單的說,不是坦克虐步兵,那些殘敵,那些固守的步兵確實不好對付,但是我方傻到對方反坦克力量強力還用坦克衝?什麼叫裝甲集群?

資料

德軍於1942年在東線上的突擊戰術

原對俄軍某部隊防禦陣地所發起的裝甲突擊半途而廢,步兵改為突擊部隊和支援部隊的任務編組以清除蘇軍據點。左翼是經驗豐富的第6裝甲偵察營,右翼是第114機械化步兵團的第1裝甲步兵營。這兩個營都有戰鬥工兵、火焰噴射器和的掃雷隊的增援。坦克和其他的裝甲步兵單位則集結在Zalivsky和Klykov之間擔任預備隊,待機投入攻擊。12月17日上午8時,炮兵團開始射擊,首先把山脊上的蘇軍觀測所轟掉。稍後,德軍第一個突擊波已推進到山脊上,一枚信號彈射上空中,表示德軍已進入蘇軍陣地,炮兵立刻延伸射程。突擊兵力在山脊的中段打開一個缺口,並且著手進行掃殘敵的困難任務。

幾個中隊的俯衝轟炸機輸番持續地壓制俄軍的炮兵陣地,BF-109戰鬥機負責對付蘇軍的戰鬥機,讓俯衝轟炸機專心地執行任務。進入突破口的兵力四下散開並向敵後滲透,堅固支撐點的位置用信號彈標示後交給炮兵處理,其他的則由步兵用機槍、步槍和手榴彈配合解決。到了中午,裝甲偵搜營已經清除了責任區內的蘇軍,1小時後,裝甲步兵營在山脊的東半段也完成相同的任務。預備隊開始通過鞏固中的步兵陣地,閃擊戰又動起來了!--出處不明

把這些武器換成現代裝備在稍微修改一下戰法一樣對付的了步兵,中東戰爭中以色列190裝甲旅被阿拉伯步兵反坦克導彈全滅,是他們向古德里安學閃擊戰不到家,只知道《注意!坦克》不知道《步兵,進攻!》罷了。

而也有大量人士持如此論調,威脅來自於空中,空軍的力量完全可以取代陸軍,坦克依然無用

空軍的確是強力的反坦克單位,但是別忘記了,防空力量也有著長足的發展。齋月戰爭,由於阿拉伯的地面防空系統,以色列空軍一直沒有發揮多大威力,從而讓阿拉伯裝甲部隊發威,後來是以色列陸軍端掉了幾個防空陣地,阿拉伯方面防空體系有了漏洞,才讓以色列空軍囂張起來了,實戰中兩國實例差不多,我方不但可以依靠空軍防禦,也可以依靠防空火力防禦。雖然防空武器是一種防禦武器,會分散部署,減弱力量,但而空軍本身也是防空利器。戰鬥機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而轟炸機才是一種進攻性的武器,戰鬥機本身就是為了防禦轟炸機而存在的,所以單純的靠地面武器防禦那當然會吃虧,但是加上空軍的協防就沒有問題了,而且防空武器只要集中,反而可以壓制空軍。

資料

問 : 哪 一 個 比 較 危 險?戰 鬥 機 還 是 防 空 火 炮?

答:當然是高舐炮。戰爭初期敵人的戰鬥機對我們攻擊機的威脅的確很大,但到了戰爭後期,高舐炮是最大的威脅。真是令人心驚,幾打的小口徑高舐炮布臵開,火力集中在一個點上。周圍還有中口徑高炮炮彈爆出的黑雲,你飛行的時候不知道哪一發會……,吻'你一下。

當然,我們也會做規避動作。我們通常編隊飛行的時候保持三十~五十米的橫向間距和三十米的前後距離。當我們到達前線的時候我們散開,一百五十米的橫向間距,排成一條橫線。之後攻擊目標的時候我們在上空盤旋然後攻擊。小傢伙們“護航戰鬥機”會掩護我們。這

就是我們的戰術。

問:你會進入多少次?

答:這要看情況,如果有很強的防禦火力——上帝保佑!那就只會通過一次,你要立刻將所有東西發舐出去,火箭彈、機炮、炸彈。如果防禦火力不強,就會通過幾次——四次、六次等。長機會飛開,讓僚機繼續攻擊。我們通常編隊飛行到目標上空,如果天氣允許會在

一千二百~一千四百米的高度上進入,然後散開編隊攻擊,或者在相同的高度上進行編隊攻擊。 --伊爾-Ⅱ飛行員訪談錄

現在反坦克技術,戰法,武器在不斷的發展,讓人感覺坦克好像開始沒什麼大用了,但是坦克本身也是隨之不斷髮展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反坦克力量的強勢發展本身就說明了坦克身為陸戰之王的強大與重要!

海空軍地位確實在上升,陸軍地位確實不如當年,但是要注意的是,當年是陸軍一家獨大,海軍戰爭作用有限(少數海權國家除外),空軍壓根就是個配角,而現在則是陸空平起平坐了,所以你看起來陸軍不行了,其實不然,只不過是空軍地位上升了。空軍風頭是出的多,但更恰當的說是美國風頭出的多,而美國的戰法是強調空軍,陸軍輔助,說實話,哪個國家有美國那種實力堆燒錢的空軍?真正打起全面戰爭來主力還是要靠傳統的陸軍。

結語,這些都是我過去對於閃擊戰的一些粗淺研究結果,此文中並沒有加入任何我新的研究成果,全是大量閱讀以前過去的見解。其實閃擊戰遠遠要比這裡面論述的複雜的多,學問大的多。最近幾個月,我個人光是全本專業軍事書籍就有:《戰略入門》,《戰爭與後勤》,《西方戰爭藝術》,《戰場武器系統與技術》,《蘇聯閃擊戰》,《裝甲戰》,《反坦克戰史》,《制空權》,《總體戰》,《阿登反擊戰》重讀《間接路線戰略》,《戰爭指導》,《戰爭論》,《坦克前進》,《空軍學術思想史》,《蔣緯國口述回憶錄》,《古德里安戰爭回憶錄》,《坦克戰》等,目前還在不斷的大量閱讀諸如《西洋世界軍事史》,《歐洲歷史上的戰爭》,《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致命的失誤》,《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武器和戰爭的演變》,《西方戰略思想史》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