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鶴湖新居,是深圳現存300多座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客家民居建築群。它是客家人開發深圳地區的歷史見證,為研究深圳歷史、文化、民俗和建築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鶴湖新居

在龍崗街道羅瑞合社區的現代鋼筋水泥叢林中,矗立著一座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傳統客家民居,它就是鶴湖新居。雖然經歷了近200年的風雨,人們徜徉在當年客家先祖來時的地方,眼前仍能浮現當年的喧鬧和繁華。

從側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6米多高的圍牆。坐落於月池後面的鶴湖新居像一位深沉含蓄且怡然自得的老者,不動聲色地審視著人世間風雲變遷。正門兩側安放著兩尊鐵炮,門外面上部正中位置,有一塊大石匾,上面刻有“鶴湖新居”4個大字,題款為“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仲秋月吉旦”,這是鶴湖新居內圍落成時間,即公元1817年,距今已經有197年了。

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鶴湖新居院落

穿過正門後,便來到中堂。中堂是家族議事、接待賓客的地方。兩邊的堂聯所反映的就是一部羅氏家族史,也是龍崗客家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中堂後面是上堂。上堂是客家人供奉祖宗牌位的場所,這裡不僅是年節之時祭祀祖宗的場所,也是家族中舉行婚喪嫁娶等禮儀儀式的地方。

鶴湖新居現為深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修復,現已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復原了一套原居房。該院坐南朝北,兩間一進,帶一個天井和一個廊房。原居房內所有陳列物品都是鶴湖新居羅氏族人使用過的物品,簡單質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客家普通平民的生活狀況。奇怪的是,大部分單元房的臥室、客廳都沒有窗戶,光線較暗,採光和通風主要通過天井。據介紹,原來也有人家會用玻璃開個小窗,以前玻璃是稀有之物,因此能開得了玻璃窗的人家大多是有錢人家。不開窗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安全。

客家圍屋相傳始於東漢時的“塢堡”,防衛始終是圍屋一個重要功能,為確保安全,鶴湖新居的外牆高6餘米,厚約1米,由三合土夯築而成,非常堅固,牆上開有數排“望窗”與“槍眼”,牆頂半米多高的女兒牆內側有寬約40釐米的過道。

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鶴湖新居佈局

整個鶴湖新居建築外圍前寬後窄,略呈梯形。內部建築主體為三堂兩橫結構,分內外兩圍,規模宏大。圍牆內屋宇、廳、堂、房、井、廊院佈局錯落有致,號稱“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貫穿整個圍屋,與四角的碉樓相連,組成防禦工事,可居高臨下防禦外擾。這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風格。

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客家民居·鶴湖新居

在深圳客家圍屋鶴湖新居中,還珍藏著一件寶貝,那就是一組用貝殼磨製而成的窗戶——海鏡窗。明清時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一種用打磨成薄片的蠡殼(貝類的殼)代替窗紙製作而成的窗屏,這種窗屏就叫海鏡窗。海鏡窗具有“透光不透亮”的特點,陽光通過海鏡窗,過濾掉紫外線,形成溫和典雅的七彩虹光,既不刺眼還能防止傢俱因曬傷而褪色。

由於其製作工藝比較繁瑣,費時費力,因此當時只有富裕人家才有實力安裝得起海鏡窗。鶴湖新居里的海鏡窗是在幾年前才被意外發現的,當時它就藏在這棟房子裡圍南部外側的一間橫屋內。這組海鏡窗是深圳地區已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鏡窗,對深圳地方史、建築史,尤其是對客家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古建探微:深圳鶴湖新居,客家文化的縮影

鶴湖新居外景

鶴湖新居周邊環境綠化是整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現在月池前的空地種有木瓜、細葉榕及草坪,景觀周圍遍植綠竹,一派田園詩意。青翠綠竹、參天古榕映襯著灰黃的老圍屋,古樸中透出生機,莊重處閃現靈動。如今的鶴湖新居圍牆高大堅固,月池整潔明淨,古樹蒼勁雍容,人們置身其中,驀然間彷彿穿越時空,重回歷史,浸潤在寧靜而神秘的意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