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如果說有一項軍事計劃可以代表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思維,那麼該計劃無疑就是“施裡芬計劃”它的出現標誌著俾斯麥與老毛奇時代軍政協調的徹底結束,也標誌著大戰略概念。戰役乃至戰略的勝利已經成為了戰略目標本身。後期的魯登道夫更是提出“只許提戰術,不準提戰略”的名言。

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老毛奇就任總參謀長期間,德國的戰略計劃雖然依舊是以兩線作戰為核心。但是他們的目標卻是很簡單:通過軍事的手段來創造和談的機會。強如老毛奇的戰略大師對於德意志能否經受的住兩方夾擊也是非常不自信。他的目標無疑是“有限的勝利”,先東後西的戰略也就這樣被提出來,即先集中兵力在東線發動進攻摧毀俄羅斯帝國的主力部隊,並且在西線依託有利地形實行防守,等東線戰事結束後再集中兵力,迫使法國退出戰爭。這種戰略思想,1891年之前得到了保持。

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在施利芬任職總參謀長之時,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的理由有三條:第一東線的進攻難以奏效,在老毛型計劃主攻的方向上,一條所謂的“那累夫防線”正好建立在那裡。施利芬將這條防線的防禦能力看得太高。第二,法國進攻威脅很大。施利芬把法國西線的進攻看得十分的嚴重。甚至超過了他的前兩任參謀長,老毛奇認為可以通過防守反擊來取得勝利,適當的收縮防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施利芬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法軍只要在洛林方向進攻同時攻打比利時,德國就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部隊的機動性。第三就是施利芬的於德奧同盟的奧地利盟友過於看輕。當時的德奧同盟在軍隊數量上不佔優勢,如果盲目的進攻俄羅斯防線,那麼必然會導致一場德奧軍隊會被俄羅斯防線絆住。那麼德軍不得不在兩邊奔波,戰爭的局勢對於德國來說就會越來越走向不利的因素。

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基於這樣的現實,施裡芬修改了老毛奇是先東後西的計劃。將德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法國。施利芬計劃從1891年一直修改到了1906年,“大成”的施利芬計劃卻絲毫沒有考慮,英國對於荷蘭和比利時這兩個低地國家的保護,他只是一再強調集中德國的主力軍從比利時作為突破口,從側翼將法國的主力軍消滅。隨著施利芬再一次的兵力計算,德軍的又右翼主力增加到了33.5個軍,其中1/3以上的兵力用來完成對於巴黎的包圍,七個軍對巴黎是迂迴包圍,六個新建軍,從西部和南部進攻巴黎。施利芬認為只要像1870年一樣打下了巴黎,法蘭西就不戰而降。所以德軍在巴黎的進攻必須是不間斷,不能出現像日俄戰爭一樣的拉鋸戰。

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或許有人會說小毛奇私自修改戰略和暫時不執行力,是這個計劃失敗的原因。這可就冤枉了小毛奇,施利芬計劃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計劃。它忽視了政治外交,施利芬避而不談如果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英國是否向德國宣戰。還有就是兩線協調問題,東線該怎麼辦?西線的兵力已經達到了絕對的集中,而在東線只留下了幾個後備師,他們已經不再可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德國的東線難道就要放棄了嗎?施利芬回答就是:西線絕對勝利,這樣就可以彌補所有在貢獻中失去的機會。西線的勝利已經承載了,戰爭全部的勝負甚至整個帝國的命運。這不禁讓小編想起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他們也是將勝利的希望寄託在美日和談之上。這與一戰的德意志何其相似,施利芬將希望寄託在了法國不會頑強抗爭之上。

一戰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施利芬計劃真的能成功嗎?

施利芬計劃也是對盟友的不負責任,當奧匈的總參謀部詢問東線該如何。施利芬只是說:奧地利不用擔心,當時骰子在西方擲下之時。奧地利的命運不是在東方,而在西方。施利芬完全不在乎奧匈盟友的看法,他認為只要西方取得了決定的勝利,那麼東方一切失去的都能贏回來。德奧兩國軍隊的協調計劃也就不告而吹。康拉德也曾經詢問過小毛奇:如果西線的進攻失敗該怎麼辦?這正中施利芬計劃的要害,小毛驢只能支支吾吾的說:“我會做我所能做的事,我們並不比法國人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