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巫術”與“醫術”的鬥爭情況如何?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人對於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受到限制,他們對於風雨、雷電、山洪、地震,以至某些疾病等現象,因為不能解釋和無能為力,或以為都是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於是形成了“神”的概念。不能解釋,無疑是無知與愚昧;無能為力,也容易產生屈服的心理。於是祈求、禱祝的事情就出現了。這便是原始人早期的、先於宗教的迷信活動。

早期“巫術”與“醫術”的鬥爭情況如何?

到了原始社會的末期,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進而提高了生產力,有了剩餘勞動,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階級分化。此時便產生了利用迷信活動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為統治者說教和服務的“巫”。巫的手段,本來是以能夠溝通天人並代表鬼神發言,但有些巫同時也竊取了廣大勞動者創造的醫藥知識財富,而兼管起醫藥治療的事務。這在殷墟書契中“醫字或作毉”可證明這種“醫、巫”混雜的局面。又如:《山海經·海內西經》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相、巫陽、巫履、巫凡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是有六巫;而《山海經·大荒西經》 :“大荒之中, 有山名豐沮玉門,日月所人,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合而計之,是有十六巫。然而其中,能確指為醫的,只有巫彭、巫咸二巫。如《說文·工部》:“古者,巫彭初作醫”,《呂氏春秋·審分覽》 :“巫彭作醫”;《世本》 :“巫咸作醫”, 同上:“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等,都可證明巫同時兼醫。

祖國醫藥學的發展,經過夏商進一步的積累,經驗日趨豐富,到了春秋時期,已漸向成熟發展,在春秋時期之前,醫學與巫術是不可避免地並存著,同時也是不可避免地鬥爭著的。從春秋中葉起,社會已孕育著新舊勢力的更替,人們從實踐經驗中認識到天命鬼神的虛幻無憑,逐漸對神權產生了懷疑。在許多領城裡,都出現了否定天命鬼神的事例,如齊國大旱,齊景公想向山神、河伯那裡求雨而問使臣晏嬰,晏子當時回答說:“山以石為身,以草木為發。天久不雨,發將焦,身將熱,山神不願下雨嗎?河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不雨,國將亡,民將滅,河神不願下雨嗎?"齊景公聽了也只好作罷。

早期“巫術”與“醫術”的鬥爭情況如何?

這時,在意識形態方面,作為否定天命鬼神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周易·繫辭》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意味著天是按照一陰一陽的規律發展變化著,只要掌握住道(規律),天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周易·乾卦》裡又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實足說明在這裡已摒棄了天道不可知論了。至於五行學說,到了西周末年,史伯則又在《尚書·大禹謨》:“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洪範·五行》的基礎上,發展成“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了。至春秋時,宋國子罕則謂:“天生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則是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認為它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因素了。以上這些,說明他們都在試圖按自然界的本來面目說明自然。這一切,也都為醫學對巫術的鬥爭提供了有力武器和理論依據。

早期“巫術”與“醫術”的鬥爭情況如何?

在這一時期,直接反映巫醫之爭的事例如齊景公病,想求神保佑。晏嬰認為:“ 疾病是由生活不謹慎引起,求神是無用的”。再如,鄭國子產,亦認為“疾病是由飲食哀樂所成,與鬼神無關”,而春秋末年的孔夫子,畢生不談“怪力亂神”,並且在疾病將死的時候,還拒絕了弟子子路“請禱”。這都說明了當時人們對鬼神致病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動搖。

其它再如反映在病因上的秦醫和的“六淫致病說”;在診斷上的《周禮》“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在治療上的《周禮》“著藥、 颳去膿血、去其腐肉”,以及對疾病施用攻、養、療、節諸法。這一切,說明醫學已經戰勝巫術並自成體系地獨立存在;那麼,專職醫生的登場、周代醫事制度的建立與健全、醫學的分科、全都是醫學與巫術鬥爭勝利的結果。

早期“巫術”與“醫術”的鬥爭情況如何?

由於在我國曆史上,醫、巫混雜的時間比較長,直到西漢末楊雄的《太玄·恆卦》中:“上九疾,其疾,巫醫不失”,仍在反映著這種事實;因而我國資產階級醫史學家為它所迷感,同國外醫史家一樣地把本末倒置了。須知,迷信產生於愚昧和無能而聽命於鬼神,科學則是智慧和勞動鬥爭而改造世界,豈能混而一之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