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趨勢也。

財政大局,盛極而衰,衰極而盛,此道法也。

中國古代帝國財政支柱的土地公有制、國企官營、金融壟斷,在今天依然存在,此術器也。

趨勢不可易,道法不常變,術器需適用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感觸頗多。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縱觀中國古代的中央財政,土地公有制、國企官營、金融壟斷這三大政策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土地更是在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家印象中的古代住房,好像就是自己喜歡哪就蓋在哪,依山傍水,閒雲野鶴。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其實,在古代,根據主要隨著各朝代的社會穩定情況,房價也是天差地別。

不管生產力如何發展和進步,戰亂總是會把一切破壞。

當然,還有就是天災。

旱災、水災,分分鐘讓人破產,餓肚子都算好的,人吃人也不少見。

這種情況下,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蓋個瓦房住,就已經很好了。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不要想著去城裡買房了,實在太貴太貴,

可能需要全家不吃不喝兩百年,才能在城裡買個小居室。

今天六歲就和大家聊聊幾個房價很典型的朝代。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常住人口60萬。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平民一年收入5000錢,也就是5貫,而長安一座二層小樓售價是3萬8千貫。

也就是說。

在唐朝,平民也要不吃不喝攢錢28年才能買得起。

想當年白居易月薪1萬4千錢,攢了10年,也沒能在長安買套房。

我們熟知的居住條件最差的名人杜甫

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就有“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句子,描寫雨大、房破絕對繪聲繪色。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那大唐盛世的那些房子呢?

長安80%的住房都是皇室、權貴和寺院的,他們一起鬨抬房價……

炒房,原來自古就有。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史書中的宋朝,是商品經濟最發達的時代。

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宋朝,恰恰也是中國歷史上房價最貴的時代。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大文學家歐陽修官做得很大,按照現代的職務劃分至少也是省廳級幹部,當年在開封府也只能租房住,且租的房年久失修,慘不忍睹,有詩為證。


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

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


有學者統計,北宋後期,汴京城的人口密度最高時達到驚人的35000人/平方公里。

如果單純只列舉一個數字顯然還達不到瞠目結舌的地步,相比一下就可以想象了。截止去年年末:香港每平方公里6544人;上海為3816;北京才為1323。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既然有這麼多人,房子自然便宜不了。

據說徽宗時,朝廷僱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工資是3500文,也就3貫多一點,這已經屬於政府工作人員,當時工薪族裡的高薪。

即使這樣,想在首都開封買房的話,要不吃不喝攢錢260年左右才可以。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這張清朝的房契上寫著:房屋佔地長五丈二尺、寬三丈二尺,計有三間正屋、一個套房、一個天井、兩個廂房等,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房屋佔地面積大約175平方米。

這麼一間位於城中心的宅院,當時的交易價格為白銀50兩。

以清朝的“公務員”——朝廷官員為例,

一個七品知縣的年收入大概56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8400元。

也就是說,在清朝,一個普通的知縣一年就能夠買下北京的一套四合院!

真是羨慕不已啊!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買得起房嗎?

循環的歷史,不變的密碼。

住房問題,從古至今都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而房價總是和中央財政緊密掛鉤。亂世房子沒人要,盛世房子買不起。

“上無片瓦我不怪你,下無寸土我自己情願”。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為一間遮風擋雨的居所而操心,居者有其屋大概是所有人的夢想吧。

別想著穿越了,回古代,你也一樣買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