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本文較為費腦且篇幅較長,我妄言真理實相,實難有信心說的明白,且嘗言之!如您能耐著性子看完,是能夠對中國儒道文化之內核領略一二的。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望子成龍

望子成龍

用個較輕鬆的話題開始吧!我們常說“望子成龍”,父母們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因為龍是帝王象徵,表示高貴傑出。然而,要認真推測龍的象徵意義,恐怕與中國文化對宇宙本體的認知有關。

龍代表不可知、神秘莫測、無限可能。龍是個雜像之蟲,《說文解字》說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俗語也講:“神龍見首不見尾”。畫龍不顯真身、不畫全身。這都是龍神秘莫測的象徵。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神龍

而中國文化提出的宇宙本體——“道”,即不可知、神秘莫測、無限可能。《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越是大道越不可言說清楚。所以說龍很可能是道的象徵。果真如此,那望子成龍就不能教育孩子追求權勢了,而是要做個有道德的君子,這樣豈不更好?

這個話題到此為止,藉此引出了“道”這個概念,就可以展開本文了。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中國文化提出的“道”即代表宇宙本體,我們常聽說修道、悟道、有道、無道,指的就是這個道。很多人一直搞不明白修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如何修呢?做好人好事是不是修?燒香拜神是不是修?補點心靈雞湯是不是修?每天努力工作是不是修?想要徹底弄明白這些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何為道,進而知曉修養原理。

何為道?

即中國文化所認為的宇宙“本體”。什麼又是本體呢?本體就是宇宙從何而來的那個源頭。這個世界從何而來?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人有沒有靈魂?如有靈魂他和肉體什麼關係?靈魂會不會消失?會不會投胎再回人世?通通這些我們每個人以至三歲小兒都會發問的問題,都有關本體。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宇宙本體

有關宇宙本體,從古至今所有民族都在探究,提出了眾多的說法和理論,演繹出豐富的故事傳說,並以此為根基建立起了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這裡順便提醒大家: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以對宇宙本體的認識為根基的,弄清楚一個民族對宇宙本體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就找到了其文化內核。本篇文章也有一探我們民族文化內核的目的。

關於宇宙本體的所有思想中,大致分四個方向:一、神創論二、唯物論、三、唯心論,四、道體論。

神創論最易理解,就是說世界由神創造,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唯物論發源於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其唯物思想在文藝復興後被西方科學繼承發展至今,提出了很多科學理論,被現代人普遍認可。唯心論發源於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們認為宇宙本體是純精神性的

“原則”、“邏輯”或“數”,後世則有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道體論即我們中國文化提出的“道”,我認為其思想和印度佛教提出的“真如”是一回事,表述不一,其心相同,所以統一叫“道體論”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上帝造人

神創論不便言論,但我斗膽猜測:神創論背後就是哲學,其看似肇於神話,但從其弦外之音來看,神話似乎只是外衣,以滿足大眾擬人化的簡單思維,從而易於取信於眾。其創立者一定是具足大智慧且與老君、佛祖一樣足以為神的聖人。暫且不論吧,以免傷害有宗教情感之人,恕罪了。

唯心論之本體存在明顯破綻,我們略去不談。值得研究的是唯物論和道體論。究竟哪個是真理呢?

世界是物質的嗎?

首先說唯物論。依唯物論之見,世界是物質的。古希臘時代推測說世界是由氣體構成的、是由水構成的、是由火構成的等等,只能假說,無法實證。進入科學時代,因為有了顯微鏡、對撞機等實驗工具,物質可以被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粒子,因此,氣體說、水說、火說自然就被一一排除了。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原子

科學執唯物思想不斷分解物質粒子: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一路解構下去。然而到原子之下已觀察不到物質的區別,拿一塊牛肉分下去和拿一塊石頭分下去已無差別。這正應了莊子《齊物論》中提出的“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也應了佛家“眾生平等”的觀點。而且,依靠現有工具已無法將粒子分下去了,再往下已找不到形而下的物質,因此又提出了“量子”這個概念。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什麼是量子呢?量子就是世界上不可再分的物質。這又應了莊子的話:“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就是大到沒有邊界了,小到不可再分了。想來真是想笑,可否說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量子概念呢?如果真要是給莊子頒諾貝爾獎的話,我看也不能要,因為莊子的概念比量子要內涵豐富,後面我們再談。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奇點

物理學還提出了“奇點”概念,什麼是“奇點”呢?奇點代表世界之初,是一個沒有形狀,沒有時空,能量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蘊含所有物質的點。儘管這段話已經顯出本體的哲學內涵,但因為科學執念於物質出不來,所以儘管已找不到物質,但思想上仍把奇點當物質來解釋。

西方科學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的唯物思想,卻丟失了哲學素養,陷入物質中出不來了。我認為障礙其慧力的非他,正是唯物之功利和因功利引發的巨大妄想。

在科學探索本體過程中,人類發現了很多原本神知的物性奧秘,造出了很多富有魔力的工具,空前放大了干預自然的能力。這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讓人沉醉其中,愈加相信這樣走下去一定能找到宇宙本體,從而瞭解所有奧秘成為宇宙主宰。然而,這可能嗎?

不一樣的世界觀

再說道體論。中國文化提出的

“道”,佛家提出“真如”,一直被誤解為唯心主義哲學。剛查了一下度娘,赫然把中國的道體思想與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等而視之,想來真是有點可悲,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唯西方是從,誤解太深太深。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心物一元

如果深刻領悟“儒釋道”三家思想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我認為儒釋道的思想堪稱這個世界上哲學之上的哲學,科學之上的科學。要論哲學思辨,儒釋道完全跳出了

“名相”看問題,持“心物一元”論,根本不落於唯心或唯物。而其他哲學是心物二元看問題,這本身就是思想魔障。要論科學理性,儒釋道是絕對的理性,是理性之上的理性,其理性精神我個人的體會是已至人之靈性極限。

道體論與唯物論最本質的區別是,道體論首先承認“本體”不可實證,提出本體不可說、不可測、不可外求,這就是極致的理性。科學號稱懷疑一切、追求實證、客觀理性,其發心就已不理性了,其潛臺詞是人可以通達一切,這本身就不理性。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反求諸己

現代科學得出的很多有關“本體”的結論在儒釋道經文中早有提出,但後者的內涵大大超越科學。比如上面提到的“量子”,科學的定義是“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而莊子提出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其內涵不僅包含了“量子”的概念,而且也包含了“奇點”概念,揭示了本體已無時空和大小,極大即極小,極小即極大。

而對於奇點,如果用科學解釋就很麻煩,說密度無限大,那既有密度,就有重量,請問奇點多重呢?說能量無限大,那既有能量,奇點之能又從何而來呢?等於問:世界既是上帝造的,那上帝的母親又是誰呢?這就問不下去了。

如果用道體論怎麼解釋本體呢?它的邏輯是這樣的:

  1. 宇宙由本體而生,但這個本體既非我們人所認知的物質也非我們人所思維的精神,它是“心物一元”的。
  2. 它的名字叫“道”也好,“大”也好,“真如”也好,乃至“奇點”也好。都只是個代號,沒有實指,不可能語言解構。
  3. 這個本體永不可能被作為客體探究,正如你的眼睛永看不見眼睛本身(別說你照鏡子,這只是個比喻),如探究,必失真相。
  4. 這個本體不依賴任何能量或動因。一有因果,即生形而下的“有”了,就不是本體了。而本體心物一元、非是非非、無因無果、非有非空。
  5. 因為本體不可被作為客體探究,更不可被解構,因此只能通過“反求諸己”去感知它。其邏輯是:既然我為本體所化,我即本體,本體即我,不能分離,那我只能在自體生命裡才能求證本體,任何向外之求必失真相。

上述就是儒釋道本體思想的概況,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見解,不一定正確,是否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本體迷思

有人可能疑問:既然本體不可被探究,不可被描述,那又何來儒釋道三家那麼多經文去解釋它呢?如果你真這麼問,這個話問得就很厲害了,堪稱千古之問。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就是在說本體的。本體不可描述,言不盡意,一落語言定會損失本意。白居易對此寫過一首詩,遙問老子,可謂發千古之問: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讀老子》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白居易

這話如果隔著時空真能傳到老子那裡,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會慧心一笑的。這就是聖人著述的無奈之處,不落文字,無法教化世人,落於文字就會失道而給後人留下誤解。你看世界上的大教主,都儘可能不落文字,佛經都是弟子對佛生前所說的記錄,孔子思想也是弟子對其生前所說的記錄,而老子雖留下一部《道德經》,也很大可能僅是託名之作。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一二三

藉著這個話題順便解讀一下《道德經》中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幫助大家領略道之含義這句話是在說道化萬物的順序嗎?非也!

釋儒道的話,尤其道家和佛家的話,你一定要超越文字去領悟,他所有文字僅是為讓你感知那個意思而已,不要被文字給迷住了。你沒這個慧力,讀老莊、看佛經就如天書了。正如佛說的:文字就是幫你渡河的船,你過了河還會揹著船走嗎?所以,只感知文字背後的智慧就行了,不要掉入文字。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拈花一笑,無言之教

言歸正傳,這個“一生二生三”的大概意思是:道為本體,假設道為一,那麼有一就必有二,就像有上必有下;有二必生三,因為二元一出(陰陽)即有相互轉化的勢能;至三為變,不斷演化就萬事萬物沒有窮極了,所以“三生萬物”。你看易經八卦,至三爻則變為另一卦象,將這八個卦再分別演變三么,又演出六十四卦。其思想和《道德經》這句話是相同的。

重點是,要留意我前面用了“假設”二字,這“一生二生三”的說法,並非實證,更非解構,他只是為了讓我們感知道而做的勉強描述,這個千萬要注意。你如果掉入文字,認為“一二三”包括那個“生”字有所實指,那就迷誤了。

比如你把它看成是“質子、中子、電子構成原子,原子構成分子,分子構成萬物。”這就麻煩了。關於這個,南懷瑾先生還提過一個笑話:道生一,就是父母生我,一生二就是又娶了個老婆,二生三就是再生出個兒子,三生萬物就是子子孫孫沒有窮盡。

令人失笑。

總之,道體論既然承認本體不可實證,自然也不會去探究其造化過程。道化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因他而起,應運而生。你如再問:這個“他”是誰?這個“運”又是誰給的?一切因緣自造!這看似有點不講理,其實是告訴你不要再問了,不可知、不可求。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進化論

以道體論的思想,再去看現代科學得出的結論恐怕都靠不住,比如:大爆炸宇宙論、進化論等學說都很值得懷疑。萬物都是物質和能量構成的嗎?人和動物之靈性也是物質和能量嗎?人真的是猴子變的嗎?世上所有動物都是從一顆細胞進化而來嗎?留待大家的慧力去感悟吧!

有關“本體”的話題就此打住,言多必失,再說下去我自己也快暈了。

如何修道?

在瞭解如何修道之前,首先要說明人為什麼要修道。

人與萬物皆化於道,《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佛家則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道皆在我中,否則我就來不到這世上。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修道呢?道和“人性”“人德”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是個大課題。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神秀大師

唐代高僧神秀做過一首流傳千古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就借這幾句偈簡單說明一下天理人性的關係。

人之天性本自合道,奈何人之出生須“因他而起,應運而生”,這個“他”、“運”

就是機緣:父精母血相合的機緣,天時地利的機緣,前世業力的機緣。這個機緣會給人性帶來沾染世塵的粘性,也就是佛家說的習氣。人之天性好比偈中說的明鏡,這個機緣和機緣包含的習氣就好比在鏡面上刷了一層看不見的。人之天性原本清明,但一入塵世就被外物沾染,原本明鏡似的天性就會像沾染塵土一樣被外物迷住,再也不得自由。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此心如鏡

天性之明鏡被習氣迷誤,被外物蒙塵,就成為人性。所以人要想擺束縛,得到解脫自由,就要通過修道讓人性恢復至天性。偈中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即是說要勤於掃除心境之塵,讓其保持天性澄明。

明白了人為什麼要修道,再說怎麼修的問題。

人性即心性,所謂修道其實就是修心。我們人這顆心最難馴服,從早晨一睜開眼,無數想法即在心中升起,心隨境遷,無時無刻不在動盪,喜怒哀樂,無時無刻不在糾纏,而修道之路就是馴服心魔之路。

如何馴服呢?內在要依靠心之覺知慧力,比如讀經、反省、禪定。外在則依靠約束行為和環境陶冶,比如持戒、佈施、敬拜,乃至其他發善於心而訴諸於行的一切行為。內在之修為“內明”,外在之功為“外用”

在修養方法上,儒釋道三家各有各的理論和方法,乃至同教之中還要再分不同流派,其間差別細微深邃,非博學大慧之人,真是難以貫通。我才淺薄,只能嘗試通過對《大學》中部分片段的解釋,為大家分享一二。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大學之道

對這段話,現在最普遍的解釋是:有了止於一域的事業才能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內心平靜,內心平靜才能安定專心,安定專心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所收穫。這是將經文直接套用到我們的事業修養上了,也算是一種活學活用吧。

而這段話的原意其實是“內明修心”的7步路徑,即知、止、定、靜、安、慮、得7步,等於佛家的“戒、定、慧”三學。我下面用個比喻來說明什麼意思。

假如用水比喻我們心境的話,我們常人之心就像一杯在路上顛簸的混水,動盪不安且泥沙渾濁,如果把這杯水停住放在桌子上不動,這就是“止”。之後水面恢復平靜,這就是“定”。再過一會泥沙開始下沉,這就是“靜”。當泥沙全部沉底,水恢復澄澈,這就是“安”。

再將沉澱的泥沙清除掉,這就是“慮”(不是過濾喲),泥沙都沒有的徹底澄澈,這就是“得”,得什麼呢?得道!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杯水禪心

大家肯定會疑問,如何把人的心境像一杯水一樣去治理呢?其方式就是修“禪定”,當一個人決心降伏此心盤腿打坐之後,心境的變化就和上述一杯水相似。

首先是“止念”,要把心中萬千念頭、絲絲想法斬斷。這是不那麼容易的,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的思想就像奔騰的河水,要像大壩一樣把他攔住,沒點毅力和功夫很難辦到。很多初學打坐者,不坐還好,一坐反而想法更多,腦袋像開了鍋一樣,於是一會就坐不住了。這就像一杯水剛從行進中猛然放桌上,反而翻騰的要濺出來。想修心一定要突破這一關,強迫自己坐下去,修道人講“久坐必有禪”,堅持下去就止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何必費這個勁呢,我睡倒不就成了。睡眠那叫昏沉,不是澄明,何況睡眠的心念並沒止住,與禪定狀態相差甚大。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禪定

當把念頭止住後,就會開始感到有昏沉感,此時很容易睡過去,如果仍能保持對心的伺察,就會感到輕鬆,沉重感下沉,呼吸細微無覺,全身鬆弛,明顯感到肌肉骨節的鬆動,還可能會有酥麻的快感,以及其他奇奇怪怪身體反應。總之就像泥沙下沉,從上至下開始放鬆。

再往後,身體的很多奇怪感覺就逐漸消失了,會感從未有過的輕鬆,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似乎隨著什麼在飄蕩又似乎什麼都沒有,真有點澄明如水的感覺。

我只能據我的經驗描述到這裡,而且可以確定這與真實的禪定相距甚遠,並不代表真實的禪定,大家千萬不要錯認。憑藉我這些淺薄經驗,讓大家對內明修心有些許瞭解也就夠了。至於真正的禪定證果,如不實修實證,單憑文字去揣摩,都靠不住。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慧能大師

《大學》的這7步路徑,到“慮”字會有難解之處,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到這裡有冗餘之感。我個人淺見,到“安”字其實就是到了佛家的“無覺無觀”的第四層禪定,而“慮”這一層是否就是佛家講的“轉識成智”的呢?“禪定”“慮得”之別是否就是神秀大師與慧能大師那兩首著名偈頌之別呢?

神秀大師說:“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者尚有顆心去修,後者連心也空掉了。而且對這個“空”,佛祖還提醒說,又不要落入“真空”之斷見,連這個“空”念也要放下才能到達正果。對此,我之慧力難以結論,還請大慧之人指點一二。

說著說著又說到太深處了,就此打住。

下面談談“外用”

禪定內明之修到達深處可有諸多神通,甚至成仙成佛。這個仙佛,大家不要認為是什麼迷信,儒釋道的神、仙、佛,其內涵和我們大眾理解的神仙是兩碼事。可以將其看作一種超越肉體生命的存在吧,不必大驚小怪。我們且不管這些,只說我們普通人。

對於我們絕大數人來說,內明修性之目的就是生活得更有智慧而已,這就要由“內明”之修過度到“外用”之功。人們常常諷刺出家人:如果人人都躲在深山裡修行打坐,這個世界不就完了嗎?這話雖誤,卻也說明外用之重要。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孔子

在外用之學上以儒家看得最透徹、最實際,儒家雖未名言反對出世修行,但實際取向是反對的,因此,儒家思想一直將內明和外用結合在一起不做分離。不過我要強調,我們總誤解儒家都是講入世之道的,其實是誤解。《大學》、《中庸》、《孟子》中處處都有禪定修心之言,只是我們老拿他當道德說教理解,掩蓋了他的真實含義。

孔子也肯定是位德及佛位的聖人,只是孔子和佛祖一樣,都有大慈悲心,自心已得解脫,還要發大願去救世救人。孔子身處那個亂世,周遊列國,“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希望能用道德感化君主,將整個天下的道德頹勢挽回一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與佛祖發大願度化眾生,去往各個國家傳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道心相通。

《大學》第三段文字即講的外用之功,我藉此為大家分享一二。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這段文字就是儒家入世外用之功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前面內明7步到這裡的外用八目,這就是儒家思想的主線,貫通了這條主線,你就領會了儒家的思想精髓。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格物致知

前四目可視為“內明”的入學步驟:

“格物”即感悟自然之理,是學習的開始“致知”即領悟到自然之理,“誠意”即知行合一,“正心”即內明心性以致中庸。

後四目開始“外用”之功:

  1. “修身”就是要身體力行。只能在禪定時達到內明還不行,還要能在身體力行中保持心境澄明。
  2. 通過身修道德上身後,首先是要“齊家”,讓家庭和睦。這個家可不像我們現在三口之家那麼簡單,而是古代的大家庭、大家族,動輒幾十上百口人。想要把這樣的家庭經營得其樂融融,德性不夠是萬難做到的。
  3. 家齊而後才能“治國”(這個國指的是諸侯國),也就是可以為政。
  4. 把國家治理好了,才能夠“平天下”,也就是像周天子一樣管理天下。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正心以致中庸

這八目中我重點解釋一下

“正心”。正心即達到中庸之境,那何為中庸呢?中庸絕非現在理解的走中間路線。“中”指中和,“庸”就是用,合起來是“中和之用”的意思。

那什麼又是“中和”呢?《中庸》解釋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解釋一下你就明白了。

前文說過,人之心性本自澄明,這種澄明狀態就是“喜怒哀之未發”的狀態,即“中”的狀態。但因為人有慾望習氣,一接觸外物就被迷住了,心境就變得波瀾起伏。這種狀態的直接表現就是我們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就像股市的曲線圖,雜亂無章,高低不定(見圖)。這就是“發而不中節”,因此不是“和”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股市曲線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什麼狀態呢?就好像這個股市曲線變成了舒緩和順的曲線,且下方有了一體託底的守恆線(見圖)。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發而中節

心如上圖這樣的“中和之用”就是中庸,也就是“正心”的狀態。人只有具備這樣的修為,才能不被外事外物所困,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你看歷史上的大政治家都有這個本事,其情緒變化堅定有序,經得起誘惑,耐得住熬煎,心有定性,為常人不能為,容常人不能容。這些大政治家反而不用去專修內明,那是天生的慧力超於常人,所以佛家說,凡為這個世界開創太平盛世的聖王,皆是十地以上的菩薩轉世。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

話又說回來,“情”對我們這一生來說,如飯菜的酸甜苦辣一樣,體味起來真是五味雜陳。《楞嚴經》裡說:“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人一輩子為情所困,然而再愛再狠,到頭回味起來,還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所以,有情煩惱根,無情何滋味呢?這一生究竟要高低起伏的波瀾壯闊,還是內明心性的澄明智慧呢?全憑各位緣分了。

餛飩國學:能征服世界,卻難以馴服此心!

儒釋道

至此,我們從道之“本體”到人之修道之法,已大概分享清楚了。令我最為感慨的是,我們中國文化從哲學本體之“道”,發展出為人處世的“德術”,其大智大慧,其知行周密,其傳承不絕,實在是舉世無雙。南懷瑾先生曾斷言:包括法家、兵家、縱橫家,乃至後世古今中外之所有學問,皆為救一時之弊的細枝末流,儒道文化才是配稱“千秋定論”的根本之學,這真是大智洞見。

就這樣吧,說的夠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