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綜認親“滴血瀝骨”,到底是殺了自己兒子還是一個不相干的人

本文約1600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文■鏡鑑君

豫章郡王蕭綜為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子,他的母親吳淑媛本來是南齊東昏侯蕭寶卷的老婆,蕭衍滅齊後看上了吳淑媛,於是將其收入後宮。

吳淑媛入宮七個月後生下蕭綜,因為懷胎生子的時間問題,宮裡的人都私下議論蕭綜不是武帝的親兒子,而是蕭寶卷的遺腹子。雖然風言風語很多,但是梁武帝對待蕭綜並無外心。

後來吳淑媛年老色衰失寵,就把自己的身世以及曾經的流言蜚語跟蕭綜說了,蕭綜自此開始厭惡梁武帝,並開始形骸放浪,直到最後叛逃他國,最終客死異鄉。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今天我們來聊聊,蕭綜為了驗證自己到底是不是蕭寶卷的親兒子而採用的驗證辦法,即“滴血瀝骨”法,其驗證過程在《梁書》和《南史》卻有不用記載,到底誰是誰非,下面就讓筆者來為大家來解讀一番。

蕭綜認親“滴血瀝骨”,到底是殺了自己兒子還是一個不相干的人

蕭綜聽說親人的血滴在親人的骨上是可以滲入骨中的,於是他挖開了蕭寶卷的墳墓,並將自己的血滴了上去,果然鮮血入骨。這裡在《梁書》和《南史》的記載都是一樣。

《梁書·列傳第四十九》卷第五十五

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綜乃私發齊東昏墓,出骨,瀝臂血試之。

《南史·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三梁武帝諸子

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綜乃私發齊東昏墓,出其骨,瀝血試之。

但是不一樣的地方來了,蕭綜在用自己的血試驗之後還不放心決定換個人再試一次,《梁書》記載是蕭綜隨便殺了一個男的,取其骨把自己的血滴上去,果然沒滲,於是確定了自己並不是梁武帝親生。

《梁書·列傳第四十九》卷第五十五

並殺一男,取其骨試之,皆有驗,自此常懷異志。

而在《南史》中的記載卻是蕭綜把自己的兒子殺了,以血滴其骨竟然也滲了進去,同樣也肯定了自己的身世。

《南史·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三梁武帝諸子

既有徵矣,在西州生次男月餘日,瀝殺之。既瘞,夜遣人發取其骨又試之,其酷忍如此。

最早筆者在《南史》中看到這裡時覺得蕭綜殘忍,梁武帝對你不薄,你即使不是他親生又如何,你說你為了驗證掘了蕭寶卷的墓也就罷了,竟然還把自己的兒子給殺了,簡直喪心病狂令人髮指。

蕭綜認親“滴血瀝骨”,到底是殺了自己兒子還是一個不相干的人

本著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其封建迷信的那一套又覺得蕭綜是愚蠢的,假如蕭寶卷是你親父,你也沒必要再殺自己的親兒子,完全可以找一個不相干的人來試試啊,如果“滴血瀝骨”法有效的話結果肯定相反,當然作為接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筆者內心是肯定不信的,只是覺得蕭綜殺子是愚蠢之舉。

然而在《梁書》中蕭綜真就殺了一個不相干的人來試驗,試驗結果真就是相反的!

最初筆者在發現兩部史書在此處記載的不同,準備以現代人的認知對兩處記載來辨別孰真孰假。筆者的第一感覺認為《梁書》記載應為虛構,“滴血瀝骨”本就為愚昧虛假之說,不可能親人和非親人身上得到理所當然的效果,但是細究之下發現事情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首先所謂的“滴血瀝骨”法,血確實會滲入骨中,因為埋葬的枯骨骨質密度已經下降,骨上因枯朽導致的孔洞縫隙很容易就讓血液滲入,這也就是蕭綜的血為什麼能滲入到蕭寶卷的枯骨中的原因。

而《梁書》記載蕭綜在殺了一男子之後以血驗之,血卻並未滲入,原因是新鮮的人骨表面光滑骨密度高,血液自然不能滲入。所以說《梁書》的記載邏輯上是說的通的。

那麼《南史》呢?

《南史》的記載也是符合邏輯的,這裡面有個重點是:“既瘞,夜遣人發取其骨又試之”。蕭綜在把自己的幼子殺害之後埋了起來,不知道過了多久又挖了出來再做實驗,可以得知埋子的時間肯定不短,否則也沒必要多此一舉。幼子骨稚很容易就朽枯,故而以血試之必滲無疑。

所以,雖然兩本史書在此處的記載略有不同,但邏輯是都是說的通的,因此也不能分辨孰真孰假。

蕭綜認親“滴血瀝骨”,到底是殺了自己兒子還是一個不相干的人

唯一可疑之處在於蕭綜殺子後為什麼沒有立刻就做試驗呢?偏偏要埋葬之後等到形成枯骨在試呢?以現代人的眼光看蕭綜好像知道

“滴血瀝骨”法的原理,好像是為了叛逃找個好藉口而故意如此。

然而,蕭綜這般處心積慮喪心病狂的出逃,最終落得個客死它國,而被他所厭惡的梁武帝呢,在得知蕭綜死後竟然派人盜回蕭綜的屍古回梁國以帝子之禮安葬。

《南史·列傳第四十三》:

“後梁人盜其柩來奔,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

不知地下的蕭綜看到這些會做何感想呢?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