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一戰】一戰期間,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太平天國運動】早在1880年,美國傳教士Andrew P.Happer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書中就提到,太平天國運動,陝甘雲南回亂,北方五省大饑荒總造成中國人口損失6100萬人,三年後他調整觀點為8300萬人。20世紀初,中國學者陳恭祿在他的書籍《中國近代史》中提出,太平天國之亂,陝甘雲南回亂和貴州苗民起義,中原捻匪共計造成中國人口損失一億以上。1960年,美國學者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在《大門口的陌生人》一書中提出,太平天國運動大約造成中國1000萬到2000萬的人口損失。

太平天國運動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毫無疑問,以上學者的估算都是粗略的,缺乏詳細的考察和計算。現代以來,國內學者的統計就要精細的多了。其中最可靠的要數曹樹基和葛慶華兩位。曹樹基在他的書籍《中國人口史》中,通過縣誌等資料,以府為單位做了人口的推算和統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7省共損失人口7330萬人。

葛慶華的統計更為詳細,他的著作《近代蘇浙皖交界地區人口遷移研究》中統計了人口損失最為嚴重的蘇浙皖交界地區的數據,雖然全國資料他沒有統計,但是可以作為參考(注意他統計的人口損失包括遷移出的人口)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1999年,葛劍雄、侯楊方、張根福在著作《人口與中國的現代:1850年以來》認為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現代學者的考察給了我們更清晰的認識,2014年,李楠林矗的論文: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影響的再估計——基於歷史自然實驗的實證分析通過統計不同變量對人口損失的影響,估算了以上各位學者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人口損失應當在4693萬到9511萬之間。

我們總結各個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人口損失觀點差異很大,在1000萬到一個億之間變動,而做了詳細統計的學者觀點大約都在7000萬左右。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總之呢,死亡1.6億的觀點缺乏根據,沒有來源,無法解釋為什麼。

那麼造成這7000萬死難者的緣由都有那些呢?我們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種:

1:戰爭的荼毒。太平天國戰爭影響波及全國六百多個城鎮,在雙方拉鋸中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這點想來無容置疑。如果大家翻閱史料,就會發現太平天國是一場混亂的戰爭,清軍,太平軍,鄉團之間互相殺伐,有鄉團抵抗太平軍的,比如知名的包村;有鄉團和清軍互殺的,比如《如夢錄》記載:敗兵入鄉,鄉人執之,或五六人一起,或十人一起,以舟載至河干殺之;有鄉團和太平軍一起剿匪的,比如《咸豐象山粵氛紀實》的記載;還有些鄉團本身自己就是土匪。普通的民眾無法適從,只能在強權的夾縫中苟延殘喘,以至於《辛壬寇紀》記載:戰敗被官兵擒斬者皆農民也。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們不能過多的估計因殺戮而造成的死亡。雙方參戰的士兵一共不會超過百萬,如果按照7000萬的死亡計算,平均下來每人造成的死亡人數要超過70人,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二戰日軍在中國造成的人均死亡,這是不合理的。

一些孤例可以向我們大致展示當時的畫面:《自怡日記》曾記載徐容九在杭州的見聞說:遇害十之一二,自盡十之二三,屍橫遍地,臭不可聞。

1863年內,訪問南京的艾約瑟牧師在著作《中國的風土和人民》一書中記載,他們在去往寶堰的路上和太平天國治下的民眾交談,他詢問百姓說:

“在這一帶,每100人中損失了多少人?”

百姓回答:“15或20人被殺,30-40人被擄去參加了叛軍”

如果我們根據以上粗略的估計,直接死於雙方殺戮的人數,應當在20%以下比較合理。

2:災害的流行。據《近代中國災荒紀年》,自道光二十年(1840 年)起,至太平天國戰爭時,江南地區幾乎無年不災,水、旱、蝗和地震等災害頻發,甚至在一年之內多次交替發作。太平天國據守江南後,正值該區域水旱災害的高發期。水旱災害頻仍,嚴重影響民眾的生命安全。

1860 年代的江南不僅飽受水旱雨雪雹震風蟲各類災害的蹂躪,一場造成數百萬人罹難的瘟疫同時降臨。根據餘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一書的估計,僅1860年這一次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就多達 320 萬至 600 萬之間。

皖南的情形更加悲慘,湘軍將領甘晉給曾國藩的信中這樣描述這一年發生在宣城的瘟疫:暑疫大作,疫疾殞者十之二三,患病者十之三四,其能出隊者不及四成……兩月以來,兵民疫死者二三萬人。行路者面帶病容,十居八九,城內五六里臭腐不堪忍……

各種形式的自然災害對經濟生產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在各個地方的記載中,都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根據《辛酉記》的記載:“餓夫行道上每僕而死,氣未絕而兩股肉已為人割去”,居民爭相咀嚼,鄉間百姓斫賣餓屍肉趁機發財。這類人吃人的反人性現象在 1860 年代比較普遍,曾國藩記載:“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近聞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南京等地亦有“食其所親之肉”者。

我們無法估計這些原因造成了多少人口損失,但是災害以及隨之造成的饑荒無疑也是人口損失的一大動因。

3:社會的動盪。在脆弱的封建時代,百姓畏懼動亂如虎,加上各種封建讖語的流行,民眾的生死之念輕易動搖。現存的史料實在太多,只要隨意翻閱就可看到,例如《思痛記》《轉徙餘生記》《避寇日記》等等,在戰爭到來之際,無法遷徙的百姓紛紛自戕以逃離亂世,特別是無法遠行的婦女老人,在史料中留下眾多甘願赴死的悲慘記錄。

據傳教士艾約瑟等人觀察,在太平天國佔領區,“自殺的事情遠比屠殺多得多”,太平軍破金陵,“士民自盡者,或全家或數口,不下十數萬人,悉能義不苟屈。惟婦女之死,無錚錚特異者:緣賊禁姦淫甚嚴,其黨皆不敢犯,故婦女無逼迫難已之情,因無激烈可傳之行;不過女隨父,妻隨夫,同時殉難而已。”

因懼於喪失貞節,婦女自殺尤為慘烈。陳懋森的《台州鹹同寇難紀略》至少記載了 123 位女性死難情形,其中自殺者有投井、投潭、自縊、服毒、服滷而死者,還有抱女牽子赴水而死者,有夫婦同時赴水而死者。

最為慘烈的要數金壇,在1856年第一次江南大營被破時,由於主力尚存,江南大營退守句容金壇一帶,太平軍進攻失利,一直到1860年第二次江南大營被破,金壇百姓依然堅決抵抗太平軍的進攻,在毫無援軍希望的情況下和太平軍激戰,《思痛記》的作者李圭親身經歷了這場圍城之戰。民眾堅定的抵抗精神在城破後顯現:“當日自盡者滿城河”,金壇民眾多數死於自殺,悲慘而可怖的場景,百餘年後讀來仍讓人心悸不已。

即便是沒有戰火的雙方統治地區,百姓生活依然動盪。為了維持戰爭,清政府財力枯竭,只能到處加稅,在清廷統治的地區爆發了各種起義和抵抗,各種匪徒趁機擄掠,人民的困苦可想而知。

在太平天國的統治區,也並不美好,糧價暴漲,給民眾帶來巨大壓力,根據劉晨老師的統計,糧價普遍翻倍:

【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


經濟危機對民眾生活造成的影響,很難完全依靠一組枯燥的數字深入瞭解,而戰爭親歷者的切身感受,卻是對當時經濟危機最直白的控訴。在時人著述中,隨處可見“餓莩盈野”的記載。

在這個農民起義的政權統治地區,居然也出現了農民起義。同治元年八月在海寧,鹽販陳三丫頭“稱蓋天王,公然旗幟”。這支隊伍的主要參加者是饑民,

“海塘圮後,禾田斥鹵不能種植,居民不復粒食,因相從行劫,附之者日眾”。

變亂驚動了嘉興和海寧太平天國當局,太平軍隨即對他們展開抓捕行動。同治二年(1863 年)十二月,桐鄉太平天國政府逮捕了三名“蓋黨”,經審訊,錄有如下供詞:“我等本良民,飢寒所迫,故為行劫之計。……我等奉義而行,故所劫皆至公無私,本系饑民,不劫則死,死固分內事,子欲殺,則竟殺之可也;若根究主使,則天神也,不可得也;若誅黨與,則隨地皆在,不啻數萬人,不可勝誅也。”這番慷慨陳詞很難想象是出自被太平天國定性為“叛逆”的“盜匪”之口,但他們饑民的背景和為生存起身反抗的動機,又不得不為之增添一些正義色彩。“蓋天王”事件直觀地反映了天災人禍帶給民眾的苦難,以及太平天國佔領地區由災荒等因素引發社會恐慌的狀態。

以上三個原因當是造成數千萬民眾死亡的最大原因,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這一民族慘劇劃在一兩個人的頭上,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劫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