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明老師:神廟 墓葬 聖山——解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

講座紀要| 呂學明老師:神廟 墓葬 聖山——解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

2019年3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呂學明教授受邀到首都師範大學進行題為《神廟、墓葬、聖山——解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學術講座,講述他在牛河梁的工作經歷與研究收穫。

在講座開始時,呂老師用一張照片表明了牛河梁地區在紅山文化中的重要性——這是一幅直升機拍攝的牛河梁地區的鳥瞰圖景,在照片中,牛河梁遺址所在的山樑高高聳起,它的地理位置在眾多紅山文化遺址中是那樣獨特,意味著它註定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史前遺址。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遠眺“豬首山”

緊接著,呂老師介紹了紅山文化的分佈範圍,以大淩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主要分佈區,其中大淩河上中游流域為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在核心區內發現了大量的禮儀建築,包括牛河梁、東山嘴、胡頭溝、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同時,在核心區之外赤峰地區的工作,發現了大量的紅山文化居住遺址。呂老師強調,儘管目前公眾對於紅山文化的印象集中在核心區的文化特徵上,但作為學者應該結合紅山文化的居址等遺存來全面認識紅山文化的內涵。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紅山文化分佈範圍

在簡要介紹牛河梁遺址主要地點分佈後,呂老師向我們系統介紹了紅山文化的文化特徵,並提出三個學術問題:

1)為什麼會在牛河梁遺址形成如此體系完備、規模巨大、內涵豐富的禮儀建築群?

2)是否存在一個與之對應的擁有大規模人口、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更多階層的超大型社區?

3)營建大型的禮儀建築、眾多的人群參與禮儀活動,這樣複雜的組織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圍繞這些問題,呂老師帶我們進入了紅山文化的世界。

首先,呂老師講述了第1地點女神廟 的發掘經過,包括最有名的女神頭像的發現,部分泥塑裡裹人骨的跡象以及大小不一的人像肢體殘塊,都說明了這些尺寸不一的人像確實具有重要的禮儀意義。同時,在牛河梁第2、3、5、16地點、東山嘴、半拉山及草帽山遺址都發現了不同質地、不同尺寸的人像,這在中國其他地區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中十分罕見。紅山文化人像表現出多種含義,如祭祀祖先、生殖(豐產)崇拜、原始宗教等,極大豐富了紅山文化意識形態的內涵。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女神頭像發現場景

牛河梁第2地點是一處積石冢群,包括5個積石冢和1個祭壇。居中的3號建築是一個冢間祭壇,由三層石塊圍成的圓形平臺組成,平臺逐層升高;4號積石冢比較複雜,包括早至晚多個時期的墓葬;1號積石冢保留了東側和北側部分遺蹟,中部則被東北-西南走向的沖溝破壞,兩座主墓分佈在積石冢北側,南側則含有多個階段層層壘疊的墓葬。呂老師對1號積石冢的M26、M24、M4及M7做了介紹;對第16地點積石冢的介紹,包括M4中心大墓和M15 的詳細說明。通過對多個積石冢進行發掘和研究之後,可以得知,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具有等級之分,每個積石冢包括一個主墓和多個附屬墓葬。

這之後,呂老師對紅山文化的玉器進行了分析。紅山文化玉器的確認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造型生動、構思精巧的紅山玉器以非凡的藝術魅力服人,而筒形器、勾雲形器、龍形器、玉璧則為紅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中又尤以動物形玉器最具特色,同時也含有大量的鐲、環、墜飾等。紅山文化的玉器加工有獨特的工藝,充分顯示了玉石的溫潤、細膩、光潔、色彩和韌性,賦予了玉石人格化、社會化功能,已達到對玉本質的最大發揮。儘管紅山文化唯玉為葬,卻並沒有標準的、規範化的玉器組合,沒有明確標識等級的器物並缺乏功能指示性強的器物,說明雖然此時的紅山社會禮制初現,卻並沒有完備。呂老師對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幾種典型玉器做了介紹,包括勾雲形玉器、龍鳳佩和玉人。通過對玉人形態的研究顯示,紅山文化的玉人造型對凌家灘文化有很大影響。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M21隨葬玉器

牛河梁遺址的祭祀用彩陶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筒型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其早、晚期的形態多樣,一般成排放置於積石冢的牆體外,牛河梁第2地點的筒形器便是如此。但由於遺址初期的文保計劃不完善,發掘出土的筒形器大多損壞嚴重,呂老師回憶在第二地點的工作經歷時,對於制定完備的文物保護規劃深有感慨,並對同學們強調做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紅山文化的塔型器也十分特別,最初,考古人員以為這是一種陶盆,但在牛河梁工作站的老技工的修復過程中才認識到,這個"盆"應該是倒過來用,通過鏤空的頸部連接一個球狀體,看起來呈塔形,於是便命名為“塔形器“,根據對於器型和紋飾的研究,結合出土位置,可以確認這是一種儀式性的器物。

接下來,呂老師介紹了近年來中美合作在牛河梁開展的紅山文化社區研究,包括目前的工作成果及接下來的工作計劃,向同學們解釋了考古區域系統調查的研究結果,包括人口密度、人類行為模式、區域功能等。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區域調查收穫

區域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在牛河梁遺址內,禮儀建築高度集中分佈,形式多樣,規模又十分巨大;禮儀建築之間存在少量、小規模的生活類遺存,其作用很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建設、修繕禮儀設施,管理祭祀器物和組織禮儀活動之需;沒有看到存在一個超級的紅山文化社區;牛河梁遺址擁有特殊性質的禮儀建築,在廣大的範圍內獨一無二,存在舉行豐富禮儀活動的證據,而且不具有政治功能,完全符合朝拜中心的條件。據此認為,牛河梁遺址更可能是整個紅山文化的祭祀中心,是紅山文化所代表的人類群體朝覲的聖地。

公元前3000年前後,各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古代文化快速發展和分化的一個高峰。玉器在廣大的範圍內傳播、流行,經濟蓬勃發展、生產專業化出現,社會階層分化,出現大型城址,社會複雜化進程不斷加快,各種文明的要素不斷出現和固化,向文明時代的門檻快速邁進。在社會複雜化發展的過程中,紅山文化是典型代表。已有的考古發現表明,紅山文化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極為獨特,其核心是宗教和禮儀。紅山文化的用玉製度,對中國境內其他考古學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禮儀制度的代表,是中國文明最顯著的獨有要素之一。紅山文化以壇、廟、冢為代表的發達的禮儀建築,表達出禮制體系的成熟、祭祀內容的豐富,體現了紅山文化依靠宗教和禮儀而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講述了紅山文化的精彩故事後,呂老師回憶起自己在牛河梁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感慨萬千,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呂老師等考古工作者對事業的熱愛與情懷。

讲座纪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講座結尾,同學們還就關於牛河梁遺址公園的展示、當地對紅山文化遺址的管理與重視、玉豬龍的玉料、祭祀的起源,女神與中國古代女媧神話的聯繫等問題與呂學明教授展開討論,呂老師一一作答,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穫滿滿受益匪淺。

審定:呂學明、王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