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曲成萬物”思想

何謂“曲成萬物”?

韓康伯在《周易註解》中曰:“範圍者,擬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繫一方者也。”

孔穎達疏雲:“言聖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也就是說,“曲成”的關鍵在於“乘變以應物”,通俗理解為隨機應變,以順應天地萬物之變化。

對此,理學家朱熹進一步解釋:“此聖人至命之事也。”即聖人的最終目的是效法《易經》,確立融天、地、人於一體的陰陽辯證的思維方式,確定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行為方式,善於變通,應時而變,從而達到“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理想境界。

《周易》中的“曲成萬物”思想


“曲”意為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曲”解釋為“象器曲受物之形”,“器曲受物”意為使器物彎曲以容納外物,歸根到底就是“容納”之意。而老子則有“曲則全,窪則盈”和“大直若曲”之說,這裡的“曲”與《周易》中的“曲”字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都在強調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形體軌跡往往是迂迴曲折的,不僅僅自己要生存,而且也要讓其他的生命能夠存活下去,這種容納萬物的生存哲學,其實就是“曲成萬物”的思想。

《周易》中的“曲成萬物”思想

“曲成萬物”的思想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觀念中根深蒂固,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人的方方面面。而這一點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說話做事比較含蓄。中國人往往有什麼事都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偏向於用一些含蓄的話語表達出來,或者說,先要客套一下,然後再點出要點。比如中國人的酒桌上,事情很少會在一開始就擺在檯面上,往往都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大家才會把真正想談的問題拿出來嘮嘮。

另外,中國人往往很講究做事要留有餘地。無論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俗語,還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牆”的勸誡,都是在強調,做人做事不要太絕,要讓大家都有活路。這其實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競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零和博弈,互利共贏、共同進步才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幾千年而不絕也與這種思想有密切關係。

《周易》中的“曲成萬物”思想

“ 曲成萬物”所強調的包容萬物、海納百川的思想讓整個中華文明有了一種博大的包容力,讓中華文明不僅在自己內部不斷更新,而且還願意主動走出國門,容納四海萬物,實現共同繁榮。無論是曾經的絲綢之路,還是後來的鄭和下西洋,這種融匯百川的氣度讓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