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生活中,相信大部分的父母跟我一樣,做不到“完美父母”、“超級父母”。我們的育兒生活除了雞毛蒜皮,就是雞飛狗跳:你疲倦極了,盼著早點休息或者刷刷手機,孩子卻在哭著鬧著讓你再講一個故事;你剛一離開,就聽見兩個孩子開始吵鬧,弟弟蹬蹬蹬跑過來跟你告狀,說姐姐打了他……真是讓人崩潰,這個時候,抓狂的你似乎只剩下一個奢望:給我留口氣就好。

這樣的“生存時刻”好像每天都在上演,讓你筋疲力盡,恨不得這一刻趕緊翻頁,永遠不要再來。但是,專家告訴我們,只要用對方法,讓人心煩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讓人驚喜的“成長時刻”,還能順帶收穫一個“高情商孩子”。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中說,抓住這些讓你奮力掙扎的“生存時刻”,只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就能成為教孩子獲得發展能力的好機會。約翰·戈特曼在經典著作《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指出,生活中這些負面經歷都是讓我們進行共情,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教他們如何處理情緒的好機會。


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感同身受”

高情商的父母通常是會共情的父母。當孩子情緒化的時候,負責情感的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負責邏輯的左腦則消失不見,跟他講道理往往不起作用。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父母要做的是,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捕捉情緒的信號;運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用安慰性的、不帶批評性的話語,去回應自己聽到與感受到的。

只有讓孩子感到“被傾聽了”、“被理解了”,父母才能與孩子建立起聯結。而不是與孩子情緒的洪流做對抗,得到一個雙輸的結局。這種情感上的聯結就是“感同身受”。


只有通過第一步聯結孩子情感的右腦,讓孩子感到你跟他站在一起,你跟他是一國的,才能接下來通過邏輯的解釋和規劃,進一步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教導孩子用語言策略取代肢體策略


我六歲的女兒情緒上來的時候,通常會大叫或者大哭。有時我試著跟她說,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想要幹什麼,您不說媽媽怎麼幫助你呢。然而,這種溝通方式,幾乎百分百會在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孩子那裡碰壁。原因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處於“情緒風暴”中的她,大腦已經完全被負責情感的右腦控制,負責邏輯的左腦已經消失了。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需要把功夫放在平時,而不是正在發生“情緒風暴”的此時此刻。


約翰·戈特曼說,孩子越能精確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對情商的促進作用就越好。


父母平時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做孩子情緒的“觀察員”,當孩子細微的情緒出現時,就教導他“先描述情境,再表達感受”。比如,正在畫畫的姐姐被弟弟搶走了畫筆,你要先幫她說:“弟弟搶了你的畫筆,現在你很生氣,是不是?”一次又一次,你幫他說,其實就是在給你的孩子作出了情緒表達的示範。直到有一天,你驚喜的發現孩子在情緒爆發的時候沒有打人、沒有罵人,他成功地把自己的情緒說了出來。

父母要為孩子的行為劃定出界限

如果我們在孩子因為憤怒、悲傷、恐懼的情緒而行為失控的時候,告訴他“別哭了”、“一點都不像個男子漢”,或者對孩子進行打壓懲罰,他就會對自己真實感受到的情緒產生懷疑,並逐漸相信自身存在什麼問題,導致成年後他的自尊感很低。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約翰·戈特曼的建議是,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消極情緒,父母應該不轉移、不責備,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併為孩子的行為劃定出界限。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而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他的情緒本身並沒有問題,出問題的只是不恰當的行為。

只有引導孩子理解了這些行為界限,分清什麼是正確行為,什麼是不良行為,才能幫助孩子懂得規範自己的生活,主動避免用不好的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

引導孩子學會自己協商處理問題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家長常常忍不住把自己當成“裁判員”或者“消防員”,第一時間衝上去“仲裁”、“滅火”。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每次姐姐和弟弟爭執起來的時候,我總是深怕事態升級,趕緊衝上去調解、出主意。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常常會促進事件迅速升級,進而引發“家庭大戰”。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那為什麼我的初衷跟結果會背道而馳呢?後來我學習了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的育兒講座,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父母作出了不恰當的干涉。

周育如說,父母給出的自以為合理的建議,在情緒化的孩子看來可能就是個“餿主意”。正確的做法是,父母不要仲裁,不要隨便出主意,只要負責穿針引線就好了,就是在整個過程當中,協助孩子來回地折中跟協商。

父母要多引導孩子自己去想,他到底想怎樣。把主動權交到孩子的手上,你會發現,孩子給出的答案往往出乎父母的意料之外。


比如在我家一次晚餐的時候,弟弟突然提出要跟姐姐換凳子,而且上來就動手搶,姐姐當然不樂意,也伸手去推弟弟,一場“大戰”眼看就要爆發。媽媽及時問姐姐:“姐姐,弟弟搶你的凳子,你很生氣。那要弟弟怎樣做,你才願意跟他換凳子呢?”姐姐確實是給了一個讓我很意外的答案:“弟弟把他的凳子搬過來給我,我就跟他換。”媽媽又轉頭去跟弟弟商量:“弟弟,姐姐答應跟你換凳子了,但是需要你自己把凳子搬過去哦。”弟弟本來已經張開嘴巴哇哇哭了,聽了媽媽的話,立刻回到自己座位那邊,拖著凳子送到姐姐這邊。很快,兩個孩子又在餐桌上有說有笑。一場可能的“家庭大戰”就這樣煙消雲散。

結語


“生存式教育”理念告訴我們, 每逢“生存時刻”,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平息當下的爭端,更加有策略的做法是轉危為機,將孩子們這些情緒化的經歷,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孩子大腦、人際交往技巧和個性的體驗,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無限發展的能力。

丹尼爾·西格爾說,將“生存式教育”與“發展式教育”相結合的可貴之處在於,你不需要專門花時間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你可以利用一切親子共享的互動時刻,不論是緊張、憤怒的時刻,還是不可思議的、溫暖的時刻,讓孩子變成你期望中的有責任感、關心他人、有能力的人。

願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善用這些“生存時刻”,將“留口氣就好”的“生存時刻”,轉化為孩子情商蛻變發展的“成長時刻”。

用對方法,孩子情緒爆發的“生存時刻”也能變成“成長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