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日子,比春天更明媚!

4月7日一大早,蛟河市拉法街海青村52歲的顧建海把自家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後,便出門上班了。對於他來說,這個春天,格外明媚。

顧建海的兒子顧鑫患有腦癱,長年臥床,顧建海一家因此也陷入了貧困的深淵。去年,他獲得貼息貸款2萬元,購買了4頭仔豬和一匹馬,11月份銷售生豬3頭,收入近1.5萬元。顧建海平時在村裡打工,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年純收入近萬元。

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顧建海走在村路上,突然覺得自己好像長高了一截,腰桿也挺得更直了。

不僅僅是顧建海。

海青村黨支部書記楊立斌介紹,海青村共有6個自然屯316戶1045人,在冊耕地面積307.5公頃,主導產業以玉米和黃豆種植為主。2015年,因村集體經濟薄弱被列為省級貧困村,經精準再識別,全村共有貧困戶38戶67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27戶37人,無勞戶26戶50人。通過持續努力,所有貧困戶均實現脫貧,海青村於2017年底成功“摘帽”。

四年來,海青村黨支部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按照吉林市“五好一滿意”黨支部創建標準,充分發揮支部帶頭和黨員帶動作用。同時,在包保部門吉林市住建局、駐村工作隊和蛟河市各級部門的合力幫助下,發展了山黑豬養殖、食用菌等4個產業項目,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通過項目帶動、自主發展粘玉米種植、黃牛養殖及務工收入等多種途徑,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8100元。隨著標準化村部、圍牆、道路、安全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海青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各項扶貧惠民政策在海青村落地,村裡開展“文明標兵”“美麗庭院”等一系列創建評選活動,村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和文明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海青村山黑豬養殖項目2017年建成,年收益5萬元;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13萬元,兩個項目帶動全村39戶戶均年收益3600元,這部分資金不是採取“一分了之”的方式給貧困戶,而是通過“五星創建”(衛生整潔、感恩懷德、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扶志增收)、設立公益性崗位、集中勞動、生活補助等方式,每個季度按照貧困戶的表現情況進行評比公示後發放。

此外,對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安排到村集體項目務工,增加收入。近兩年,村集體發展了黑木耳、粘玉米和曬菸種植等項目,讓部分有勞戶參與其中。

春風裡,孟凡升看著牛棚裡的小牛犢,笑意盈盈。

孟凡升的妻子患有癌症,生活很困難。近幾年,通過村幹部幫助籌款,提供技術藥品發展養牛,現在已經繁殖到15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海青村因戶施策,在扶志增收上下功夫,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據瞭解,海青村注重發揮黨員的帶動作用,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全村共有7戶貧困戶發展起了養牛產業,現在海青村養殖黃牛項目已經形成了規模,全村黃牛養殖達到866頭,村民的玉米秸稈基本都打捆喂牛,一併解決了秸稈禁燒問題。

與此同時,海青村響應蛟河市委、市政府號召,在貧困戶中組織開展“四小工程”,今年有10戶貧困戶發展了養雞、養鵝等小養殖,有2戶貧困戶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空地,種起了果樹和西瓜,通過消費扶貧模式、第一書記代言等幫助貧困戶銷售產品,貧困戶自主發展生產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不僅如此,村裡還利用紅葉谷和拉法山旅遊途經地的位置優勢,國慶節前後,組織貧困戶和村民在村部門前的農貿小市場進行售賣自家和在山上採摘的農特產品,進一步增加了貧困戶和村民的收入。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翠翠 實習生 林冬雪

總編: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