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最近我朋友遇到了一個問題很苦惱,之前的時候他就發現,孩子好像不太喜歡自己對他的“評價”方式,甚至有點牴觸。

我朋友反思了一下,覺得確實是自己出現了問題,以前總是習慣性的去盯著孩子的缺點,卻忽略了孩子的優點。

所以後來他換個方式,先對孩子進行誇獎,然後再指出孩子的缺點,但是把這個方法用在他們孩子身上好像也沒有效果,甚至於孩子變得更加的不願意跟自己親近,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我朋友所遇到這個問題,相信應該是很多家長都曾經遇到過吧,誇獎孩子容易。

但是想要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或者是想要指出孩子的缺點卻十分的難,因為沒有多少人能夠在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時,不會“心生芥蒂”。

所以父母們怎麼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們需要先去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問題的出現。

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這一切可能跟阿倫森所提出的滿減效益有關。

實驗內容:美國曾經有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名字叫做阿倫森,他曾經做過一個這樣子的實驗,他找來80位實驗的志願者,把他們分別分為4組,然後每組測試的志願者他們每個人都有幾次機會能夠聽到別人對於他們的評價。

四組分別是:第1組,只批評不表揚。第2組,只表揚不批評,第3組先批評,再表揚,第4組,先表揚再批評,然後等到這四組志願者都聽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後心理學家讓他們說出每個人對於這個人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在這4組志願者裡面“得分”最高的人是先批評再表揚組,他們所給出的理由是他們覺得指導員或者先表揚再批評,這樣子的方式比較不真實。

而只批評,不誇獎的方式又不夠客觀,反而他們覺得先批評再表揚,這樣子的方式會讓他們覺得比較客觀,而且也能夠讓他們幸福,所以他們不容易對做出這樣子評價的人有負面情緒。

而就是因為這個實驗結果,這位心理學家他提出了一個在人際交往裡面應用的很廣泛的一個效應,叫做增減效應,也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具體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大家普遍對那些能夠不斷增加對自己喜歡的人會有更好的印象。

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親子領域的“阿倫森效應”

而這種效應應用在親子教育裡面也是一樣的,可以對孩子採用先批評再誇獎的方式去評價孩子,這樣子的方式,會更得孩子的心,同時也不容易招孩子“討厭”。

換句話說,當父母們發現孩子有些地方做的不好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先指出孩子的缺點,然後再對孩子進行誇獎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所說的話是真實的。

同時他不會因為父母那些讓自己改正的話,而對父母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反而他會因為父母的這種不斷上升的喜愛程度而更加信任父母。

那麼父母可以通過下面的這個步驟來進行。

❤.首先,學會用先指出缺點,再誇獎的方式去跟孩子進行溝通。

關於指出孩子缺點這一件事,很多家長都存在一種誤解,他們時常認為自己直言不諱的告訴孩子,他哪裡做錯了,這樣子的方式就是最直接最明瞭的,其實恰恰不是,在指出缺點這一方面有非常多的細節需要父母們去注意。

當父母們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的時候,讓父母們只需要說出孩子有哪幾點不好,以及在這一方面他可以如何的改進,之後再誇獎孩子就好了,千萬不要擴展太多。

因為父母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經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從以前的事情來說,就比如說,孩子這次的成績考得還不錯,但是沒有得到滿分,有一些父母就會下意識的以為的因為孩子“一貫”有的粗心的毛病,就開始“批評”孩子。

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其實這個做法並不客觀也不正確,這個時候父母們要做的不是習慣性的盯著孩子的粗心缺點,而是要看到除了粗心以外,他的缺點是什麼?是知識點不牢固?還是考試太緊張沒好好驗算?

同時也不要一直糾結於過去的事情,這樣子的方式會讓孩子對父母和他們說的話有更多的認同度,因為孩子會覺得他的父母並沒有帶著以前的那種成見或者是一種刻板印象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父母們所說的話更為客觀,那麼自然而然孩子對於父母所說的話的認同度就越高。

❤.其次,父母們要搞清楚自己“評價”孩子的目的。

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評價孩子,只是單純的覺得孩子某件事做得不好,可能這裡聽起來有點繞,換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父母老瞧著自己家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可是硬要他給出一點意見,他又說不出具體的想法。

這樣的情況會讓處在中間的孩子很為難,因為他既想做好,他又不知道如何做好,父母的這種情況很容易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自尊心。

因為每個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肯定都是希望自己做的是既圓滿又能夠讓大家都開心的,但是這個時候父母們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態度是不認同,或者是還不夠“好”的,那麼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是想要可以改變,可以變得更好一些。

如果父母給不了孩子一個具體的方案,這就會讓孩子夾雜在父母這種難以得出結論,但是必須又要改變的狀態裡十分的難受。

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那麼父母們“評價”孩子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那肯定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好,而父母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那麼父母們就應該先設想出自己所認為的好是什麼,先給孩子一個好的標準,這樣子孩子才能夠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變成好。

再給孩子提出意見或者是評價之前,父母們可以先根據下面的幾個問題來先搞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這樣子才能夠更好的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夠更好的讓孩子明白他應該怎麼做。

1.歸納當前的狀況,想想孩子身上存在哪一些問題。

2.自己應該怎麼跟他說?

3.要是他沒有做到自己所預期的,自己會不會對他發脾氣?

❤.最後,在“評價”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

其實不管是對孩子指出他們的缺點還是誇獎孩子,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在和孩子之間進行溝通,那麼既然是溝通,就有一點就非常需要父母們去注意的事情。

就是父母們也要去注意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比如說當自己給孩子指出他們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的時候,孩子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是羞愧、憤怒,不開心還是接受、認同、同意?

同時,孩子性格也不一樣所採用的方法也不同,比如說,內向的孩子父母們給孩子給予評價的方式,可以通過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說父母們可以先詢問孩子他對自己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樣的,讓孩子自己來思考並且增加他的參與度,然後是我們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說自己對孩子做的這件事情的“評價”。需要父母們結合實際情況去具體分析。

先褒獎再批評的評價方式,孩子不買賬,是時候升級你的溝通語言了

先誇獎,再批評的方式,可能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用的,通過阿倫森效應,父母們可以瞭解到孩子們對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增加的人會更有好感。

所以可以先批評,再對孩子進行誇獎,再結合一些注意事項,使用一些評價上面的技巧來進行。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所說的話有更高的認同度,同時也不會影響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