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墓

前蜀永陵,即俗稱的王建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10號,墓主人為前蜀高祖王建。後唐時,孟知祥曾下令保護此陵,但自北宋起,其附屬建築就因各種原因逐步被毀,最後僅剩封土和墓室。人們將司馬相如的傳說以及諸葛亮的傳說附會在封土之上,這座封土遂得名“撫琴臺”。1940年,人們在撫琴臺下發掘防空洞時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經馮漢驥等人發掘後確認該墓為王建墓。​

王 建 墓


​​

該墓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一座墓室位於地面之上的皇陵,其封土呈圓形,墓室位於封土正中的底部,前後共分三個墓室,中室安放棺床,後室有一尊被認為是王建坐像的石像。1956年和1980年,王建墓先後兩次被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永陵博物館在王建墓南側修建了神道,並按照唐代皇陵的規制補刻了數尊石像。

王建,字光圖,唐朝天覆三年(903年)獲封蜀王,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開國皇帝。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去世,享年72歲,廟號高祖,葬於永陵。光天元年十二月和鹹康元年(925年)三月,後主王衍先後兩次拜謁永陵。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當時尚未稱帝的孟知祥派人重修永陵,並禁止人們在永陵周邊砍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永陵的部分陵廟建築被拆除,建築材料轉而重修當地一座名為玉局化的道觀,剩餘的建築被作為“永寧佛宮”保留,並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被賜名為“永慶院”,此後毀於一場大火。此後永陵周邊經歷過多次戰亂,墓葬建築僅存封土和墓室。但並沒有史書明確標出王建墓的具體位置。廣為流傳的“老西門外”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游的記載,詩中的王建墓已經非常荒涼。此後當地的地方誌基本沿襲了這個說法,但並未對王建墓有進一步的考證。

王 建 墓


成都市西郊有一座“撫琴臺”的土丘,關於這座土丘的傳說,有“司馬相如的琴臺”和“諸葛亮的琴臺”等諸多說法。1940年,人們在撫琴臺挖掘防空洞時發現了堆砌整齊的磚牆,這引起了時任華西大學教授馮漢驥的注意,經勘查後馮漢驥認定這是一座古代墓葬。受到客觀條件限制,被髮掘露出的部分只得暫時封閉,相關的發掘計劃直到1941年四川博物館成立後才開始制定。1942年9月15日,馮漢驥、劉復章等人帶隊發掘該墓葬。發掘時,該墓葬已被淤泥填滿,考古人員受此限制僅向墓室內清理了3米左右。這次發掘中,工作人員出土了玉冊,並由此確定該墓葬為王建的永陵,這個位置與陸游的記載比較接近,但是考古人員並未發現陸游所提及的巨大的石人。這次發掘期間,參與工作的蘇立文被一名中學生誤認為外國來的盜墓賊,指使聞訊而來的鄉公所人員將發掘人員全部拘留,發掘工作一度中斷,後來馮漢驥和時任國民政府教育廳廳長郭有守出示了政府許可執照才得以繼續發掘。1942年11月,發掘工作暫時結束。1943年3月1日,吳金鼎帶領先前參與發掘的工作人員,以及王振鐸等人展開第二階段發掘,相比較先前初步發掘墓室,本次發掘的重點主要是清理封土以南的區域,以及進一步清理墓室。這次發掘發現了墓葬被盜的痕跡,並出土了大量文物。9月21日,全部發掘工作結束,出土文物交由四川博物館整理,地宮也被再次封閉。1971年,成都金牛區撫琴大隊的社員在王建墓南300米處修建房屋時發現了一尊高3.18米的石人,從而印證了陸游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